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的扩大,成为20世纪初美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基础[4](P267),尤其是二战以后 美国在中等教育基本普及的基础上扩大高等教育,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其经 济持续高速发展。
但是,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发展之间并非对应的关系,这不仅是各国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快慢程度造成的,也是与不同文化对教育社会作用的认识相联系的。
英、日两国由于文化教育观念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发展。17世纪就开始工业革命的英 国,并没有很快地实现习惯和制度方面的变化,这是因为上层阶级崇尚古典文科学习,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历史、文学、建筑和艺术方面有很深造诣,但并不重视更现代、更实 用的科学课程;大批有聪明才智的贫苦民众子弟被排斥于文法学校和大学门外,因而学 校只是培养了一批“绅士”,而不是有助于现代化的社会民众基础,直到1890年建立奖 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才使英国的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加快发展。日本从公元6世纪起就 向中国学习,建立起以儒教为中心的学术体系和官学系统,与英国都铎王朝同时的德川 幕府为上层阶级开设的武士学校和藩校里,1855年开始除了继续学习中国经典之外,也 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和数学、科学;1869年成立的东京大学,目的就是把儒学伦理与西 方技术相结合,在十年左右时间里成为铸造日本民族精神的熔炉;而私立的庆应大学则 实行更实用的课程,培养了大批促进日本工商业发展的人才。总之,当时的武士阶层中 已经形成勤奋学习和模仿西方技术的新精神。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对民众教育与国家 富强关系的认识已经非常明确,他们全心全意地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取得经济和军事的优 势,热衷于学习外国经验,政府制定的第一次教育预算就把12%用于派遣留学生,同时 文部省预算中还有16%用于支付语言、医学、科学,甚至哲学和法学外籍教师的工资。1 871年,文部省技术训练局全部工作人员都是英国人,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籍教师 的数目才逐渐减少。相比之下,英国议会虽然也曾邀请新教教育家夸美纽斯访问过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家们也曾聚集于牛津大学制定过普及初等教育和创办第三所大 学的决议,但始终缺少日本政治家那样的学习外国的决心和热情,如文官制的推行就遭 到长达15年的抵制。原因十分简单,因为“这个计划是中国式的”,他们认为自己是优 等民族,不屑于向其他的民族学习,导致的只能是落后。至1900年,英国的高等教育已 经落后于法国、美国和德国,化学家、工程师也远远少于它的主要经济对手;而日本的 武士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的古典教育制度,短时期内成为亚洲强国。这一切都说明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同时,教育现代化也必须建立在社会现代化,尤其是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基础上。教育 规模、受教育对象的扩大是近代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进入20世纪以来,一些先行的 国家已经陆续普及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同时也由“使 所有的人都受到平等教育”的阶段进入了“根据能力和努力接受相应教育”的时代,进 入了普及教育与英才教育相结合的时代。如英国、法国在二战前后确立了“分流教育” 政策,并逐渐影响到美国的教育;尤其是国际范围内竞争的加剧,使停留在“平等”基 础上的教育观念向“公平”教育观念发展,在世界上形成“资优儿童是人类共同财产, 他们有权接受适合于他们的教育”的观念;同时,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不应受政治或经 济条件限制,也已经写入了国际公约,可以说,英才教育和分流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国家 教育的重要方面。然而当代的日本,与一些教育先行国家一样已经实现了初等教育和中 等教育的普及,他们的适龄人口中,高中普及率已经达到98%,大专以上适龄人口受教 育比例为60%以上,但是并没有实行分流教育,甚至认为提出这样的建议本身是不应当 的,这就导致了日本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始终处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下,使一些资优 儿童和能力强的学生处于“消极等待”的状态,浪费了他们的人力资源;而一些迟钝的 学生又不适应划一的教材教法,在激烈的“学历社会”竞争中厌倦和逃避,有近三分之 一的学生晚上不能入眠。这种矛盾的现象,只有用日本文化本身才能解释。在日本文化 中,有一个的重要观念“和”,它有赞同文化多样化的一面,也有缺乏竞争和批判的因 素,他们的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使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 实施成为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日本虽然早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也曾在近代作出过学习 西方的决策,但是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大踏步地前进,根本的原因是过分的群体观念 和认资排辈观念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总之,文化、教育与现代化之间是多向交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 展进程中,传统教育观念、教育规模和国家教育政策决定着现代化的速度和水平,也直 接影响到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教育、文化及现代化之间需要探讨以下问题:
(一)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以符号系统物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经历史演变和选择保留下来的知识系统和价值观 念,它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构成社会成员的习俗、知识、道德、法 律、信仰、艺术等。任何教育都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任何教育又都是在 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中发展的。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他种文化的态度也不同。一种态度是将与自己不同的文 化一概斥之为异端,称之为不开化民族,希望用自己的文化去改造他种文化,甚至征服 、消灭他种文化;第二种态度较为宽容,用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承认任何文化都有其合理 性和存在价值;第三种则是尊重并理解他种文化,将其精华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在民 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并存、影响和渗透不可避免,无论个体还 是社会都会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比较,有选择地吸收和扬弃。作为一个国家的教 育政策,决定采用哪种外来文化,采纳的程度和原则如何,是受引进者的权力意志、与 传统文化相关的有效成分,以及大众对革新和保持传统文化的普遍态度制约的。国家可 以通过入学要求、教学用语、教学内容及设计要求、学生的出路来控制文化发展的趋向 ,而父母和学校也可以或者促进对其文化的宽容态度,或者培养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 优越的信仰来左右个人文化态度。
多元文化政策指的是一个国家因多种文化的存在而采取的文教政策,它一般有以下几 种方法:(1)平行顺应。保留各种文化的原先特征,使之平行发展;采用两种以上教学 用语,每种语言或民族都不应凌驾于另一种语言或民族之上;(2)消除。在竞争过程中 使一种文化有效地消除另一种文化的做法,如通过战争、兼并,甚至种族灭绝的做法, 或要求较弱民族采取统治集团推崇的文化;(3)控制。当两种文化在发展上处于不平衡 和不协调的状况时,控制一种文化的发展使其处于不利状况,从而达到使之逐步消失的 境地。通常人们倾向于平行持续的看法,然而一个已经取得相对协调发展的多元文化总 是实质上朝着某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发展,这种文化变得如此完善,以至于可以在文化 竞争中消除较弱的竞争者;而文化的对抗也并非完全有效,更普遍的是新文化吸取了某 些文化的特质,而另一些则不被社会成员所采纳,或者被作为多元文化的一种选择或生 活方式而被保留下来。如古希腊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罗马教育却吸取了希腊文化的一 切成果,他们采用双语政策,主张先学希腊语,吸收希腊学问,然后再学拉丁语,因为 必须发展统一的罗马文化。这一思想在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明确地表露出来,他 多次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文化的伟大贡献,但同时又批判当时社 会追求奢华,强调重振罗马的朴实、勇敢作风,反映了当时的文教政策。再如罗马帝国 的后期,希腊人关于宇宙有序的观念与犹太基督教的一神论相联系而被保留下来,罗马 人的理性法律体系与日耳曼习惯法相结合而成为西方文化的基础,这些都与后来十字军 发现古代文化并发展起自然神论,乃至科学、民主的近代文化有联系。当然其中缺少不 了教育世俗化和普及化的作用。尤其在现代世界,文教政策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例如在新加坡,华人占72%,马来人占15%,印度人占7%,为协调国际关系,为民族共 存,同心建设国家,采取母语和英语的双语政策,结果形成以英语带来的科学文化为主 体、吸收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新加坡文化”,而不是华族文化或者马来文化,有效地提 高了国家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实力。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应当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遗产以利用现 代知识呢?还是促使自己制度方面的遗产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历来经验证明,使本国的 传统制度适应新的功能比照搬西方制度更为有效。
文化发展具有融合、排斥种种特点,但向现代化发展则是必然的趋势。每一民族文化 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都会出现冲突甚至对立的状况,必须意识到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 趋势,问题不在于是不是、能不能回避,也不在于种族或民族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尽 快地吸收其他文化中的进步因素,实现从观念到制度的变革,以适应如布莱克在《现代 化的动力》中所说的“只有一万年以前游牧民族向定居居民转变才可与之比拟的”人类 生活方式大转变的形势。
在国际政治影响、资本流动、军事占领,社会变动的复杂环境中,很难说是某一种因 素决定了现代化的快慢,但公认的是,社会意识中某些新的文化教育观念的出现是其中 重要的因素。这里包括:
1.对普及教育的重视。文化传播与世俗教育的推广,形成以知识学科为基础的教育系 统;兴办以培养人才和提高专门化为任务的学校,使国家教育的观念开始形成,义务教 育的措施逐步落实。
2.强调进步和个人价值的新的文化观的出现。进入近代以来,按身份等级决定个人价 值的制度逐渐让位于按社会贡献决定个人地位的观念,强调对个体贡献及尊严的评价系 统的建立,从而使社会竞争进入公平阶段,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
3.出现新的人格定向。人们再也不满足终身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活一辈子,而是 要求扩大眼界,提高灵活性,发展起与他人或环境共生的观念,同时要求建立有关的管 理部门和法律制度。
正是在以上观念和制度的形成和建立过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调整和重组的必要,只 有这样,民族文化才会获得新的生命,得到新的发展。如果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分外珍惜 而缺少远见卓识,那就可能出现民族主义;只有理性地分析传统文化中哪些因素是阻碍 现代化发展的,哪些是可以在现代化社会中保留并有其存在意义的,才能使民族文化成 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现代化的需要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方面,整合并 创造出一种更为合理、更为进步的新文化,才能促进现代化的发展。例如,中国是一个 很早形成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国家,但是清末统治阶级 在外来文化面前以传统文化而自居,看不到现代化已经迫在眉睫,结果是错失了发展的 契机,未能在尊重知识的传统和具有严格选拔文官制度基础上发展科学,更未能形成崇 尚能力和贡献的现代观念,因而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
(三)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教育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情况看,文化教育与历史转型相适应,它既是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 的反映,又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不断地应环境挑战而应战,这就 发展了文化,包括对自然改造的物质文明和对世界理解的精神文明;宗教是一种对世界 认识和解释的系统,从最初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与哲学结合的高级宗教,不仅关乎 人类本性、宇宙奥秘,而且对教育理论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以前的漫长 岁月,人们被保守的精神所主宰,认为教育无非是通过经典文献的学习保存既存秩序, 培养的是因循守旧、不敢越出常规的人;而在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教学目的 在于验证知识、发展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个体的独立判断力、反思力,做前人从未做 过的事情,因而与古代教育的死记硬背有很大不同,要求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事学习。这不仅是教育的进步,更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进步。
但是,在人类文化由宗教向科学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科学教育存在着许多尚待解 决的问题。17世纪初,笛卡尔在《方法谈》中指出,西方的许多人出于对宗教狂热和宗 教战争的厌恶,将理智活动转向世俗学术和经验科学,使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应用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建立起各方面的联系,如世界贸易、移民潮等,工业革命和科 学技术使人们感到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正是由于这些显而易见的成效, 使教会放宽了对科学的限制,技术专家被越来越偶像化。然而在科学教育普及和提高的 同时,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出现问题,诸如自我中心、利己主义、人生迷失等 ,虽然科学也努力进入人文领域,探索心理及社会问题,但事实表明科学并非万能;19 45年的原子弹应用更使人们对科学产生怀疑,技术专家也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益于人类 失去自信,纯粹的科学不再成为有思想、有良知的人的追求。一句话,人们对科学的乐 观态度开始转变,要求理智向人文科学倾斜,加强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以避免将可 以毁灭人类的力量交给不负责任的人。也有不少宗教界的人士指出,宗教对于人的本性 、对于纠正自我中心具有权威作用,为了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有必要恢复宗教教育。 更多的人是从完善科学教育出发,要求将完整的科学精神交给民众,使追求真理、集思 广益成为社会普遍意识,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可以说,人类已经认识到科学必须 与文化中的其他因素相结合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必须探讨教育与宗教、科 学的种种关系。事实上,现代许多教育哲学流派对此已经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三
