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随着课程改革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实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日益成为教学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一) 本人通过这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性学习”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同。
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通过组员之间相互支持与配合,特别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并有效进行沟通交流,个人必须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与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还有助于教师因材、因人施教,并由学习主动积极者带动学习被动者,共同参与,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富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这种教学不足之处,有利于实现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还能促进每个参与者积极动手操作、激发思维、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从而使参与者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 教师应科学合理地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的框架,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
本学期,根据初一年各班的实际情况,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每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每班有小组12—13个,三个小组为一个大组,每班有四个大组,各小组及组内各成员均有固定而具体的编号,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的具体分工,如每次活动的临时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代表人等等,实行轮流负责主持活动、全体共同参与学习操作与总结汇报、小组之间进行竞赛评比等措施,这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性、自主性学习。
(三) 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具体的合作性学习。
1.以合作学习为重要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学习新知识时,先在小组内部展开观察、操作、讨论、争议、推理、分析、判断等活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而归纳、总结规律形成小组结论;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面对这种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巧妙地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控制好学习进程和方向,并对不同小组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以免学生偏离主题太远。最后,教师还要对结论作出统一的总结归纳,并对各组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
2.把合作性学习方式贯穿于科学探究实验中。
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科学探究这一领域,对探究方法的掌握及展开探究的能力都是很有限的,把合作学习落实到探究活动中,就变得相当必要和有效,有利于同学们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利用集体智慧去完成探究中的一系列环节。具体如:共同讨论、筛选提出比较合适的探究课题,一起分析判断作出假设,共同出谋划策确定可行性实验方案,并明确分工又密切配合地进行实施,对实验现象、数据、结果共同分析、相互修正、相互补充,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通过合作方式化难为易,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合作探究过程中,明确的具体分工任务,如采集筹备员、操作员、测量员、记录员、实验报告执笔者等不同的角色,要求每位组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的操作态度、虚心平等的合作意识,从而能很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各项课后活动中渗透合作学习方式。
生物新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在课后完成,如资料收集与处理、社会调查与实习、实验材料的采集准备、学习经验及成果交流等活动,要求学生课后采用合作完成的方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合作学习机会,让组员们相互影响与督促,先进带动后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学期开展的“制定校园花历表”、“设计校园绿化美化方案”、“收集森林保护有关资料”“期末实验探究能力考查”等活动,由于是合作学习,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完成的质量与效果都比较理想。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普遍喜爱、减轻负担、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 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促进全体同学的发展,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作为教学的保障。
1.重视合理、均衡地构建合作小组。
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小组及各组员的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班级座位、表达交往能力等因素,尽可能进行学习实力强弱搭配、行为表现好差搭配,以充分发挥组员之间相互约束、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的作用,避免出现学习效果过分悬殊的差异。
2.合作学习要与学习评价密切联系。
在开学初,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新课程的学习评价并不仅仅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同等重要的还有平时的学习态度、习惯、过程等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必须认真对待与落实。用这样的综合评价作为学习导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
3.通过客观、详细的活动记录,把握合作学习的进程与效果。
教师要设计准备好每次活动的情况记录表,表中应包括本次活动的临时负责人、任务分工、活动目标、完成情况的自评与互评等内容,每次活动后汇报上缴,由教师保存,建立合作学习挡案。不仅要有小组细表,还要有班级总表,定时向全班公布,让每位同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激发大家的竞争意识与上进心,达到扬长避短、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4.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合理地作好学习任务分工,任务的轻重要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当,任务的难度要适当,组员的不同角色要不断交替变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丰富、有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及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从而培植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能促进组员之间协调、均衡、全面地发展,缩小两极分化的程度与面积。
5.教师要深入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用相对标准进行分层要求分层评价,以便及时鼓励先进,帮助后进。
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用相对更高的目标来要求与衡量,促进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饱满的学习激情,更上一层楼;对学习能力弱的同学,用较低的、与他们自身实力相符合的标准来要求与衡量,让他们品尝到“跳一跳就能摘到的甜蜜果实”的味道。只要每位同学的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有所收获。
(五) 在进行合作性学习的实践尝试中,遇到许多难题和困惑,这些都成为今后教学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1.随着合作学习方式的展开,教师自然而然地进行着角色转变,走下高高的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对于长期大班教学的现状,每个班级学生众多,课堂秩序势必会较以前混乱、嘈杂,教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既文明又活跃、既有序又有效的学习习惯?如何强化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2.班级人数多,导致学习小组多,对每个小组及小组成员的合作参与情况
和学习效果的检查落实,在课堂内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该如何处理才能清楚把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
3.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极为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到师生双方进行
充分的交流沟通和对知识的深入探究与扩展,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才能尽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4.合作学习的不断展开,学生个体差异日趋明显,两极分化也越来越激烈。
表现积极的学生日益得到锻炼与提高,优势更加明显;而处于劣势状态的同学则更加沉静,无法适应,跟不上大家的步伐。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有极大的差距。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关注弱势群体,真正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这是一个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我认为,实践中遇到的种种迷惑和困难,并不会削弱我们前进的决心和勇气,相反,这些新的挑战,会更加激发起我们继续探索和实践的欲望与激情。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身处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们,一定会勇于承担起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