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地区经济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运输条件的优劣和运输费用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众所周知,交通运输对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突出,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交通运输间的关系,有利于高原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论文利用交通运输门槛理论,分析了高原地区资源开发的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合理的地区布局;提出了集中开发优势矿产,发展占领本地市场和开拓外部市场的优势轻工业,大力降低运输成本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等观点。地域发展上,应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集中发展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和“一江两河”地区。
关键词 运输门槛;比较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地区;从属功能;引导功能
中图分类号 F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4-0363-06
1 引言——交通运输与地区经济发展之关系
交通运输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设施网络的完善与否、服务水平的高低和运输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环境、空间布局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归纳起来,交通运输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表现出两种功能:从属功能与引导功能。
从属功能表现为交通运输必须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服从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和布局是交通运输建设的依据。交通运输的从属功能具有先行性、适应性等特征。先行性是指交通运输在地区经济开发中的先导作用,即交通建设是地区开发的前提条件。适应性是指交通运输供给对社会运输需求的适应程度,并存在三种类型,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存在差异。①超前型,即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大于社会对其需求的能力,地区经济发展的交通环境比较宽松,但易导致社会资金的浪费;②协调型,即交通运输的整体供给能力与社会需求能力基本平衡,所形成的基础既能满足地区发展的要求又不造成社会资金的超前投资;③滞后型,即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小于需求能力,所形成的环境对地区发展起制约作用。
引导功能是指交通运输对地区社会经济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的引导与反馈作用,并随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呈增强趋势。交通运输对地区经济的引导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产业关联机制的作用来实现。前者是在交通条件改善的前提下,引起市场竞争条件的变化,导致不同产业在竞争中调节自身的生产方式、方向和规模,达到控制合理市场范围和市场销售份额的目的;后者是通过刺激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引导不同地区相互关联的产业间彼此协同,促进地区间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交通运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引导在空间和时间上有 3 个层次:①增长极或点—轴系统;②产业区位优化系统;③区域分工协作—协同系统。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比较突出。因此,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交通运输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交通运输对发展地区经济的限制,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地方产业,对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比较重要的,可以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 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评价
2.1 滞后型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总体分析,交通运输对青藏高原经济的发展是制约性的,属滞后型基础设施发展类型,有限的经济实力制约了交通运输网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技术经济水平比较低。青藏高原地区交通运输网络的主体──公路运输网密度分别为 2.39km/每百平方公里和 1.82km/每百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20% 和 15%;第二,交通运输方式比较单一。除部分地区有铁路和航空外,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依靠公路运输方式,铁路仅联系青藏高原的极少部分地区,产业发展受运输的制约非常突出;第三,缺乏能力大、与地区产业发展轴线有机结合的交通运输通道。已形成的几条运输干线多由三级公路或二级公路组成;第四,线网的质量比较低。
