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论文认为在青藏高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重点区域,应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作者重点分析了高原重点区域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指出了工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区域工业布局框架设想。从协调好高原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文章认为在高原重点区域应大力发展以钢铁—铁合金—有色—黄金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盐化和油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满足高原内部需要的建材工业,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的机电—轻纺和藏民族手工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重点区域;工业布局;战略
中图分类号 F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4-0348-10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一片“净土”,传统观点认为在高原不能发展具有污染的工业,而应大力发展传统的农牧业和无污染的旅游业及其他新兴产业。但是,“无工不富”。从高原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实力分析,高原传统农牧业基础十分脆弱,地方财政收入甚微,每年需要依靠大量的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依靠农牧业难以维持高原长远的快速发展。而发展旅游业又受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落后的严重限制,培植其他新兴产业还受高原的人力、科技水平和财力等制约。从区域比较优势条件看,在高原重点区域完全具有发展特色的现代工业的优越条件,只要正确把握高原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出合适的战略目标,明确总体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区域工业布局,协调好高原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有可能实现高原重点区域的主要工业健康而又持续地发展。
1 高原工业布局的总体思路
高原工业的现有基础薄弱,未来发展既有一定的比较资源优势又有诸多约束条件。为此,必须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即是一切从高原实际出发,坚持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立足资源与区位相对比较优势,调整工业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引导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注重提高总体经济效益,促使高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高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健康持久地增长。坚持“两个转变”就是要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变。对于高原而言,实际上是如何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基本平衡的问题。因此,它同时要求高原经济模式必须由传统产品经济过渡为现代商品经济,经济内涵由输血型转变为造血型,经济发展模式由农业主导型向工农业协调发展型转变。
按照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原则,未来高原工业的发展首先必须使重点行业与重点区域相结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形成“点─线─面”区域经济增长极;其次是使资源开发与工业关联,延长资源开发─资源加工的工业链条,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三是把资源开发与适度规模相结合,提高工业开发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四是把资源开发与广大农牧民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促进整个社会繁荣和稳定发展。
促使工业结构的优化,并向结构高度化演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原各地区及其相应工业结构在发展与发育过程中,必须尽早摆脱对计划经济的依赖,而更多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并以此为目标调整其原有的工业结构,形成在资源依托和市场导向下的双向结构调整机制,这也是高原工业发展的现实和必然选择。
