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教育新理念》(修订版)是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
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
教育理念的图书。这是一本具有“平民”品质的
教育理论图书。这里我们说的平民品质,是说
教育理论图书跳出学术图书通常具有的那种艰深和晦涩,以一种平易近人的风格向我们阐释了关于
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在逻辑上,《国际
教育新理念》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一一阐述了宏观
教育理念、一般
教育理念以及教和学的
教育理念。可以说,这本书以谨严的逻辑、完备恰当的内容和平易近人的文风,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师以及在校师范
大学学生自我
教育的图书,是一本成就名师的奠基性图书。
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
教育还背负着过于功利的目的时候,
教育者往往有些手足无措的恐慌。
教育行为自身并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延续自己,在
教育行为背后必须有着支撑它的力量。但显然,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们的
教育不过是
教育行为而已,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
教育行为,即
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种机械的劳动自然会让许多
教育者丧失信心,丧失对
教育本身以及自己的信心。在他们的眼里,
教育已经完全职业化,也就是
教育庸俗化,
教育不再承担什么,而只是被动地传达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所谓的合格人才。自然,这种合格的人才是相当可疑的,毕竟丧失活力的
教育行为所塑造的人才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推动性作用很可能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相反的。
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当你站在讲台上,除了你要教会学生的那些知识外,你是否有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有一个大的理论背景支撑着你,你是否还有更自信的东西让你胸中充溢着激情,让你觉出你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让自己在繁琐的近乎原始遗传式的知识传递中迷失自己?每个从事
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着一个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站在讲台上,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
教育的规律,而不是在迷惑和混沌中进行,简单地说,每个教师都需要
教育理念的支持,
教育理念是他们从事
教育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力量的源泉。
我们并不缺乏
教育理念,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林林总总的
教育理念能否从研究者的视野进入到一线的
教育者的视野中去。这需要一个畅通的途径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飞跃。
没有获得实践的
教育理念不过是
教育的理想,或者说
教育乌托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教育理念包括宏观理念和一般
教育理念,尽管有些已经被理论界提出了很多年,但仍然是
教育乌托邦。
教育理论和
教育实践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仍然相当大,超过了
教育理论家和
教育实践者双方的想象。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和很大程度上,双方都固守着自己的阵营,各自为政,尽管主观上,双方并不想造成这种境况,也有沟通的愿望和努力,但积重难返,在客观上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病。
如果你看一看各个师范
大学(它们培养的学生是我们这个时代基础
教育的最主要的执行者和实践者)的
教育学类图书,你就知道差距在哪里。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如果说
教育的实践者都不知道自己还需要进行终身
教育,不知道国际
教育理念的发展状况和趋向,不理解
教育理念的支撑对反抗
教育平庸化、机械化的作用,何谈去
教育自己的学生。因而最重要的是教师的
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想从事
教育事业的学生的
教育理念的高起点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国际
教育新理念》是一本很及时的教材,对我们因
教育理念的忽视而带来的种种不良的后果有相当大的矫正作用,对我们将
教育乌托邦转变为现实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说过这种转变要依赖于一个畅通的通道来实现,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本书的贡献不在于提出了多少崭新的理念,那也不是本书的意图,尽管本书在向我们传达国际
教育新理念的同时有着编著者的创新和本土化的努力,但它的贡献在于让
教育理论脱下了神秘和晦涩的面纱,真正地面向最需要进行
教育理念更新的中小学教师们,用他们能够听懂的语言去激发双方的沟通。一本书最终是在读者那里完成的,读者基于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对所阅读的图书进行再创造,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图书能够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要让读者能够在紧张又喜悦的阅读情绪中沉入到图书的阅读中去,简而言之,图书要有真正的亲近读者并且提升读者的态度。这看似简单,却需要图书编著者有宽博深厚的知识背景和对这些知识的把握,同时又要对读者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有深刻的洞察。尽管,谈到国际
教育的新理念,要涉及许多概念和问题,要详尽地说明它们,需要相当专业的语言系统,但那种专业化的艰深并不适合中小学的教师,相反还会促使他们离开。在这方面,书中尽可能地从实际需要出发,删繁就简,以简洁的语言让读者对
教育的各种理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国际
教育新理念》就为
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完成
教育理念向
教育实践的转化,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责任,要有使命感。就当前的新课程的大环境来说,在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抱着极大兴趣的同时,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走向何方,还很值得怀疑。客观地说,在
高考仍然是教师真正的指挥棒的时候,真正能够明白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老师并不是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可以这样说,并不是老师都是一些冥顽不化的人,关键在于他们还没有新的路途可走,只好沿袭着旧的模式。在繁忙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去思考当代
教育和传统
教育的差别,更不用说清醒地思索、梳理和借鉴传统
教育的经验、规律来扩充和发展当代的
教育理论,并用当代最先进的
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因而,首先要让我们的教师明白,哪些是适合当代
教育发展规律的
教育理念,哪些是应该抛弃的
教育观念,哪些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发展和运用的
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当代国际
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把这些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完成中国化,从而指导中国的
教育实践。《国际
教育新理念》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促使从事
教育的读者完成自身的定位和对自己所依赖的
教育观念和所使用的教学方式的归拢和定位,从而有鉴别地实现
教育观念的更新。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受
教育这个词语,尽管,这只是一个习惯的说法,但受
教育这个词本身是可疑的,它是传统
教育背景下的知识原始遗传式教学的术语。自然,我们不能拒绝受
教育,但时代更要求我们去学习,去学习自我
教育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学习者塑造成合乎某个要求、某种规范的人,尽管,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那却不是
教育的全部,或者说不能成为
教育的核心所在。正如书中所强调的那样,
教育的目的是要人们具有自我
教育和发展的能力。
只有教师头脑有了对
教育理念相对成熟的理解并形成为自己所占有的知识图景,他们才能完成理念的更新,明白自己在
教育理念大坐标中的位置和自己应该依靠的
教育理念,明白自己在素质
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努力的方向以及自己的责任、使命所在。正如顾明远先生在《国际
教育新理念》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
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不详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上一篇文章:正确认识和实施学校美育 下一篇文章:浅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