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三、讲解技能的类型
1.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具体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对史实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具体内容,从而形成历史表象。
讲述法可分为以下主要方式:
(1)叙事性讲述——叙述法。
叙述是指历史老师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具体的讲授。
特级教师陈毓秀是这样讲述《土尔扈特万里归国》的情节的。
首先,作为情节的开端,她交代了土尔扈特西迁的原因和西迁后遭受沙俄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接着,通过下面一段叙述,为其万里归国留下了伏线:土尔扈特人民虽然远离祖国,却始终不忘祖国。向清政府纳贡,清政府也派大臣探望他们。他们参加蒙古族的各种会议,到西藏熬茶进香,他们跟蒙古族其他各部互通婚姻……
情节的发展,围绕着沙俄统治者变本加厉地压迫进行叙述,说明渥巴锡回归的正义性。经过了一百多年,当年轻的渥巴锡继承汗位时,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在土尔扈特部的四周修筑堡垒,驻扎军队,沙俄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后,又向他们颁布命令:16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送到战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渥巴锡汗决定:发动起义,回归祖国。
情节的高潮是一段生动的描述:经过几次秘密会议,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之后,1771年1月5日,土尔扈特部武装起义爆发了!在握巴锡率领下,歼灭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和军队,烧毁了宫殿村庄。渥巴锡骑在马上,举着鲜艳夺目的彩条旗,带领17万部众,分三路离开了伏尔加河下游,在皑皑白雪的映照下,向着祖国前进。整个队伍发出了震天动地呼声:“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我们要到太阳升起的东方去!”
东进的队伍迅速前进着,十多天的时间便跨越了千里草原,穿过了冰封的乌拉尔河。困难越来越多,6月初炎热的天气,长途行军和战斗的疲劳,饥饿和疾病的煎熬,以及亲人在行军和战斗中伤亡的痛苦……7月初,历时半年,行程一万里,土尔扈特人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为了摆脱奴役,回归祖国,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牛羊牧场全部丧失,人员死亡过半。
情节的结局,作了这样的说明:乾隆帝闻讯立即派大臣安置他们放牧的地方,发放了大批牛、羊、马、粮食、茶、布匹、羊裘……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重建家园。乾隆帝还把渥巴锡等首领接到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他们,在一系列的游园和宴会中倍加慰劳。在新盖好的普陀宗乘之庙里,乾隆帝亲自写了两块碑文,记录下了土尔扈特万里归来的经过,石碑现在仍保存完好。
最后,以“土尔扈特万里归来,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光辉诗篇”的结语颂扬土尔扈特万里归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描写性讲述——描述法。
描述就是对于某些重大历史场面、典型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特征和行为表现,用具体细节和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的一种叙述方法。描述的作用在于表现出形象、真实的历史“特写镜头”,使学生对历史实际情况的感受更为强烈。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既可以是历史人物、科技成就、战争场面,也可以是地理环境和生产劳动的场面。
①描述历史人物形象,刻画其心理状态,能够突出时代赋予人物的特点。例如,教师在讲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结合课本插图,对秦始皇作出如下描述:“动作傲慢威严,身穿龙袍、头戴冕旒,前后挂满了珠宝,每边12排,这是当时最尊贵的标志,他手指前方,一副唯我独尊的气势。”这段描述不仅刻画了秦始皇威严、傲慢的外形,而且剖析了这位首代帝王自恃功高、唯我独尊的内心世界。