高原工业基础和工业结构的形成都与国家的政策倾斜及内地省区的援助直接相关。自改革开放后,尽管高原内部市场有限,但工业发展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特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与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特别在市场不发育及活化的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和目标进行工业改组或结构升级,仍为地方各级政府、企业及经营者所困惑。根据高原的现实,未来应以高原内部市场为基础,构建并大力完善区域工业基础结构;以区外和国内市场为主导,形成优势的主导工业及其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同时辅以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整个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多种途径。
2 高原工业发展与布局的战略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1 世纪中叶,我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经济发展道路,大体可划分为以下 3 个阶段:一是现代经济发展准备阶段(1950~1980 年),人均 GNP 在 300 美元以下,基本属于现代经济发展的积蓄和准备阶段;二是现代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80~2020 年),我国将从低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过渡,人均 GNP 从 300 美元以下向 2000~5000 美元迈进,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将迅速扩张,我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三是现代经济稳步增长阶段(2020~2050 年),因经济存量大,规模经济已达到极限,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第二阶段有所减缓,但只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人均 GNP 将达到 4000~5000 美元。
青藏高原是我国 21 世纪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其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也大致经历以上 3 个阶段,但在时间上要稍微滞后几年甚至十几年。据此,可以预测在未来的 50 多年内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表 1),突出表现在保证工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前提下,保持工业发展的中速增长,从 2000 年至 2020 年力争工业以 7.3% 的速度增长,以 1990 年不变价计算的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 1994 年的 103.67 亿元,增至 20 世纪末的 215 亿元,之后在此基础上适度提升;各地市州则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发展条件,可以适当提高发展速度,确保与全国、西部及整个高原的工业快速增长相协调。如西藏昌都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又面临开发全国紧缺的玉龙铜矿资源的有利时机,其 1994~2000 年年均增长速度可确定 58.9% 的高速发展(表 2)。
表 1 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长期预期
Table 1 Long-term perspectiv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Unit: 104populoation,%, 100million yuan) | |||||||||||||||||||||||||||||||||||||||||||||||||||||||||||||||||||||||||||||
|
表 2 青藏高原工业发展战略目标预测
Table 2 Strategic target predic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Unit: 100 million yuan, fixed price of 1990) | |||||||||||||||||||||||||||||||||||||||||||||||||||||||||||||||||||||||||||||||||||||||||||||||||||||||||||||||||||||||||||||||||||||||||||||||||||||||||||||||||
|
注:表中数字为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
2000 年~2010 年是高原工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发展应以适当速度增长,从 2000 年~2010 年力争工业以 7.5% 的速度增长,至 2010 年高原工业总产值将达到 445 亿元。至 2010 年以后,高原工业将进入持续稳定增长时期,因工业经济迈入健康发展轨道,工业增长速度宜适当缓慢一些,但仍应保持 7.0% 的年均增长速度,至 2020 年和 2050 年高原工业总产值将分别达到 875 亿元和 5025 亿元。
3 总体发展方向
