我们组织的数学活动大多分为集体活动和分组活动两大部分。在这两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我们进行 了有益的探讨,下面就其中的有些问题谈谈体会。
一、集体活动的设计
数学集体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理解重点和难点,了解并掌握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为此,应该特别重 视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供适宜的教具
数学活动的教具应该在形象美观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具体化和明朗化。一般来说,教具要有利于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大班“交集分类”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理解两个集合相交部分的含义。我们设计了两个纸圈,它们 各代表一个集合。先将这两个纸圈分开摆放,让幼儿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按特征标记分类——在这两个纸 圈中摆放相应的图形片,然后移动一个纸圈使之与另一个纸圈相交,引导幼儿发现两圈相交部分的图形片同时 具有两个集合的特征。用这样的教具来演示,可以使幼儿循着较为清晰的思路来理解、接受:第一步,对两个 集合各自的特征进行确认,从而产生一种清晰明了、确信不疑的心态;第二步,通过移动→相交的过程,幼儿 “发现”了相交部分,并理解其中的图形片既具有各自集合的特征,又在某一方面具有另一个集合的特征。在 这个过程中,幼儿顺利地接受了交集分类的知识,体验到了“发现”的成功感。显然,如果我们只是在图上画 出两个相交圆,并在其中摆放相应的图形片,幼儿就很难从两个静止不动的圆形中理解交集分类的含义。
(二)设计清晰简练的教学语言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事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不能临阵磨枪, 更不能凭感觉临时发挥。
1.讲解
教师的讲解是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活动规则所必需的。我们在设计讲解语时,一般注意以下四个 要求。
①清楚明确。教师的讲解语应该很明确,让幼儿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例如,我们为“看数拍 手”活动设计的讲解语——下面,我们玩“看数拍手”的游戏。老师拿出的数学是几,你就拍几下手。拍完后 就说:几,我拍了几下。这段讲解语只有三句话,第一句介绍游戏名称,第二句交代游戏方法,第三句教幼儿 正确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②要言不烦。在设计讲解语时,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应该后说;哪些应该详细地说, 哪些应该简略地说。例如,“认识数字5”这一活动的重点是认识数字5及其所代表的量。为此,教师应该首先 引导幼儿确定数量,再引导幼儿仔细辨认字形并理解这一数字所代表的量。至于贴绒板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 有什么不同则无需多说,因为这都不是这一活动的重点。
③有条有理。教师应从操作的实际顺序和幼儿的思维(或者行动)习惯这两者的结合上作综合考虑,使语 言具有条理性。例如,在“按数串木珠”的活动中,教师应有条不紊地交代:理出同色木珠——认清木棒上标 示的数字——把与木棒上数字一样多的木珠串在木棒上。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交代:数字是几,就串几颗木珠 ,而且所串木珠的颜色要一样。那么,幼儿很可能只考虑数量的要求,而忽略所串木珠在颜色上的要求。
④科学严谨。我们有时会为了便于幼儿理解而忽视数学概念的科学性,这是很不严谨的。教师在示范讲解 时的语言既要便于幼儿理解又要准确。例如,在比较数量时,应说“哪个多,哪个少”,不能说“哪个大,哪 个小”。再如,在比较圆形和三角形时,有些教师往往说“三角形有角,圆形没有角”,这是错误的,因为圆 有圆周角。
2.提问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为此,有以 下三个方面应特别注意。
①围绕目标,紧扣主题。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活动的目标,清晰有序地设计提问。例如,在中班的“哪个 多哪个少”活动中,我们确定该活动的目标是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教师首先问:这里有什么?它们哪个多, 哪个少?当幼儿受物体大小以及排列形式的影响,不能正确地分析、比较时,教师再问,你怎么会觉得这个多 ,那个少呢?幼儿往往会认为:这个占的地方大,排的队伍长,所以这个多。此时,教师应进一步设问:我问 的是“哪个多哪个少”,而不是问“哪个占的地方大,排的队伍长”。经过这样的启发诱导,幼儿就能够排除 干扰因素,理清自己的思路了。
②由浅入深,分出层次。循序渐进地设问,可以分散教学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用一个数字表示相等量”的活动中,我们提供4张动物卡片,其中3张卡片上的动物数量相等。如果 教师直接提问: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卡片上一样多的动物?和这一数字不一样多的动物怎么办?幼儿就会难以回 答,束手无策,从而使自信心和积极性大受挫伤。我们可以将上述问题分解成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逐个提 出,比如:卡片上有什么?它们每样各有多少?哪些动物一样多?它们各是多少只?用哪个数字来表示一样多 的动物?哪种动物同这几种动物的数量不一样?它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样的提问就会大大降低问题的难 度,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
③正逆设问,拓展思维广度。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使两组 物体数量相等”的活动中,我们在贴绒板上出示5只小猫,6只小狗。首先提问:用什么方法让小猫和小狗一样 多?当幼儿回答出用添加的方法时,我们再进一步启发幼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从而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 思考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
二、分组活动的设计
集体活动之后,我们往往安排一些分组活动。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提供几种材料,让每组幼儿轮流操作。 在分组活动中,我们比较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材料
1.紧扣目标,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为分组活动提供的材料既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丰富多样。例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活动的目标 是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根据这一目标,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种材料:①火柴棍(用来拼梯形,帮助幼儿体验梯 形的外形特征);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和剪刀(用来变梯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并体验变梯形的多种途径);③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形象(给其中的梯形涂色,帮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种 变化)。
[1][2]下一页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