与社会和教育现代化过程相联系,某些反现代化的思潮也在起作用,如许多后起国家 针对先进国家的“自强运动”、民族国家主义对世界主义的抵制、宗教对现代化的批评 等,固然有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嫌疑,但是其中也有“文化建设”的价值,对教育思想 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1.现代化与民族国家主义及“自强运动”
在西方现代化运动之前,个人对地域性权威力量的依存早已存在,但直到18世纪,“ 国家主义”才成为政治学的名词,它要求个人必须向民族国家效忠,而不是以宗教或者 组织为归属。18世纪末,英国和法国首先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它们有效地组织了军事力 量,较好地发展了经济和科技。国力相对落后的东欧及其他国家,如德国等都向法国引 进启蒙运动的观念,向英国学习工业,开始了“自强运动”,创建起民族国家。在德国 ,马丁·路德创办的新教学校,首先使用从拉丁文翻译过来的德文《圣经》,作为读写 教育的教材,从而第一个具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同时发展起民族意识,后来这种民族意 识为统治者所利用,发展起民族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建立起国家教育的体系。例如,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主张的民族“社会主义”,希望由国家政权控制经济生活,由国家提 供给个人经济、社会和精神上的种种需要,由国家决定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由此实 现国家的富强。然而很不幸,这种国家主义的教育主张最后被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形成一种叫做文化民族主义的东西,最终造成人类的劫难,这是马丁·路德所始料不及 的。同时,法国的拿破仑也将启蒙运动的宗旨与现代化的经济、军事力量相结合,据以 横扫全欧洲,使法国大革命的世界主义转为法国国家主义,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文化民族 主义反应。
2.现代化与宗教
从启蒙运动欢呼理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胜利,声称基于经验的自然科学是取得知识 的唯一可靠方法和“控制自然”的力量以来,科学作为“进步”的文化在技术、经济和 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一种相信无论在什么地方科学都是人类 学习的基本内容的观念,使历史和地理的差异失去其重要性;同时科学本身不仅限于自 然科学而向研究全体人类道德、历史、宗教和社会背后的“理性原则”发展。但是,这 种转变却是在宗教界的“反现代化”思潮出现后,才注意到现代化初期那种崇尚个人才 能、勤勉的社会意识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功利主义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之间的冲突,人 们才重视研究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道德系统与社会规范的“相对性”问题,才导致了对 “理智精神”本身的不断批判,才有可能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3.现代化与传统
在宗教界批判现代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同时,世俗的社会批判也不甘寂寞,一些思想 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从不同的方面指出现代化导致的道德、社会问题。如英国思想家、 文学家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对当时社会弥漫的无知、自 私自利进行批判,他奚落法国的“法理社会”和“掠夺的道德”,认为文明应当建立在 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在“善”“美”的教养基础上;华兹华斯(Willian Wordsworth,1 770—1850)、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等浪漫诗人也从庸俗的“精打 细算能力的无限运用”着手批评人性的失落,文化的危机;孟加拉诗人泰戈尔指责国家 主义是“巨无霸的自私自利”,“道德死灭的亡命”[6](P101),他说:“目前是人类 文明最黑暗的时期,因为每一种族都封闭在自造的局限中,自称为‘国家’”,“以爱 国主义之名行世,高举叛离天国的大旗”;要求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克服功利主义,控 制新武器和机械;当代哲学家罗素、怀德海也提出了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良 方,其中主要的方法是教育。
总之,仅现代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经济方面,它通过教育手段实现传 递和传播,并且为形成新的文化意识、新的人性特点,建设新的文化做准备;固然有的 时候看起来反现代化的思潮太保守、太不自量,但是它们从另外角度提出的问题未免不 是建设新文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
如何认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已为许多学者所关注,“九五 ”期间对教育与现代化关系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 教育论》,力图从现代高度重新认识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顾明远教授主持的“文化传 统与教育现代化比较研究”国家课题、刁培萼教授的《教育文化学》和石中英的《教育 学的文化性格》从不同角度关注文化教育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张瑞fán@①、王承绪 主编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融比较教育和教育史、科技史于一炉,在研究方法上有重 大创新;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田正平主编的《中国教育近代 化丛书》等,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多方面的基础。但是,研 究尚有疏漏的问题,某些专题尚待深入,尚待吸收哲学、社会学、史学、宗教学的成果 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使有关的教育哲学思想得到准确的阐释,如文化与教育的深层 关系、中西教育立法比较等。