确定高原工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应注意 3 个层次,即必须以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总要求为基础,抓住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西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必须与西北、西南及远西部总体经济发展构想相衔接;也必须与高原内各地市州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相融合。从上述 3 个层次出发制订高原工业总体发展方向为:正确认识高原工业落后的历史和现状,优先发展工业;大力强化基础产业和尽快培植战略产业,包括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传统农牧业)、先导产业(旅游)和基础产业(能源、交通和通讯);大规模改组改造并升级提高现有传统工业,如机电工业和轻纺工业,积极开拓新兴产业,如绿色环保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巩固发展现有城市(镇)工业,大力发展乡镇(村)工业,促使广大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工业发展总方向前提下,当前应突出抓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此,一是树立加快发展工业的战略思想,调整工业的外部结构,即发挥好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作用,使工业与其它产业的内部结构趋于协调;二是合理调整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使大、中、小型企业的比例适应产业配置的要求,并按专业化协作条件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和企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和产业链条的潜能;三是适应市场需求趋势调整现有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品,加快开发新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正确处理好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既适合现有生产力水平,又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力求获得最佳综合效益;四是发挥区位和资源的相对优势,调整和改善工业的布局结构,使高原各地区工业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把上述工业发展方向归类的话,大致可确定三种类型的发展模式:一是资源开发─加工型。主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其初加工;能源资源开发与电站建设;农畜产品加工等。二是市场导向型。以高原区内市场为主的有轻纺工业、建材工业和民族手工业及文化用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有高耗能铜、铝、镁、铁合金工业,盐化工和石油化工工业,机械工业,森林工业等;面向国际市场的民族特需品和名特优产品加工业。三是再造利用型。包括现有设备利用、技术改造和技术挖潜等类型工业,主要有机械工业、民族手工业等。
4 区域工业布局框架
在青藏高原各地区进行工业布局,将决定着各地区的经济如何快速发展和企业的存亡。在高原这样特殊的条件下,区域工业布局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具备相对较好的自然环境。首要条件是气候条件,因为工业是嵌入性工业,若人口无法生存,企业就难以求得发展;其次是工业用地条件,在具体的工业布点时,必须充分考虑工业用地的数量与质量。
第二,具有相对较为优越的运输条件。工业布局特别重视“最小运费点”的选择。一般讲,在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确定的条件下,可由公式 Tp=KWd 来选择“最小运费点”。式中,Tp 表示运输费用,K 为常数,即固定的运费率,W 为运输货物的重量,d 为运输距离。由此公式可知,“最小运费点”的确定受两种指向所制约,即原料地指向和消费区指向,以便尽量减少运输量、运输成本和中转货物的储存。
第三,具有较为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人口及劳动力条件、人才技术优势和基础设施与开发环境,如水、电、路、通讯及服务设施、经济基础等。因为经济布局的合理化要求相对集中以寻求较大的集聚效益;要求有一定的生长点和增长极来带动高原经济的全面发展。
根据以上因素,综合考虑高原区域工业布局应按“点─线─面”逐步分层次展开。从面上讲,可按开发程度、所在大区的地位与作用来划分。从省区看,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和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应属一级优先发展工业的地区,这些地区现有工业经济基础较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经济社会条件较优,又属省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其它社会条件聚集中心;从大区而言,柴达木盆地和川滇藏接壤区应属二级发展工业地区,其突出特点是资源富集,发展条件相对较优;从地市州而言,甘孜州东部大渡河流域和阿坝州岷江中上游应属三级发展工业地区,它们都是现有地方工业所在地,区位靠近内地四川成都的大市场,资源、交通及能源条件也较好。从点上讲,重要城市,如西宁、格尔木、德令哈、拉萨等,以及各地行署(政府)所在地和县城所在地,是工业重点发展所在地区。从线上讲,重点开发建设沿路(兰青、青藏铁路和滇藏、川藏公路)、沿江河(黄河、湟水、“一江两河”、尼羊河、横断山“三江”、大渡河、岷江)、沿边(国境边界城镇、省区地市州接壤区),上述“三沿”地带可优先形成工业轴带或走廊,并向两侧延伸扩散,逐步辐射和带动周围地区发展。按照上述“点─线─面”渐进开发,点极辐射,轴带扩散,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相互联动,可以突出重点,分清层次,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全面铺开。青藏高原各重点地区工业布局指向见表 3。