再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英法百年战争中奥尔良解围之役时,这样进行描述:“1428年,17岁的少女贞德换上男装,带领同乡去见法国王子。王太子给她一支人数不多的骑兵队,让她去解救奥尔良。当时,贞德是与咱们同学年龄差不多的少女,她面对强大的英军,毫不畏惧,身先士卒,挺身冲进英军阵地。远者矛挑,近者剑刺,杀开了一条通往奥尔良的血路。奥尔良城内的法军看到援军,土气大振。他们和许多拿着各式武器的市民冲出城来,杀向英军。经过激战,5月8日,英军被内外夹攻的法国军民打得落花流水,撤围逃跑,奥尔良城转危为安。居民倾城而出,夹道欢迎贞德进入奥尔良,亲切地称她为‘奥尔良姑娘’”。这段生动描绘,突出了贞德的勇敢和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②引用历史人物的原话或历史事件参加者的对话,能增添讲述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人劝他逃走,他拒绝了。他慷慨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劝梁启超逃走,梁启超要他一起走。谭嗣同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墙上题诗,其中两句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他悲愤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死时年仅33岁。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讲述,这位维新志士的爱国献身精神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③描绘历史事物的具体情景和历史事件的场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讲“洋务运动”一节时,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江南制造总局”是一个封建的军事衙门,教师作了这样的描述:“大门两侧站着四个全副武装的清兵,工人每天上班都要挂个腰牌,即表示身份低下,受官吏监督,‘不会随意去留’,人身是不自由的”。“管理总局的官吏由清政府派遣,最高的‘督办’由两江总督兼任,实际管理的是‘总办’和‘会办’,多半由李鸿章、曾国藩的亲信和亲戚担任”。教师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总局”曾请了一个巫道法师来厂施展了几天法术,以保总局平安。这位教师以其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群封建官僚随在法师后头叩叩拜拜的丑态,把其封建落后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又如,北美独立战争中就康华利呈剑的一段历史,课文是这样写的:“10月19日,英军总司令康华利把它的宝剑呈给华盛顿,八千英军放下武器投降。这时距来克星顿的枪声恰好六年六个月。”教师根据教材,结合插图来描绘当时的场面:“来克星顿的枪声打响以来,整整经过了六年零六个月,到了1781年10月19日,被围困在纽约附近约克镇的八千英军,终于败下阵来,被迫投降。英军总司令康华利低垂着脑袋,恭恭敬敬地用双手呈上宝剑,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却昂首挺胸把宝剑接了过去。当那些服装整齐的英军走过衣衫褴褛的美军跟前,放下武器的时候,美军乐队欢快地高奏《天翻地覆世界倒转过来了》。康华利呈剑,英军投降,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通过对历史人物,穿戴服饰、动作姿态的描绘,把康华利呈剑的历史画面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再如,有位教师这样描述虎门销烟的历史场面: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开始了。他派人在广州城南虎门滩的高处挖了两个大池,长宽15丈,池前开了个洞口,池后一条进水沟。先引入海水,撒入食盐,再把收缴来的鸦片切碎,抛入水中,浸泡半天。然后,放进生石灰,利用生石灰和盐水的化学变化销毁鸦片。等退潮时打开池前的洞口,池子里面经过腐蚀分解的鸦片渣滓随潮水冲入大海。两个池子交替使用,一连23天,把所有的鸦片全部销毁了。在这个过程中,林则徐自始至终在海滩上监督,怀着对侵略者坚决斗争的激情和对鸦片深恶痛绝的义愤,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地来到虎门海滩。当他们看到池水翻滚、烟雾腾空的时候,拍手称快,欢呼雀跃。
以上描述,具体生动,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消除了误以为虎门销烟是用火焚烧鸦片的错觉。
(3)概括性讲述——概述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史实都进行叙述或描述,对于那些次要的然而却能保持历史完整性的史实,可以采用概述法进行讲授,这可以节省时间。如讲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对北京人应作重点叙述或描述,而对各地发现的其他原始人群的遗迹、遗骨等情况,则进行概述。
教材叙述一些历史事实,虽不是重点,但缺了它历史的链条会产生中断现象。因此,就要概括叙述,以保持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如春秋这一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与商鞅变法之间,就必须介绍战国初期的社会情况,以承上启下。
2.讲解法
讲解法是通过对史实分析进行科学论证,从而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史规律的讲授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对一些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如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判断。
讲解法又分为原理中心式和问题中心式。
(1)原理中心式:即以概念、规律、原理、理论为中心的讲解。
