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也不能起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对句末“了”不加区分(是“了(,2)”还是“了(,1+2
)”)的笼统说法,事实上正如本文初步考察的那样,句末“了”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
深入地研究。
3.9 本文考察的根本目的,曾试图通过对较大范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考察,在弄清现代汉语形容词带
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动词和形容词的词类划分问题,但事实并不支持我们的主观愿望
,带动态助词和带句末“了”不能起到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我们只能尊重客观事实。不过,考察的结
果表明,过去那种泛泛地认为“形容词不能或只有极少数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形容词不但可以带动态助词,而且为数不少。
就现代汉语的实际来看,动、形两类词的确存在着某些相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特征,因此,这两类词的
区分始终没得到根本解决。有人主张把这两类词合并成一类(16)。但是,“合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合并后在再分类中还会遇到二者的划界问题。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在多角度广
泛调查的基础上,是可以对动词和形容词作出符合实际的区分和处理的。
【责任编辑】沈庶英
附注
(1)《新著国语文法》,第123页,商务印书馆,1992新1版。
(2)《中国文法要略》,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82新1版。
(3)《中国现代语法》,第44页,商务印书馆,1985新1版。
(4)《中国语法理论》(上册),第28~29页,中华书局,1954年。
(5)《汉语语法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新2版,见《张志公文集(一)》),第39页,广东教育
出版社,1991年。
(6)《实用汉语语法》,第81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7)《锦州师院学报》,第92~97页,1985年第2期。
(8)《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7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
(9)《动词分类研究说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第254~255页。
(10)《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256~257页,商务印书馆。
(11)《兼类与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第45页,语文出版社,1991
年。
(12)《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第29页。
(13)参见吕叔湘《释景传灯录中在、着二助词》,《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65页,商务印书
馆,1984年。
(14)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31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15)据莫彭龄、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一文考察
,动词作谓语的频率是76.7%,形容词作定语的频率是42.0%,作谓语的频率是26.2%。
(16)如陈望道把动词和形容词等合为用词(《文法简论》,第68~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
赵元任把动词和形容词合称为谓词(《汉语口语语法》中译本,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史存直把
动词和形容词合并为一类,称作表词(《语法三论》,第89~9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30年)等。
【参考书目】
吕叔湘1954《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国语文》第9期。
吕叔湘1965《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吕叔湘1966《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崔永华1982《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
叶长荫1984《试论能谓形容词》,《北方论丛》第3期。
胡明扬1987《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载《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郑怀德等1991《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吴锡根1993《形容词研究概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陆俭明1994《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1994《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
Li and Thompson 1983《汉语语法》(中译本),黄宣范译,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李泉1994《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口加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