表 3 青藏高原重点地区工业布局的总体框架
Table 3 General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allocation of key region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区域 | 级别 | 区情 | 工业布局指向及发展方向 |
---|---|---|---|
“河湟谷地” | I | 面积 3.5km2,人口 341 万,占高原总面积 和总人口的 1.6% 和 35.4%;为青海西宁 市、海东、黄南、海南及海北 13 市县;是高原 自然条件最优,区域开发最充分,经济最发 达地区;为青海农牧业基地、工业密集带、 居民稠密区及政治、交通、文化、商贸中 心。有“水电黄金走廊”、镍、铜、煤、石英 石、石灰石等;占有青海 73% 耕地、84% 粮 食、36% 肉类产量和约 70% 工业产值。 |
以兰青铁(公)路、湟水干支流及黄河沿岸为轴线,以 西宁市为中心,辐射周围大通、湟源、湟中、互助、平 安、乐都、民和等城镇;以冶金、机械、化工、食品、纺 织为支柱,发展拳头产品;积极改造传统产业、稳步 开发新兴及高技术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力争在 高原首先实现工业现代化。立足全省资源优势,发 展高耗能工业、基础化学工业和建材工业;重点联合 水电开发建设铝、镁、铁合金等优势产业群和全 国性生产基地。 |
“一江两河” | I | 面积 6.6万km2,人口 76 万,占高原总面积 和总人口的 2.9% 和 7.9%;为西藏拉萨市、 山南、日喀则 18 县市;自然条件较好,开发 最早,生产历史悠久,经济社会较发达;为 西藏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粮、油、 皮、毛等农牧副产品,铬铁、刚玉、铜矿资源丰富。 |
以雅鲁藏布江及拉萨河、年楚河为轴线,依托城市、 靠近青藏、川藏和中尼公路向城镇扩散;以拉萨为中 心,建立西藏综合工业基地;在日喀则-江孜发展以 农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和民族手工业;在泽当 -曲松发展采矿、矿产品加工及民族手工业。重点 发展水电(地热)、铬矿采选冶、毛纺、皮革、地毯、食品、机械。 |
柴达木盆地 | II | 面积 25.5万km2,人口 28 万,占高原总面积 和总人口的 11.4% 和 2.9%;为开发高原前 进基地和交通枢纽;盐、油气、铅锌及石棉 丰富;工业有基础,农牧业潜力大;交通、能 源条件相对较优。 |
以青藏铁路为主轴,建立“三大据点”(格尔木、德令 哈及大柴旦)和“四大基地”(湖盐开采及盐化工、油 气开采及加工、有色矿开采及冶炼和石棉、水泥等建 材工业);积极发展电力、纺织、食品、机械等工业行业。 |
川滇藏接壤区 | II | 面积 13.0万km2,人口 74 万,占高原总面积 和总人口的 5.8% 和 7.7%。为昌都、甘孜南 及迪庆 3 地州 16 县;为高山河谷,少数民族 集中,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铜、银、铅锌、金、 汞等多金属矿富裕;水能充沛、森林密集、 旅游资源奇特。 |
以金沙江、澜沧江及川藏、滇藏公路为主轴,建设沿 江工业带或沿路工业走廊;以昌都、芒康和中甸为城 镇据点,辐射周围地区;重点建设以铜、银为主的全 国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电力、建材、机械、食 品等产业;建立以长江上游为主的天然林保护体系。 |
大渡河流域 | III | 面积 2.5万km2,人口 26 万,占高原总面积 和总人口的 1.1% 和 2.7%;为甘孜东部康 定、泸定、丹巴及九龙 4 县;是川藏咽喉及西 藏外连内地纽带;锂、铌钽、白云母、铂镍、 金、花岗石等矿产和水能、森林及旅游资源 富集;为现有工农牧业及人口集中分布区。 |
以大渡河及其支流瓦斯沟河为主轴,以康定为中心、 连接九龙、泸定和丹巴三县;重点建设电力、采矿及 采选冶、矿泉水、林果产品加工等 5 大基地;水电重点 建设瓦斯沟河、磨西河及九龙河梯级电站;矿产开发 重点白云母、铂镍、金、铅锌、锂辉矿、硅锰、花岗石; 巩固发展现有皮革、毛纺、食品、建材及机械等基础工业。 |
岷江中上游 | III | 面积 2.9万km2,人口 40 万,占高原总面积 和总人口的 1.3% 和 4.2%;为阿坝汶川、 理县、茂县、松潘和黑水 5 县;为阿坝州长 期重点开发区,经济基础较好、交通及基 础设施较优、技术力量较雄厚;人口占全 州 52%、社会总产值占 55%、工业总产值 占 52%、水电装机占 57%、木材可采蓄积 占 65%;水电、铝、铁、硅锰合金、黄金及森林资源丰富。 |
以成(都)-阿(坝)公路及岷江流域为主轴,以汶、 理、茂区和漩口、水磨、七盘沟地区为重点,加快改造 现有省、州属企业,积极发展和配置乡镇企业及小型 专业化企业;建设高耗能电解铝、电解锰、硅锰合金, 有计划地发展黄金开采业;巩固发展农畜副产品加 工工业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工业。 |