①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罗斯福新政”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新政的特点、内容、实质、影响几个方面的阐述,使学生准确掌握这一概念。新政的特点之一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不改变资本主义性质。特点之二是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通过分析,说明美国避免走法西斯道路,靠的是强大的经济实力。新政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即在维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生产关系进行适当调整。其影响是: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是,使美国和平渡过经济危机。经济稳定带来政治稳定,从而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防止了美国法西斯化。同时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减少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化,从而开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政策之先河,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加强。
②时间概念虽不太复杂,但按照常规方法介绍,效果却不够理想。有的老师独辟蹊径巧妙讲解,效果极佳。
例如,初中学生一开始学历史,就要接触到“公元”和“公元前”这两个时间概念。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学生们立即被弄糊涂了,怎么历史课上到数学上面去了呢?他们的眼光都投到了数轴上。教师趁机指着数轴讲道:“我利用数轴介绍两个时间概念。时间是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就像数轴上的数一样。因此,数轴可以把时间的这一特性表现出来。我们假设数轴上的刻度都是表示年代的,以原点为界,原点左边的“-1”表示公元前一年,“-2”表示公元前二年,正像负的绝对值越大其值越小一样,公元前二年比公元前一年离现在更远。这段时间可以直接从数轴上看出来。”教师一边讲一边在数轴上截取线段,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随后,告诉他们,秦是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让他们看着数轴计算秦的统一离今年有多少年,学生很快就计算出来了。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公元元年是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由于教师利用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学生很快接受了这个概念。(傅志超:《我这样讲清“公元”和“公元前”两个时间概念》,湖北教育,第11期,1983年。)
③历史概念是历史表象到历史规律的中间环节,是它们的联系和中介。掌握了历史概念和概念之间本质的联系,也就掌握了历史规律。规律是多次反复出现的事物联系,一次性的东西不能形成规律。比如秦始皇为钳制思想、巩固统治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为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而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实行文字狱;清朝前期为巩固统治大兴文字狱和八股取士。这些措施虽不尽相同,但通过文化思想专制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相通的、类似的。这就是规律性,说明社会意识(文化思想)对政治和经济的巨大作用。
(2)问题中心式:即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问题中心讲解,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处理得当对启发学生思维、增强能力大有好处。
①如:初一学生学完奴隶社会后,多数学生对“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产生疑问,理由是原始社会人人平等,财产平均分配,而奴隶社会出现了不平等和剥削压迫的现象,怎么说是进步了呢?有位老师这样讲道:原始社会时,生产工具落后、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每天能获取2条鱼,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过了很长时间,他们学会了织网,捕鱼快而且容易,就学捕鱼,每天可捕10条鱼,除了每天吃的2条外,余下8条就成了剩余财产。为占有财产,部落内部开始互相争夺。你们想想看,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生:力量强大的人能抢到更多的财产。
生:于是出现了财产分配不均,人剥削人的现象。
师:那么对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你们怎么评论呢?
生:当然是奴隶社会更进步,因为捕鱼的数量增加了。
生:产品数量是增加了,可是出现了剥削和不平等。
生:部落领袖占有一部分后,剩下的分到每个人头上可能也比以前多了。
师:以前有没有这种可能?
生:没有,刚够吃,到奴隶社会才出现了这种可能。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产品数量。
师:进一步说就是生产力。判断这两个社会哪个进步的标准是要看生产力的高低,那么哪个社会更进步就不用说了吧!
