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课程研究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问题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落实,即如何使关于课程改革的很不错的构想,变成学校教师的具体实践,其中到底有些什么问题有待研究不管怎么说,“教师专业化”总是一个关键问题。不过,问题又在于对“教师专业化”该如何理解 关于课程,从一套理论改革的构想〈理想的课程〉到课程设置(正式的课程)、从正式的课程到教师对他所执教的课程的领悟、同一位教师从对课程的领悟到课程的实施*运作的课程+、从教师运作的课程到学生经验的课程,其中在每个层面上都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距离。意味着从一套课程改革的构想到学生实际掌握的课程,在各个中间环节上不知要打多少折扣。正像用于灌溉的滔滔河水,经过无数沟渠,一路蒸发、流失,实际流入大田滋润禾苗的水分有限。所以,要使一套课程改革的构想尽可能在学生经验中体现出来,就有必要具体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实际情况,解决各个层面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大体上就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所谓课程研究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从相关的教育行政人员到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到底为一套课程的落实,做了什么,怎样做的。自然,这种研究相当复杂,非少数课程专家和一般教师所胜任;然而课程专家和一般教师对于其中某一层面(如从教师运作的课程到学生经验的课程)的研究,若不求尽善尽美,量力而为,倒不是不可能的。 说到“学生经验的课程”,其实它是“教师专业化”题中应有之义。只是如今有关“教师专业化”的考量中,倒忽视了这个必不可少的要求。现在谈到教师专业化问题,无不是罗列教师本身应具备的条件(专业素养)。如: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参与教育研究,一般文化教养,以及教师道德等等。教师如果具备这些素养,固然很好,关于其教学、教育是不是一定就有成效,恐怕还是问题;与此相关,近来还有“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之说,都不无道理。问题同样是:教师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专家”、“学者”,如何“研究”才能有效地提高课程质量? 其实,中小学历来不乏学科知识精深的教师,不乏师德和一般文化教养水平高陈桂生课程研究求异的教师。其中有些人在教学、教育中确有建树,而有些人的教学教育效果却不见得尽如人意,师德崇高,虽可望受到学生尊重,却未必能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实际影响。 总之,教师的教养不等于学生的教养。教师同一般“专家”、“学者”以及道德高尚的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同学生的沟通。他们的各种教养只有在同学生沟通中才能发生实际影响。如果说人们关于“教师专业化”所列各种条件,即使教师都具备,也只是教师的“备用”条件,那么,同学生沟通,才是“教师专业化”中最为必要的现实的条件。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正是课程中探索教师与学生沟通之道。惟其如此,这才冒昧提出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的建议。 这个建议尝试以课题研究方案形式表达。还须说明的是,这里提出的“学生经验的课程”课题研究方案,不是一种尽善尽美的研究设想,而以多少年来不少优秀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研究学生经验而改进课程的尝试为经验基础。这就是说以往在这方面行之有效的经验,证明这种课题研究的设想较为可行,并且这种研究,教师花费的时间不是太多,研究范围与规模可大可小,由学校自主选择。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研究可使教师养成从学生经验出发改进课程的习惯。“学生经验的课程”课题研究方案 一、旨趣 学生从课堂中经验(领悟)的课程(学),同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教)难免存在一定的差距。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教与学的沟通。所以调查并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最切合实际的专业训练,也将使教师从中得到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特点的专业修养。 二、调查指南 “线索”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非故意的“怪问题”)中,发现学生理解教材(某种知识、某个问题)的视角(与教材本身、教师视角的区别)。 2.从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答案中,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与教师认知的区别。 3.从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发现他们对某种知识、某个问题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 4.从学生不经意的谈话中流露出的对某种知识、某种问题的理解中,发现他们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 5.从学生对同一个人、同一事件(身边的人与事,或教材中提出的人与事)的不同评价中,发现他们的价值观念与成人价值观念的区别。注意:通常以为学生能复述教材、记忆教材就表示他们已经理解教材,这是错觉。学生的答案有些是真正的差错,有些答案同教材及教师的理解有出入,是由于按照他们的心理水平与经验只能那么理解。 三、调查步骤 第一步,普遍调查:每个教师参照调查指南,提供素材。均举例说明,举例越详细越好,都须注明所涉及的课程与年级;不一定每项都填,每项不一定只写一例;每个人可写3-5例,多者不限。不必当场交卷。 第二步,从普遍调查结果中,筛选出20-30例,作为示范;参照范例,进行第二轮调查(第一轮调查中的素材可修改、补充)。 第三步,把第一、二轮调查中所搜集的素材,按课程与年级分类排序,并加以补充。在以上三轮调查基础上,参考课程理论、教育心理学及教学参考资料,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成果形式 编写《学生经验的课程》一书。其中包括: 1.各学科“学生经验的课程”案例。 2.各学科“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沟通”的教材章节(若干章、若干节)。 五、研究成果的检验 1.以初步研究成果为基础,召开有市、区学科组成员、课程专家、心理学专家参加的研讨会。 2.试用自编的某些章节教材,并研究教材试用的结果。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