5 加强高原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目前,高原工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十分薄弱,制约因素很多。要实现高原工业快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高原内部各产业发展的相互协调。 (1) 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协调。高原化学工业超前发展受制于铁路运输的影响,目前青藏铁路运力不足,大量原盐、钾肥需要运出,更何况大量的铅锌、建材等矿产品挤占运力。因此,应尽早加快青藏铁路线改造和未建段的续建,发挥现有潜力,利用公路运输,综合协调发展。 (2) 工业与能源工业的协调。化学工业中高耗能的氯碱产品和冶金工业中的电炉钢、电解铝、电解镁及铁合金,都必须与电力建设相配套,这些工业发展规模应与可供电量相适应。在龙羊峡电力西进柴达木盆地之前,应就近发展高载能工业,电力进入盆地后,可选择发展条件较好的德令哈地区发展氯碱工业。格尔木拥有高原惟一的炼油厂,并且在盆地内找油找气前景良好,今后在抓好炼油厂建设的同时,应配套进行石油化工的建设。此外,盐化工的发展既要与天然化工有机结合起来,又要考虑煤炭的供需缺口,有计划地建设煤炭工业。 (3) 工业与农业的协调。一方面大量的农产品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另一方面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等支农化学工业产品,以及农牧业用的农具、机械等机械工业产品,都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4) 工业内部之间的协调。化学工业与冶金、轻纺工业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在河湟谷地电能充裕,国家先后建设了青海铝厂、民和镁厂、西宁钢厂等重点冶金企业,它们都需用多种化工原料。此外,盐湖中许多资源与冶金工业相关,冶金用的耐火材料镁砂可由氯化镁加工生产;电解镁的生产可由钾盐生产的副产品光卤石提供原料来源;电解铝的冶炼中加入少量碳酸锂可节能、提高产量;盐湖中的稀碱金属铷、铯的开发,更需要化学工业与冶金工业协同作战。化学工业为轻纺工业提供大量原材料,如每生产 1t 合成纤维需要 200 多种化工原料[1];每印染 1亿m3 织物需 700t 染料;每生产 1t 纸耗用烧碱 145kg、硫铁矿 23kg;每生产 1t 合成洗涤剂耗用硫酸 207.4kg、纯碱 100kg、烧碱 60kg、塑料 4.5kg。冶金工业与其他工业的协调有两个方面,一是冶金工业服务于其他工业,冶金产品用于石油工业,作为抽油杆、石油钢管;用于煤炭工业作液压支柱管;用于机械工业作轴承钢、碳素和合金工业钢、模具钢、结构钢、易切削钢、锅炉钢等;用于化学工业作不锈钢、耐热钢;用于建材工业作小型钢材;用于轻工业作铝制品。二是冶金工业发展需要其他工业的支持。地矿部门要找铝土矿、无烟煤、优质大型铁矿;煤炭工业为冶金工业开发造气用高强高发热值贫煤、利用无烟煤;石油工业要为冶金工业供应冶金窖炉用重油等。 (5) 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高原工业的兴起,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目前高原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小,加之地域广阔、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总体上保留了高原“净土”。但在局部地区,已明显暴露出一些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大量农村乡镇工业的兴起,对地方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据报道 ,1994 年全国乡镇工业排放废水 43亿t,其中仅高原东北部的湟水流域的 2 万多家乡镇企业每年就排出未经处理的废水达 1 亿余吨。对于高原星罗棋布的乡镇工业,应由国家因势利导,统一进行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逐步由分散走向相对集中布局,并按生态环境规律的要求,运用不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技术建立起一种符合高原特色的环境工业体系。 6 主要工业的发展 6.1 依托区位和水能等比较优势发展以钢铁、铁合金、有色及黄金为主的冶金工业 目前,高原冶金工业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东部藏区及北部的青海,冶金工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而西藏只有矿产采选,无冶炼及加工工业。钢铁工业集中于青海西宁地区,高原其他地区空白。从西北地区看,国家只布点了两个特殊钢铁厂,一是陕西钢厂分工生产丝带;另一个就是西宁钢厂分工生产管棒。西北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化工和机械企业,所需优质钢管棒全靠西宁钢厂供应。从全国看,电炉钢为高耗能工业,与丰富的水电结合符合国家规划布局的要求。因此,高原钢铁工业的发展,重点应是巩固西钢在大西北特钢行业中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中小型钢铁企业,服务于西北和青藏高原建设。重点发展优钢和普钢,加工成品棒材、管材和锻材,力争占领 40% 的西北钢材市场,并向西藏和全国扩散。普钢重点发展建筑钢材 ( 小型材、线材 ),供应青海及西藏建筑用钢材市场。 高原丰富的水电资源为发展高耗能的铁合金工业提供了优越条件,特别是在河湟谷地又有储量居全国之首的硅石资源与之配套[2]。自 1984 年起,在河湟谷地兴起了“硅铁走廊”,至 1980 年代末形成年产硅铁 14万t 的生产能力,1990 年代部分企业因市场变化试行转产铬铁、钨铁等产品。在高原东部横断山区电力较丰富的局部地区,如甘孜、阿坝等地,也有小规模硅铁合金生产。目前,该行业存在的问题是,矿石无固定来源,全靠乡镇企业生产,品种单一,规模小,局部地区盲目发展。