2.2 交通区位偏僻,运输距离长,削弱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青藏高原的交通区位比较偏僻,运输距离长,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从柴达木盆地到东部沿海地区的运输距离多在 3000km 以上,而拉萨与东部地区的运输距离则远达 4000 km以上。即使满足本地需求为主的产品,运输费用在成本中占有突出地位。例如,1998 年全国公路货物的平均运输距离为 56km,而青海和西藏两省区货物的平均运输距离分别为 89km 和 391km,比全国货物平均运输距离分别高 59% 和 598%;如果吨公里运费按 0.4 元计算,则其每吨产品比全国平均多支付 13.2 元和 134 元,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对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产品的长距离运输大大消弱了当地产品在东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也为地方产品占有当地市场提供了条件。
2.3 局部地区存在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
西部大开发也会给青藏高原发展带来机遇,基础设施也会有较大改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地区产业是有效途径。由生产的低成本与运输的低运价所决定的产品的低价格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运输成本的高低对产品市场范围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具有突出影响(图 1)。
![]() |
图 1 运输成本与市场范围
Fig.1 Transportation cost and scope of marketing
青藏高原地区产业的发展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具有意义和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第一,优势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相对低成本和低运价。即开发成本与运输成本之和低于市场价格,其生产才有意义,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第二,占有本地市场的竞争优势。即企业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之和小于区外产品在本地市场的价格,生产才具有活力;第三,对于以绝对优势资源为基础形成的产业,其开发成本与规模必须建立在市场需求发展的基础上。简而言之,从市场经济效益角度看,青藏高原产业的发展必须围绕效益盈亏这个“门槛”。
根据交通运输条件和资源、经济基础,利用比较优势评价,青藏高原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有盐湖资源、铬铁矿、铜等矿产资源和森林、畜牧等生物资源;经济部门优势有资源深加工行业,替代输入产品的部分轻工业、占有地方市场的部分食品和轻纺工业,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加工工业;具有相对优越交通条件的地区有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一江两河”地区等。
此外,旅游资源是青藏高原具有独特优势的资源,其开发与交通运输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一定程度上受交通运输条件的支配。青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方。有令人神往的神山圣湖、雄伟壮观的寺庙建筑、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珍奇的高原动植物、巍巍的雪山奇观等,这些惟青藏高原独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了与其它地区迥异的旅游资源。
3 交通运输与典型产业发展
本节主要利用“门槛”理论,从运输价格角度分析交通运输对青藏高原部分产业发展的影响。
3.1 水泥工业
水泥工业为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建材工业,交通运输对水泥工业生产发展的影响比较大,昂贵运费限制了其他地区水泥的输入,也刺激了地方水泥工业的发展。本节以西藏地区水泥工业发展与运输因子的关系分析之。
西藏自治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有两种途径可以满足本地经济发展对水泥等建材工业的发展,一是发展本地水泥工业,二是从区外输入水泥以满足本地的需要。前者需要输入燃料,且生产成本比较大;后者生产成本比较低,但产品的运输距离比较长。从经济角度看,实施何种发展战略对地区经济比较有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运输因子的作用。
调查显示,从格尔木运输 1t 水泥到拉萨的运费为 550 元左右,占销售价格的 64.7%。昂贵的运输费用大大提升了产品在当地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同时也为发展当地水泥工业创造了条件。1998 年 1t 水泥在拉萨市的销售价格为:区外水泥为 850 元,低于此价则区外水泥无获利可言;本地产水泥的市场销售价格为 700 元,比区外水泥的售价低 150 元,但仍有利可图。由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目前西藏自治区每年消耗水泥 50~60万t,当地生产的水泥仅能满足需要的 50%,另 50% 需要用汽车从区外运入,仅公路运输距离就达 1100km。如果全部由当地供应,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省运费 1.5 亿元左右,扣除燃料运输的费用,也可节省运费 1.0 亿元以上(表 1)。
表 1 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对水泥工业发展的影响
Table 1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ement industry (Tibet case)
区外水泥 | 区内水泥 | 生产现状 | 生产条件 | 需求预测 |
---|---|---|---|---|
市场价格 850 元 左右,其中运输 费用 550 元,水 泥生产成本 300 元左右。 |
生产成本远高于区外水泥,但 节省了长距离运输的费用;市 场售价 700 元,包括生产成本、 利润和运输费用;在价格上比 区外水泥有竞争力。 |
有 13 个水泥厂,生产能力 40万 t;实际年生产量 30万t,满足 市场需求的 50% 左右;其中拉 萨水泥厂生产能力 20万t/年, 其它水泥厂规模比较小。 |
当地拥有丰富的原 料;燃料需要从区外 输入,每吨煤炭的运 费为 500 元;1t 煤炭可 生产 5t 水泥。 |
