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习惯的概念及其作用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由于学习习惯的自动化活动性质,有关行为的意识控制水平降到了最低限度,从而使得学习习惯与一般学习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科学地认识学习习惯及其养成规律,需要澄清学习习惯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首先,学习习惯与学习技能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学习技能中包含有许多习惯,它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区别在于学习习惯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满足或行为模式受到破坏,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学习技能形成以后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可利用也可不用它们。此外,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而学习技能只有水平高低之分。
    其次,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习习惯不等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概念要比自动化的学习习惯范围广泛。学习方法可以有长期、稳定、系统的特点,也可以有临时特用的性质。不过,如学习方法更多地转化为不再需要意志努力的学习习惯,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学习方法的作用。
    再次,学习习惯与学习风格是两个相近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在这一点上,它们是相同的。二者的一个实质区别是,学习风格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它能回答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习惯形成较快,而有些人则较慢。而学习习惯则完全是经由后天学习经验积累养成的,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和学会生存,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特点。布鲁姆认为,学生学好的先决条件有两个:第一是“认知前提能力”,即学习新学科相应的知识基础及预习课程的学习习惯等;第二是“情感前提能力”,即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一观点准确指明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有效学习中的地位。
    有关学习习惯的研究,需要从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发挥学习习惯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认识。
    实际上,学习习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学会学习指个体在以往活动中学到的态度、习惯、方法、学习技能等综合经济运用到新学习情境,使学习变为容易的能力。    学人学习是使学习成绩得以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本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尔(C.L.Hull)在其学习理论中就提出,学习由内驱力和习惯强度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用公式表示就是:SEr=D×sHr。sEr代表反应势能,D代表内驱力,sHr代表习惯强度。该公式指学习是由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乘积所的。当内驱力为零时,反应势能就会为零;当内驱力增大时,反应势能就增高,增到多高,要视习惯强度而定。美国哈佛大学的珀金斯(D.N.Perkings)教授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智力=power+tactics+内容知识。这里的tactics指策略性知识。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强调,人的行为既受外在因素影响,同时也受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制约。这一观点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学习习惯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重视研究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所谓元认知,指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个部分。研究表明,学习习惯与元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M.C.Wittrock)在其生成学习论中指出,生成模式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 “人们倾向于生成与以前的学习相一致的知觉与意义”。威特罗克进一步指出,生成模式包括四个主要成分,即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的知识、知觉。  学习习惯对学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珀金斯认为培养运用策略性知识的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策略性知识的能力包括学习的学习技能及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的能力,而学习习惯是学生运用策略性知识的重要基础。从学习能力的角度说,学习习惯养成是带有根本性的学习策略。
    2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习组织性和系统性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学习高效益的具体操作方式。学习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学习活动就不能有效地形成结构化的智力活动和知识结构,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习。
   3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早期阶段,如果学习习惯在一定途径下得到顺利发展,并形成个体的一种需要,将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导致学生在社会结构中位置分化重要条件。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
    二、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其与认知因素的关系
    由于学习活动自身的复杂性,学习习惯在形成方面与其他习惯有根本区别。一般说来,某些习惯既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系统训练中塑造,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特点。通常,自发形成的许多学习习惯往往是不良学习习惯。
    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动力系统。一种习惯一旦形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学习习惯同样遵循这一心理规则。不良学习习惯形成后,改变它的过程十分困难。在不良学习习惯改变的初期,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会阻碍不良学习习惯的改善。
    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开始就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生崖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学校和家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避免他们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获得成功学习经验,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操作化途径之一。
    个人的认知经验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基础。因此,探讨学习习惯的形成,首先需要讨论个人的认知特点对于学习习惯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人的元认知水平与认知方式,直接影响学习习惯的形成,元认知水平越高,学习习惯也就越容易形成,而认知风格决定学习习惯形成的快慢,使学习习惯具有独特的个人色彩。
    所谓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的了解和控制。费拉威尔(J.H.Flavell)曾说过:元认知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是一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产品或任何与认知有关的东西的了解"(《Metaoognition, Cogni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第3页,第105页)。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组成,其实质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元认知是一种能力,斯腾伯格(R.J.Sternberce)在其智力的三重结构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ngence)中提出,智力应包括三个成分:元认知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其中元认知成分最重要。美国心理学家B.M.Shor和A.C.Dovers的研究(1986)发现,元认知的水平与认知风格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天才的一个重要特点。H.L.Swanson在运用元认知问卷量表进行研究时也发现,在测验中具有高元认知能力的学生,其测验成绩比一般学生要好。 Hannardf和Carey(1981)也发现,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在较强的表达他们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这里,高元认知能力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较强的自觉监控和引导,有良好的学习过程操作方式(学习习惯)。