今后应重点把河湟谷地建成我国西部地区甚至全国性铁合金生产基地。利用西藏丰富的铬、硼矿资源,形成以硅铁为主,逐步向高级合金产品如铬铁、镍铁、硼铁、钨铁等过渡,形成一定的铁合金生产规模。目前西藏铬铁矿开发的矿石外运格尔木加工,今后应视条件建设炭素铬铁合金,远期扩大生产能力。 有色金属工业是高原优势产业。1980 年代以前,高原有色金属工业仅以采选矿为主,1980 年代后相继建设了锡铁山铅锌矿、青海铝厂和阿坝州铝厂,改建了青海民和镁厂等大中型企业,其中青海铝厂和镁厂分别在全国电解铝和硅镁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川、滇、藏接壤的金沙江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富集[3],金沙江东侧有四川甘孜境内的白玉呷村─义敦银、铅锌多金属矿带,西侧有西藏昌都地区以玉龙铜矿为中心的江达─贡觉铜矿田,往南还可延伸至滇西德钦、中甸及木里等地,有色多金属富集为国内罕见,世界少有。甘孜九龙里伍铜矿,原矿富且矿石易选,已施工建设;白玉呷村银多金属矿和玉龙铜矿开发早已提上议事日程[4]。目前高原有色金属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铅锌、铜、镍等冶炼加工企业少,铝、镁、硅有精炼、加工条件,但铝土矿缺少;稀有金属如锂、铷、铯多数尚未开发,黄金工业遍地都是,群采矿破坏、浪费严重;共、伴生多金属矿综合利用少。 从高原各地来看,河湟谷地和川滇藏接壤地区具有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良好条件,又符合国家布局的总体指向。高耗能的电解铝、镁工业可与黄河上游水电“富矿”开发相结合;河湟谷地发展高纯镁质耐火材料既有柴达木丰富的镁资源,又是国家冶金工业之急需。川滇藏接壤地区建立我国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可弥补国内铜市场的需求和满足原材料工业的西移。今后高原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应依托现有企业抓好扩建改造,延长加工产业链,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具有全国意义的矿产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中小型矿由地方集资开发建设,带动地方发展。 黄金工业发展潜力大,高原黄金资源丰富,各地都有群众采金的悠久历史。但真正工业化采金是起步于 1980 年代中后期,一些地区如青海省果洛的玛曲、四川的甘孜等地,因引进采金船后,黄金产量大增,地方财政收入增多,农牧民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6.2 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以盐化、油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在高原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前,高原仅有小规模的化学矿采选业,以硼、盐矿为主。化学工业的起步与发展是在解放后的 1950~1960 年代,在 1970~1980 年代发展缓慢,进入 1990 年代有较大的起色。 高原现有化学工业按产品划分有四大类:一是化学矿采选业,包括硫铁矿、硼矿、芒硝、氯化钾等,目前化学工业总产值的 25% 来自于此,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行业,特别是柴达木青海钾肥厂二期工程建设投产和地方钾肥厂的建设,将会形成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二是基本化学原料工业,如硫酸、盐酸、硼酸、烧碱、元明粉、红矾钠等产品,产值占化工总产值的 40%,这些产品在高原有资源优势,国内外市场紧俏,发展前景广阔;三是化学肥料工业,产值约占化工总产值的 15%。高原肥料生产主要是钾肥,氮、磷肥缺少。随着高原农牧业的发展,化肥需求量将增大;四是有机化工产品、橡胶制品及其他化工产品,产值约占化工总产值的 20%,这些产品投资少,加工增值高,经济效益好,很有发展前景。目前高原化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基础薄弱;二是装备程度低;三是内部结构不合理。今后高原化学工业发展应立足于资源优势,突出重点,综合利用,加工增值,系列开发,协调发展。以发展盐化工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日用化工和精细化工。 青海和西藏盐湖资源丰富,特别是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更有大规模开发并发展盐化工业的现实可能性。一是交通相对便利。拥有高原惟一的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改造也日趋完善;二是能源充足。拥有格尔木炼油厂,黄河上游龙羊峡水电西进柴达木,并与盆地内水火电联网之后,将有充足的能源供应;三是初具一定规模的盐化工生产。主要有原盐、钾肥、烧碱等生产;四是具有雄厚的盐湖开发的科技力量,基本摸清了盐湖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的工艺方法和综合利用技术;五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六是拥有全国需求市场。原盐、钾肥及其它盐化工是国内短线产品。 高原盐化工的发展应以盐湖资源为主轴,形成不同层次和加工深度的产业链与企业群落。空间布局上应以柴达木、藏北等地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为主,河湟谷地有电力、交通等优势,可进行深度加工。近期在加快开发原盐、钾肥、氯化镁的同时,大力开发钾、钠、镁以外的盐湖化工产品,如硼、锂、铷、铯等。