2005 年全 自治区需 要水泥 60~70万 t。 |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由于交通运输因素的作用,发展地方水泥工业在经济上具有较大的利益。布局合理性与生产规模方面,应以服务半径为 200~300km 的中小水泥企业为主(生产规模在 50万t 以下),与消费区紧密结合,尽量减少运输费用,重在满足当地需求。在主要中心消费城市,如拉萨、日喀则、格尔木等,可以考虑集中建设中型水泥工业企业,发展高标号和特种水泥产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要逐步发展其它建材工业。 3.2 矿采选业 矿采选业也是大运量的行业,交通运输对其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运输成本在其开发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青藏高原地区区位偏僻,资源地远离消费区,运输距离长,大部分资源的开发受到交通运输因素的制约。本节以盐湖资源和铬铁矿资源分析之。 (1) 铬铁矿 铬铁矿是我国紧缺的资源,每年需要 70万t 左右,但国内仅能生产 10万t 左右,其余全部依赖进口。目前探明的铬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从需求方面看有较大的开发前景。但另一方面,长距离运输消弱了其与进口铬铁矿的竞争能力,主要矿点罗布莎的矿产品或原矿经公路和铁路运至消费市场的距离长达 4000 多 km,其中仅公路运输就达 1300 多 km,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是昂贵的。通过调查,铬铁矿自开发到消费地的基本成本为 1000 元左右,运费占 2/3 左右,市场的销售价格为 1200 元左右,基本上是微利的。因此,其铬铁矿资源的开发,除了尽量降低开采成本外,关键是减低运输成本,应对原矿进行加工,以输出精矿为主,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2) 盐湖资源 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盐湖资源,资源优势非常突出,品种也比较齐全。目前柴达木盐湖的开发已经初具规模。从强化市场竞争能力和降低运输成本方面分析,应选择交通条件较好的优势矿点进行集中开发,这样既可以发挥集聚效益,实现规模经济,又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交通运输网络,降低运输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运输费用上看,自青海格尔木运输 1t 盐化工产品到东部地区的运费要比自西藏运输节省运费 500 元左右,区位优势比较突出。 因此,盐湖资源的开发与加工应以格尔木为基地,实施综合开发,大力发展运输成本低、附加值高的产品;以钾肥为重点,发展钾、钠、锂、锶、硼等系列产品,逐步建成全国的钾肥基地和盐化工基地。西藏地区的盐湖资源开发,应以盐化工为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运输成本比较低的盐化工产品,如碳酸锂、硼酸、硫化钾、溴化钠等化工产品。 3.3 轻工业 青藏高原地区的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自给能力非常有限,大部分产品需要输入。例如,1990 年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地区轻纺民族手工业总产值仅为消费品销售总额的 4.03%,其中,食品工业产值只占食品零售额的 1.85%,全区所需要的家电产品 100% 靠输入,日用品的 80% 需要区外供应,粮食的 15%(不含军队用粮)来自区外。不少轻工产品如玻璃、纸、包装装潢制品等均处于空白。虽然 80 年代以来进出藏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保证了轻工业产品的输入,但由于长距离运输仍需要支付大量的运输费用。 轻纺工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目前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发展轻纺工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应重点发展饮料、塑料制品、纸及其制品、玻璃及其制品、食品加工等,满足地方市场需求,减少区外产品的输入。 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本地轻工产品介入区外市场存在一定困难,如矿泉水虽然具有较强的质量优势,但高昂的运输费用使得其在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产自西藏的 1 瓶矿泉水运到上海后的成本上升到 5.5 元左右,而东部地区产的矿泉水每瓶的市场售价才 2~3 元。但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产品仍具有潜在的市场优势,应在高原特色上做文章,即使是矿泉水也仍然存在潜在市场竞争能力。 3.4 对外贸易 交通运输对青藏高原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是比较突出的。西藏自治区虽然是我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但与印度、尼泊尔接壤,在宗教、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彼此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和贸易需求。但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除了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有一定的贸易交流外,与印度间的贸易交流比较少,当然这种现状也受到彼此间政治关系变化的影响。目前,只有中尼公路(拉萨—尼泊尔首都加勒满都)的路况较好,但也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位于中尼边界的樟木口岸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边境口岸,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交通运输线的季节变化对其发展的影响比较大。中印间目前无畅通的交通运输线,除了边境居民间少量的互市贸易外,无大的贸易口岸。青藏高原地区通过沿海地区中转的对外贸易也将受到长距离运输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将是长期的。鉴于此种条件,青藏高原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在高附加值、低运输成本的产品方面努力。 