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类所有的社会教化、创造活动及其成果。语言与文化之间“舟水”相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同时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自如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可以说跨语言的交际就是跨文化的交际。
一、文化意识与语篇理解的关系
信息在从作者的头脑到达读者的头脑里的过程中,若干因素会影响读者接受信息(即语篇理解的程度如何)。这些因素被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变量。影响阅读的变量主要有三个:(1)作者变量(writer variables)(2)语篇变量(text variables);传统的观念认为它仅指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和语法)。毫无疑问,这些内容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仍然十分重要,但是语言系统不止是词汇和语法规则,它还应包括社会语言学知识,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语言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之后,才能运用适当的目的语开展成功的交际活动。(3)读者变量(reader variables);读者变量指读者已有的文化知识,内部信息或称非视觉信息(internal or non-visual information)、阅读水平、智力、动机、能力倾向等。其中文化知识是读者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消极文化模式如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地理等和活跃文化模式如思维方式、观念体系、喜怒哀乐、行为礼仪等。
在影响英语阅读的诸变量中,作者变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因为我们不能要求作者写什么、不写什么或如何写。由此可见,阅读理解的程度取决于读者与作者在语篇方面重合部分之大小。重合部分愈大,理解愈容易,反之则愈难。事实上,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阅读理解的目的在于尽量挖掘文本含义,扩大重合面。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程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如听、读)和语言产出(如说、写、译)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是可以培养的,这种自觉性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敏感度自觉性。
二、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以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由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背景,表示同一事物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相应不同的解释。
如:In a society such as the
在这篇短文中,individualism是个关键词。国内出版的各种“英汉”和“汉英”辞典均将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视为对等词。individualism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核心,它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权力以及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即个性化)。简言之,它是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是个褒义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孔子儒家学说。孔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体现群体价值,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显然是个贬义词。由此可见,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学生弄清了individualism的内涵,就能正确把握该文的主题,达到真正的理解目的。
再如:Propaganda is the most terrible weapon so far developed. It is worse than poison gas.
Even with all the elaborate apparatus of modern publicity. Few readers could without notice write more of the biography of any living writer than could be contained on a postcard.
英国《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料库英语词典》里,"Propaganda"一词的定义是:(Propaganda is information, frequently exaggerated or false information, which is spread by political groups in order to influence the public; usually used showing disapproval)。Propaganda往往是夸大了的或错误的信息,它是由一些政治团体散布的,目的在于影响公众,该词通常用作贬义。
英汉词典一般 将“propaganda"译成“宣传”汉英词典里也把"propaganda"作为“宣传”的对应词。在汉语里“宣传”一词并无贬义,而英语里 propaganda 明显是贬义词。与汉语“宣传”一词比较接近的英语词应是"publicity" 。在例2中,propaganda是中心词,该词在英汉词典里又被译为“宣传”,学生如从汉语角度体会该词,将会出现理解偏差。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查全英词典,从词汇的英语释义中理解词汇的文化含义和细微的语义差别。
(二)阅读实践中跨越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宗教、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差异,会根深蒂固地体现在言语行为上,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阅读材料(尤其是到了高三),其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历史、实用文体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若能不失时机的进行知识文化的介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面对考试的解题能力。
例如,SEFC中有关“Britain And Ireland”“The USA”“New Zealand”“The Olympic Games”“Rescuing The Temple”“Canada”“Healthy Eating”等文章,可在介绍课文内容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内容,如英国人的来源,英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及宗教,也可结合时政介绍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渊源;美国的各大主要城市;奥运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国外饮食习惯;由“Aswan Dam”谈到国外著名水利工程及文物的保护等。
再如: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Columbus came to the New World, the American Indians entered North America by crossing …
When the Europeans came to the New World, the Indians , at first, taught the settlers how to plant corn, bake fish, make canoes, and smoke tobacco. In return, the whites introduced houses, guns, gunpowder, alcohol. But at last, there were struggles for land….
这本身就是一篇关于美国历史文化的文章。教师可直接把其作为语言教学材料,进行文化导入,让学生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本身存在着多种文化。这其中美国土著印地安人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印地安人种植庄稼的方法、狩猎技巧及战斗方法都被美国文化所吸收,他们的好客与互助精神也融进了美国的民俗之中。
通过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所学语言的丰富文化内涵,抓住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文学作品的熏陶
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凝聚着璀璨的文化和艺术光彩,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结合“文学作品”及“名人传记”让学生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的习性及价值观等知识文化,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在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中,有一课文内容是有关“伊甸园”的,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大家都知道,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基督教文化,尤其是《圣经》,几乎各类文学创作都吸取了它的题材和语言,描述基督教意识和情感,引经据典,令人目不暇接。此时采用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目的语文化。又如“Disneyland”“A Freedom Fighter”“Charlie Chaplin”“Abraham Lincoln”等人物传记反映了美国自主、独立、崇尚个人奋斗的主流文化;“A Tale of Two Cities”“The Necklace”“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反映了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以及西方人瞻瞩金钱的价值观念。
总之,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也要在课外最大限度地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其中畅然“呼吸”,更好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课堂内外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平时的阅读能力才会有较大的提高,语言表达的得体性也有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王才人 《英语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王福祥,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