在电力充足的地区进行湖盐的加工转化,生产纯碱、烧碱、硫化碱、聚氯乙烯、高纯镁砂、石油化工等产品。远期进行钾、钠、镁、硼、锂、铷、铯等系列加工和精细加工,实现综合利用和加工增值。 高原油气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具有现实的勘探开发潜力,藏北伦坡拉盆地也有广阔的找油找气前景。目前,柴达木盆地的油气资源开发正继续完善配套,迅速增加以盆地西南区为主的原油生产能力,集中力量抓稳产、高产和天然气开发的 3 个重点工程。天然气开发重点是东部涩北、台南气田的试采开发建设和上下游一体化工程。现建设了天然气三项工程:一是建设年产气 10亿m3 的生产能力,二是铺设 10亿m3 的输气管道,三是上下游一体化工程,建设年产 32万t 合成氨、52万t 尿素的化肥厂和 5万kW 燃气轮机发电厂,处理天然气能力累计达到 7.2亿m3 以上。 盐化工是柴达木盆地目前的主导产业,在综合开发盐湖资源的同时,应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争取发展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做到无机化工与有机化工协调发展。发展石油化工具有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格尔木炼油厂每年可提供大量化工原料油,副产品丙烯可生产丙烯腈或聚丙烯,若建设年产 1.4万t 腈纶化纤厂,生产的 1.4万t 腈纶纤维相当于 3.5万t 原毛,既可缓解轻纺工业用毛紧张矛盾,又可提高经济效益。天然气用于化肥厂建设,可促进钾肥与氮肥协调发展。海北、海西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可适当发展以煤炭为原料的化肥工业。精细化工具有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产品运量小等特点,适合高原发展。今后应重点加强农药、染料、涂料(油漆、油墨)、颜料、试剂、饲料添加剂、化学药品和日用化学品的生产。 6.3 大力发展满足高原内部需求的建材工业 建国以来,高原建材工业得到了逐步发展,但主要产品产量仍不能满足高原经济建设的需要,每年有近数亿元的建材产品从外地调进,进藏物资中也有大量建材产品。国家经济建设的政策性指向对高原建材工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从建国初至今,高原建材工业经历了三次大的起伏,即“二五”时期在“大跃进”影响下,各地大办建材,发展水泥、砖瓦生产;“三五”时期的“三线建设”,促使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建材工业得到了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的崛起,加快了建材工业的发展。 目前,高原建材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规模小。表现在:水泥总量不足、标号低,品种单一;轻质墙体材料开发不足,结构失调;装饰装修材料工业落后,玻璃、玻璃纤维和其它复合材料几乎空白;非金属矿开采手段落后,原矿大量外运;企业结构呈“三多三少”,即小型企业、集体和乡镇企业、季节性开工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全年开工企业少。建材企业多数为“小水泥”、“小砖瓦”、“小石材”,土法上马,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破坏和浪费资源严重。 建材产品个大体重、内含价值量低、不宜长途运输,在高原布局上应“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使用”。但高原地广人稀,需求市场分散且相对狭小,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所需建材,往往不是由内部市场提供。因此,高原建材工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今后应在增加品种、立足高原市场需求和积累资金上下功夫,走资源开发、积累资金、滚动发展之路,同时正确处理好开发资源与发展加工业的关系。坚持大型骨干建材企业、重要非金属矿采选等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一些小批量建材生产、小型非金属矿开采,鼓励集体和乡镇企业发展,进行粗加工和深加工。从品种上讲,应依托优势资源,开发适应高原气候条件并为农牧业所需的特色产品,力求实现在区内供求基本平衡,个别品种、规格、型号有进有出,大力发展“进藏替代”、“进口替代”产品,减轻运输压力。 6.4 巩固发展机电、轻纺等制造业及民族手工业 机械电子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行业。青海拥有大批三线迁建的机电工业企业,并成为全省支柱产业的骨干;而西藏及东部各州的机械工业仅为小型的以修理为主的行业。高原机电工业有通用机械、运输设备制造、电器电机、电子通讯、仪器仪表、金属制品等行业,其中青海通用机械行业实力最强,其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等绝对量均占全省机电工业的一半以上。青海最具优势和实力的是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为青海机电工业的“三大支柱”,其次是电机电器、电子仪表、轴承和矿山机械。 目前高原机电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产经营环境差,企业负担重,大部分为三线迁建企业,出现了原材料与配件来自区外、产品销往区外的“两头在外”格局,造成企业对市场应变差、产品因运费高而成本大等问题。企业办社会包袱过重,缺乏竞争能力;二是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 考虑到国家区域分工及产业政策,未来高原机电工业布局不会有较大的战略突破,因而今后应有重点地发展青海机电工业,推动相对优势的行业及产品超前发展,带动全行业。