初一学生掌握这样抽象的概念有较大的困难,以浅显易懂的捕鱼为例,将艰深的历史概念化解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深入设问、接近本质,使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
②加抗日战争中美国对华态度问题教材有四处说明:一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美国采取观望态度;二是华北事变以后美国支持国共合作抗日;三是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美国又支持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四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美国反对蒋介石的作法,说明美国仍然想让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根据教材表述是否可以说美国对中国抗日的态度前后是矛盾的?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引入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去分析论证,问题就不难理解了:“九·一八”后的观望态度是与英法绥靖政策相谐调的;华北事变后支持抵抗是因为日军的进攻威胁了美国在华利益;1939年主张妥协是因为日军的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使其不得不考虑要暂时缓和与日关系,以继续保持其在华利益;皖南事变后又主张抵抗,是因为随着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矛盾的日趋激化,美国想让中国的抗战拖住日军,以减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压力。由此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对中国抗日的态度是以维护其本国利益为最终目的,它所高唱的和平赞歌完全是虚伪的。
3.讲读法
讲读法是把讲授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的阅读,并加以阐释和分析,来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讲读法通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经验,就是讲读教学的一个范例,以下是几个教学实例:
(1)学生当堂阅读教科书并配合教师讲述。
例如,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当读到邓世昌率领受伤的“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敌舰“吉野”撞去时,内心不禁对民族英雄大无畏的为国捐躯精神而感动,但是当读到“不幸致远舰被鱼雷击中,邓世昌和全舰将士二百五十多人壮烈牺牲”时,又产生了为什么撞不着“吉野”而反中“鱼雷”的疑问。这时教师适时补充讲解:我方的旗舰致远号时速十四海里,吉野时速二十三海里;致远发一炮,吉野同时可发四十炮;致远靠目测,吉野有瞄准器。双方武器装备的悬殊,是导致胜负的直接因素。清朝最高统治者那拉氏,挪用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国家科学怎能不落后,军力怎么会强大!从而使学生既认识到侵略者的凶恶嘴脸,是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又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卖国投降。
(2)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堂上阅读教科书并配合教师讲述。
例如:有位老师讲《古代希腊》(片断)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3页,回答:希腊本土出现的最重要的两个城邦名称及时间,并在地图中找出。
生:公元8世纪,斯巴达和雅典。(师板书)
师:请大家继续阅读教材24页两个自然段,对比斯巴达、雅典的地理位置、政权特点、经济特点三方面的异同。(生阅读讨论)
生1:地理位置上,斯巴达在希腊的南部;雅典在东南沿海。
生2:政权特点方面,斯巴达是少数奴隶主专政;雅典是奴隶主民主政治。
生3:经济方面,斯巴达主要是种地;雅典发展工商业。
师:回答得很好,雅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由于多次改革,而使其政治民主化;斯巴达实行少数奴隶主专政,而且还有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是什么?
生:注重军事,尚武。
师:斯巴达人占当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因此,它只能实行军事专制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尚武成为其民族特点。请回答尚武的具体表现。
生1:出生后就面临挑战,只有强壮的才能生存。
生2:7岁入军营训练。20岁当兵,直到60岁退伍。
师:的确如此,在少年军营中,斯巴达少年经历着种种考验,冬夏都穿单衣、光头赤脚,接受大自然的挑战。纪律严明,他们不以偷为耻,对偷盗不成反被发现的要给予惩罚。他们不善言语,表情单一、冷漠。谁知道这方面的故事?
生1:一个斯巴达军校学生外出,他偷了一只可爱的小狐狸,为了怕人发现,就把它藏在怀里,返回军营,但狐狸在衣服里拼命地撕咬这个学生,这位少年在剧烈疼痛之下,依然若无其事,最后他被狐狸咬死了。
生2:一位斯巴达国王面对敌国挑战檄文,以及难以入目的诬蔑诽谤词语,不为所动。对敌国的进攻威胁,他在回信中只写了一个字“请”。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平时阅读了很多课外书籍,希望大家保持下去。针对斯巴达少年学生的这种训练我们如何评价呢?
生1:太残酷了,应算得上残忍。
生2:不能完全否定,那种方式也有可取之处,我看报纸上说,现在日本政府规定小学生除冬季外,都一律穿短裤上学。我想这是现代的斯巴达。这对学生的体能是一种锻炼,对学生的意志是一种培养。
师:同学们能够大胆发表看法,我很高兴,学习历史就是为当今服务。我们再回到斯巴达,这的确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记得一位送子当兵的母亲把盾牌交给儿子时说:“拿着它,否则就躺在上面”。可见勇敢战斗的品格已经成为他们的民族精神。在以后的战争中,斯巴达士兵以一当十,英勇善战。
(3)课前师生共同阅读教科书等材料,课上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模拟”。
有位老师在初一年级讲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时,使用的就是这种讲读法的“变式”。……
大臣:尊敬的皇上,小臣以为,要巩固秦朝统治必须迁都。咸阳地处西北,偏远、干旱、经济落后,可以迁都到原来魏国的大梁,或楚国的郢、宛。那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那里是国家的中心地带,倘若原诸小国死灰复燃,秦朝军队可以很快将之镇压。
大臣:启禀皇上,臣以为,要巩固秦朝统治,应修建以都城为中心,连通各郡、县的国道。一、原六国臣民犯乱时,军队可以通过国道长驱直入,节省时间;二、发展了交通,能促进经济。“要想富,先修路”嘛!