我们认为,在教育与现代化研究领域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文化的了解和理解问题
人们在了解和理解他种文化时,往往会按照自己原先的思维模式或习惯来加以选择、 解读,这就容易造成文化误读现象。如18世纪的莱布尼茨从白鲁神父给他的“八卦图” 中看到了“上帝与虚无人间的辩证法”,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二进制的算术;而西方的传 教士把中国的“科举制”看作是“真正按柏拉图精英政治思想设计的模式”,都是以自 己原先的文化背景为解释他族文化现象的基础,结果造成文化误读现象。这也说明,要 了解他族教育现象,必须先理解它的文化背景,尊重文化的差异,而不是要证明他们与 我们相似;只有在超越具体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对普遍人类具有意义的抽象原 则。也就是说,学者们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很可能从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待其他的 文化现象,因此,一方面需要具有全球观念,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具体文化实质,这样才 有可能在客观描述各种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作用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 律。
2.历史比较的办法
马克斯·韦伯指出,社会科学之所以葆有“永恒的青春”,是因为社会科学的历史“ 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它“试图通过概念的构成去分析性地理顺现实的头绪,通过科 学视野的扩大和转移而使已经构成的分析式概念结构解体,并依据如此转变的基础重新 构成概念。”[7](P104)各种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其独特的模式和道路,同时也有某 种共同的特性,这种特性只有在它们与某一历史时期相关时才表现出来,如社会转型、 文化演变等。现代化是已经有近二百年历史的社会变迁,它首先在西方发生并且扩展到 世界各地,以科学知识的积累、理性态度的形成、社会流动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 政治民主化和以个人对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观念为特征,这些现象与文化教育之间的 联系至今尚未完全被人们所了解,必须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才能揭示其中的规律。
3.未来教育的展望
如果说现代化对近代教育的要求是普及初等教育的话,那么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化就 要求教育满足科技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表现为教育的提高和分流,如中等教育的普及、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英才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合等等。同时,由近代发展而来的教育立 法,在现代进入完善阶段;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使人们对教育作用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发展起以科学、人道主义为中心的全球文化,提出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观点、能从全人 类长远利益出发的“国际人”的教育目标。尤其是20世纪此起彼伏的战争和民族纠纷, 更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意识和文化理解的重要。这一切,都是未来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是人类文化教育朝着和平和进步发展的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是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有效途径,愿我们用自己的菲薄力量来 为文化的理解提供一些资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使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和 其他文化,从而在教育领域有更多的合作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西对话·潜能问题[A].独角兽与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克尔斯,史密斯.走向现代[M].坎布里奇:1974.
[3]钱伯斯.有关苏格兰中部人口和经济的论文[A].见:格拉斯,埃维斯.历史上的人口 [M].伦敦:1965.
[4]埃德尔.美国教育二十五年[M].纽约:1924.
[5]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书屋 ,1993.
[6]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7]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纽约:1949.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王右番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