第一,要实现机电工业向“资源开发”、“技术进步”、“服务国家”和“扩大出口”4 个方面转变;第二,要以搞活现有大中型企业为目标,重点发展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三大支柱”产业;第三,要巩固发展电机、电器、轴承等其它优势行业。 轻纺工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是国民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建国以来,高原轻工业发展总体上快于重工业,但各地发展快慢不一,基础都很差,底子薄,结构也不尽合理。综合地看,大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中型企业少,缺乏带头的骨干企业。二是高效益、技术密集型行业少,如家电、日用精细化工等尚未起步;三是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造成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四是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主要行业比重低,如食品饮料业等;五是轻纺工业技术力量弱,科技人员缺少。 未来高原轻纺工业的发展必须以优势资源开发促优势行业的发展,大力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点优化原料结构。高原优势行业有以下几类,一是以畜产品优势为主,如毛纺织及服装、地毯、皮革、日用化工等;二是以矿产资源优势为主,如制盐、化学纤维、塑料原料、红矾钠、芒硝及盐化工业;三是以工业品原料优势为主,如铝材加工及其制品;四是以市场优势为主,如少数民族特需用品。 青藏高原是藏族聚居区,民族手工业历来就是其传统的经济支柱,它具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和民族风格,产品享誉国内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民族手工业生产基地,如西藏“一江两河”的江孜卡垫、拉萨地毯和腰刀、日喀则藏被、山南杰德秀围裙、扎囊氆氇、尼木藏香和墨竹工卡陶器等。高原民族手工业原材料基本取自本区域内,并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和潜力巨大的市场,特别是在目前高原工业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民族手工业已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补充。 高原民族手工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品品种丰富,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二是民族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民族手工业生产面广人多,企业和生产队伍不断扩大。但是,高原民族手工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行业管理混乱,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二是生产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手工业者文化素质差,大多数民族手工业处于原始状态,生产技术十分落后,职工中文盲、半文盲率较高;三是原材料供应严重短缺;四是市场狭小、信息不灵。 未来高原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应主动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首先从加强科学管理上下功夫,改革管理机制,调整生产关系,完善市场机制,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高原特殊地域条件下,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十分必要,但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做到政企分开,企业真正按现代化企业模式运作,政府从规划、政策、信息及服务等方面加强管理。其次是选择高原民族手工业的优势产品,实行行业内部的政策倾斜,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形成有一定原料优势和生产加工优势的产品群,如卡垫、围裙、藏鞋、氆氇和民族帽等。第三是建立具有高原特色的民族手工业体系,引导民族手工业向专业化协作和多种形式横向联合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发高原旅游业发展所需的旅游纪念品和具有藏族文化艺术风格与乡土人情的特色产品。第四是积极扶持高原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弥补高原内大工业发展之不足。因此,今后应从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方面进行必要的支持,促使其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上一篇文章:青藏高原小麦高产原因的农田生态环境因素探讨 下一篇文章:青海湖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特征与GAP分析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