  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cogntitive style)是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经验进行组织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认知风格主要有冲动型--思考型和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划分。
    冲动型--思考型主要从个人处理信息的速度来划分,冲动型学生的感知、思维方式是直觉性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思考型学生的感知、思维方式是以反省为特征,逻辑性强,情绪稳定,能按计划学习。一般说来,思考型的学生比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更为成熟。有些研究者(Borkowski, Peck, Reid & Kurtz, 1983; Bowkowsk,1987)发现,具有思考型认知风格的学生的元记忆水平较高。在使用认知策略方面,思考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冲动型的认知方式妨碍对问题的有效认识和解决。伯尔科斯基(Borkowski, 1983)等人也发现,冲动型学生与思考型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是由于记忆策略成熟早晚所引起的,冲动型学生记忆力的发展水平较低,较不成熟。所以,冲动型学生其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思考型的学生就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是人们进行信息加工的另一种认知方式区别。在倾向上,场独立型的学生具有较高分析性、系统性,善于运用分析性的知觉方式,其认知倾向于以自己的储存信息为参照,在思想上偏于随意、自主、求异创新、喜欢从多方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不易受他人或情境所影响。这种认知倾向,对于形成稳固而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意义。 
    与场独立型倾向相对应,场依存型的学生在活动中注重环境的要求,容易适应环境,但也容易受他人暗示、学习努力程度受教师和他人的表扬和鼓励的限制,学习习惯的形成就相对较慢。
    三、个性因素与社会背景因素对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
    除认知因素之外,还有很多个人的与社会背景的因素学习习惯形成。其中动机是影响学习习惯形成的首要因素。动机对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强度的大小、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来实现的。
    从学习习惯的养成机制看,动机强度不仅影响学习习惯的形成,而且影响其长期发展的历程。一方面,动机越强烈,学习习惯形成就越容易。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识明确,可以很好地帮助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懂得良好学习习惯是成功学习的基础。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一活动能力及其生成后果的知觉或期待。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行为的发生及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个人表现的品质、决定着个体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着人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的努力越持久 ,越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人的认知调控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水平都较低,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学习活动结果进行归因上,自我效能感强的优秀学生倾向于将学习成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能力、努力、兴趣和学习方法等内部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将学习成败更多地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对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消极影响。
    性格是影响学习习惯形成的另一个内在个人因素。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对学习习惯有一个正确态度、良好的坚持性和毅力。良好的性格品质是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整个性格结构中,意志特征的影响尤为明显。如果说动机是学习习惯形成上具有情绪色彩的暂时动力,那么良好的性格品质则对学习习惯的形成提供长期保证。
    在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各外部因素中,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家长通过指导不仅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内容和性质,而且通过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行为获得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在家庭中,父母被作为榜样模仿,并通过潜移默化地方式对学生行为发生引导作用。在观察和模仿过程中,学生可以抽象出榜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
    教师是系统化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首要途径,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教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识直接制约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而且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监督和评价,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快慢、性质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位教师如果在教学和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建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环境,那么他很难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构成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风格是教师道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认知策略、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师的主观追求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教师的教学风格构成了学生课堂环境的基本倾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乃至整个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教师需要有在教学和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自觉意识,教给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方法,在课堂中进行实际训练,并给学生课后的学习行为方式给予及时反馈,才能构成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环境。许多教师任由学生通过“尝试”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模式,在教育上是违背学习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原则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棗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2A.F.Harrison,R.M.Bramson著,廖立文译.善用你的思考风格[M].远流出版社公司,1985.
3董奇,等.自我鉴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J.T.Gibson,L.A.Chandler著,廖凤池,等编译.教育心理学[M].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5G.H.Bower,E.R.Hilgard著,邵瑞珍,等译.学习理论棗学习活动的规律探索[M].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990.
6杨宁.元认知研究的理论意义[J].心理学报,1995,(3).
7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8金盛华.自我概念发展的社会比较机制[J].心理探新,1997,(2),(5).
9J.H.Flavell.元认知和认知监控棗一个认知发展探究的新领域[J].心理学动态,1983,(1).
      10Virginia moreno and Francis J. Di vesta: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StudyHabit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83 No.2,1991.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