4 交通运输与重点地区发展 4.1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具有相对优越的条件,交通运输条件与区域开发所应具备的其它因素结合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通运输条件优越,是青藏高原地区交通运输环境最好的地区,可通过多种途径输出资源或深加工产品。突出的交通运输优势是可通过青藏铁路与全国铁路网沟通,为大规模资源开发提供了保证,因为铁路的运输费用远低于公路运费。柴达木盆地的干线公路──国道 109 线贯穿整个盆地,全线为二级公路,联系西北地区和西藏,对外联系也比较方便。除上述两种运输方式外,还有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联系西藏自治区;第二,区位上相对靠近东中部市场,有利于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资源开发的运输成本相对较小;第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著名的“聚宝盆”,其中以盐湖资源尤为重要,有 30 多个盐湖,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多、分布相对集中,多种有用成分共生。此外,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铅锌等)和非金属(石棉、石膏等)资源,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等。土地资源也比较丰富,农业发展潜力比较大;第四,已经具有一定的开发基础,初步建成了我国比较重要的盐化工和石油开采加工基地;第五,能源保证率高。柴达木盆地毗邻黄河上游水电富集区,有龙羊峡等大型水电基地作为资源开发与加工的能源保障。上述有利条件的结合,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加工利用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根据上述有利条件,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应着重开发具有优势、市场和经济效益较好的盐湖资源、石油资源和农牧业资源,以此为基础加强资源加工工业,尤其要重点发展增值型、运输成本小的资源加工工业,逐步从输出资源为主的资源开发型产业结构向资源开发—资源深加工型产业结构过渡,争取利用 10 到 15 年的时间,建成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关联度较高、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地域工业综合体,带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地域布局上,要以格尔木为中心,集中建设布局,加强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心的作用。 根据上述有利条件,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应着重开发具有优势、市场和经济效益较好的盐湖资源、石油资源和农牧业资源,以此为基础加强资源加工工业,尤其要重点发展增值型、运输成本小的资源加工工业,逐步从输出资源为主的资源开发型产业结构向资源开发—资源深加工型产业结构过渡,争取利用 10 到 15 年的时间,建成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关联度较高、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地域工业综合体,带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地域布局上,要以格尔木为中心,集中建设布局,加强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心的作用。 4.2“一江两河”地区 “一江两河”地区是指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地区,包括 18 个县市区,地貌上属于藏南谷地,是西藏自治区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好的核心区域。当地政府已经把此地区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这一决策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也符合交通经济带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地区的基本优势可概括为:第一,人口集中,有城市为依托,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流域内有西藏自治区最大的两个城市——拉萨市和日喀则市,是地区发展的中心和依托;第二,农业基础比较好,现代工业初具雏形。本地区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工农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农业总产值已经占全自治区的 1/3 以上;第三,交通方便,能源开发潜力大。本地区有青藏、川藏、中尼公路干线交汇于拉萨,对外联系相对方便。能源建设方面也已经有一定基础,发电装机容量已达 15万kW 左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能源保证;第四,资源比较丰富。拥有铬铁矿、盐湖、旅游等优势资源,农牧业资源也比较丰富。此外还有建材、刚玉、硼、菱镁矿等资源。 根据这一区域的优势条件和社会经济特征,今后产业发展方向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发展以满足地方市场为主的轻纺工业,提高轻纺产品的自给率,代替区外输入产品,形成能够满足地方居民日常需要的食品和民族手工业为主的轻纺工业体系;二是根据交通运输条件和优势资源,结合国内市场的发展情况,适度开发铬铁矿、湖盐等优势资源,并积极发展深加工,输出资源或产品。此外,根据交通基础和区位条件,应积极发展与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拓展国际市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运输方面看,重视发展与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上一篇文章:千烟洲试区人工林营养元素生物积累的研究 下一篇文章: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