大臣:皇上,统一六国功德无量,但要想皇位永固,传于后世,臣以为您应少娶老婆,计划生育,少养儿子。儿子多了就会争夺皇位。若有两子,应间隔较大年岁,使他们免于争夺。恕臣冒昧,恳请发落。
师:这三位大臣的见解都有独到之处。不过皇上是否会采纳呢?
皇帝:修国道事,朕也有此意,迁都之事嘛,爱卿多虑了。
我既然在咸阳能灭六国,难道在咸阳还镇压不了六国余孽的叛乱吗?再者,我咸阳既不干旱,经济也不落后。爱卿跨越时空,说的是你去年暑假去西安旅游看到的情景吧?等到那时再迁都吧。至于养儿养女,养多养少,那是天意。如何计划生育,两千年后也许有了这一技术。我现在只有两个嘛!
大臣:启奏皇上,北方匈奴不断南下,骚扰边疆,占据了大片地区,臣以为应加强边疆防务。可以把原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向西延伸,修建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南下。
皇帝:这个建议不错。修了长城,边疆就可安宁了。立即征发民工修长城。
大臣:是。
大臣:禀告皇上,我们应该用民主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充分相信人民,也相信原六国的贵族,以心换心,江山方能永固。
皇帝:爱卿此话是毁我江山。天下人人都是“主”了,你也是“主”,不就没有我这个皇帝了吗?天下不大乱吗?拖出去斩了!……
总之,讲读法在教学实践中与其他教学方法配伍结合,生出某些变式,共同为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出更好的整体效能。
但是,在改革中也有些作法值得商榷。比如让学生上讲台讲课,说什么“让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确实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误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教的主体。教与学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但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培养过程,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还很难达到这一目标。让学生上讲台,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偶一为之也不是绝对不允许,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提出则不妥。因为这不符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符合教学原则和规律。(刘宗华、孙恭恂鞒《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四、运用讲解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性和思想性,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搜集史料,论证教学主题,讲解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真实的,即输入史学信息不能失真,这是历史教师讲课的基本要求,也是讲好课的前提。在讲解过程中,论据和例证要充分、具体、恰当、科学,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2.全面性、系统性与重点、难点的统一
讲解前必须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学情”以决定在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如何使讲解的内容做到“有主有次,主次分明;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有增有删,增删有度;有深有浅,深浅适宜”。
3.语言准确、清晰,通俗易憧
首先分析要透彻,语言要简练,描述要生动,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胡乔木在审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时,认为初稿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叙述得不够充分,于是在“这次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这个论断之后,加写了如下的文字,即:“这次革命改变中国的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国旗,改用阳历,男子开始剪辫,女子逐步放足,下级对上级政府官员不再用跪拜礼,近代产业和近代的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比晚清有了较快的发展”。胡乔木加的这段文字不仅把辛亥革命的意义表达得更充分,而且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通俗易懂。
同时,减少语言的随意性,做到科学、规范,不能用臆想代替历史的真实。例如,有教师说:“岳家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岳家军的纪律严明,史载“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之一,不能套用到岳家军的头上去。
4.与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
实践证明,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切不可整堂课都讲解,这样,即使是最好的演说家也很难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应把讲述压缩在最短的时间内,只在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上下功夫,即所谓“精讲”。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这就为激励学生继续探究和发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讲解应与读、议、练等几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美国肯尼思·T·汉森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学,10分钟的讲授以后,跟着20分钟讨论,随后再进行作业,效果最好。当然,应如何安排读、议、练的时间和顺序,则依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
5.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
讲解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学习活动。比如,适当演示历史地图、历史画片、文物、模型;利用幻灯、录像、计算机等配合教师讲解等,特别是与板书,历史挂图,包括插图相配合更是讲解不可缺少的手段。
总之,不同诗人写咏菊诗,可以写出不同风格,不同画家画梅花,可以画出不同意蕴。不同教师讲历史,不应该鹦鹉学舌,百人一腔,而要讲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