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俊森 樊葳葳
[内容]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
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 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
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 心、研究的问
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关注。在中国,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的浓厚兴
趣,反映了时代 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
行深入思考。
一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
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 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
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 异的过程中,也
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
不同的文化接 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
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 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
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 文
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
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 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
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 社会的需要。可以
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三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
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 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
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 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
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 然是人的征服对
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是万物之中心。
与此对应,东 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
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 条件为人类服务。
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
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 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
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支配的。 价值观是一个抽象
的概念,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
窥视出某种 文化的价值观。
假设一个小孩看见邻居家的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而不去摘吃,问他为什么不
摘别人家的苹果,他会怎么回 答呢?如果是信奉基督教欧美的小孩,他会回答
说:"我不能去摘,因为上帝在看着我。"如果是中国、日本 等东方的孩子,
一定会回答说:"那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能要。"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认
为自己是上帝 之子,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上帝的监视与庇护。我们中国人大
多数不信上帝,但我们亦有自己的道德准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意思是说,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他们,君子不
享受;贫穷和下贱,这是人 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们,君子不摆
脱。诸葛孔明曾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另外,"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这样的古训,大多数中国的家长都会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们吧。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
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 ,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
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 时候。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
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 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
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语言的使用一
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
一下外国人学 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
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 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
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 子,
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例如:"我姐姐是一名大学生"、"天安
门广场很大"等等,这些 句子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句
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 而不被理解。
例如,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中国:你买什么?(或"您要点什么?")
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欢迎光临。
美国:Can I help you?/我能帮助你吗?
中国的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的关系出发,日本的营业员把顾客当客
人,美国的营业员把顾客当作要 帮助的对象。
最后一项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
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
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 体态语的代名词,
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
从搽的香水 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
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 非语言交际的因素。许多学者都指出
过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Birdwhisted、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 语言
信息约占65%,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
本人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 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非语言信息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有的时候甚至导致悲 剧发生。有一位在泰
国旅游的美国人,不经意坐在寺院里一尊佛像的头上休息,被人拍照下来,结果
被驱逐出 境;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菜以后,
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 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
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
二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 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 恰当一些。80年代
中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
的教材,87 年开始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 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
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浙江大学1993年的调查 ,
社会上对本科毕业生听、说、写的要求分别为67.25%、71.11%和61.48%,然而
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明 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
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 的手脚。中国的
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有的还进入博士生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
分时间和精力 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
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 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
往会出现问题。中国人跨文化交际的问题点归纳出来如下图所示:
附图{图}
这些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我们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
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就连获取 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问题2: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
[1][2]下一页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