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统计数字相比,义务教育实际普及率有偏差 由于全国“五三”学制占1/3左右,适龄流动儿童少年达数百万人,每年辍学生近百万人和统计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的实际普及率与统计数字基本相符,但初中的实际按时毕业率要低于统计数字。 2.农村初中辍学问题比较突出 根据有关调查,农村初中班额普遍偏大,大班额(每班55人以上)数占全国初中总班数的37%,超大班额数(每班65人以上)占14%,有的地方甚至无初中可上,加上其它因素影响,导致初中辕学率居高不下(尤其是高年级辍学率比较突出)。 3.学校基础薄弱 多数地方都是通过集资、捐助、借贷、垫支进行“普九”工程,校园、校舍建设得较好,但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严重短缺。 4.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趋于严重 拖欠教师工资的范围越来越大,由贫困地区蔓延到一部分发达地区,而且形式多样,实际拖欠数量要大于统计数字。普及义务教育要依靠教师,如果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就会从根本上动摇义务教育的基础。 5.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教育投入正在呈现下降趋势,投资渠道变窄 虽然政府的财政投入总量在缓慢上升,但主要用于保教师工资及增资部分,而教育捐资和集资数量下降很快,导致义务教育的总经费实际在下滑。 6.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很大 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在扩大,全国尚有6%左右的人口地区未经过普及初等教育验收。在“普九”方面,“三片”地区的进展速度相差很大,生均投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 7.某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十条意见》、《残疾人教育条例》、《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一些政策法规的保障下,义务教育阶段处境不利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得到了保护,与常态儿童少年的教育差距在逐步缩小。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初中教育还相对落后;盲聋哑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入学率只有73%;数百万流动儿童少年只有一部分按规定条件接受了流入地的义务教育,相当一部分在“棚户学校”就学,有的成为街头流浪儿。 二、“普九”面临的困难 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述问题归结起来,一是认识问题,二是经济实力问题,三是管理体制问题。其中既有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又有市场经济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老矛盾交织,形势严峻。 1.认识不到位 在“普九”过程中,部分领导认为:“普九”加重农民负担,搞早了,搞急了;有的甚至对投资义务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在达标之后,部分领导认为目标已经实现了,继续推进的观念淡薄了;有些领导认为“普九”是阶段性目标,工作重心应当适时上移。 2.投入严重不足 投入不足与需求庞大;直是制约我国义务教育整体推进的主要矛盾。正在试验的农村税费改革有利于农民减轻负担、休养生息,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却大大减少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有可能带来义务教育整体性的发展危机。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责任基本转移到了乡镇,税费改革取消了教育集资和乡统筹中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农业税中又没有专门用于教育的经费,这就等于基本切断了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来源。如无补救措施,有可能使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运转失灵,出现全国性的初中入学难,初中入学率有可能降低到五年前的水平。 3.管理体制运转不灵 “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的确是一大创举,激活了地方发展义务教育的积极性,加快了义务教育的发展步伐,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这种管理体制改革在农村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1)经济、社会、教育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 (2)义务教育经费没有单列,监督困难。 (3)责任层层下放,以地方为主负责的体制实际成了只以乡级为主负责的体制,有些地方甚至把“督入防流”的任务主要落在教师身上。 (4)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拉大。 4.初中入学高峰的压力 初中教育作为“普九”的瓶颈,其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进一步尖锐。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自1999年起,我国进入初中入学高峰,学龄阶段人口将从7128万人逐步上升到2000年的7477万人,2001年的7639万人,2002年的7599万人,2003年的7142万人,之后才会有明显回落。这使全国初中在校生人数直线上升,1999年,初中在校生总数达到创纪录的5812万人。 教育部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是:自2000年至2003年初中在校生总数分别为6313万人、6690万人、7005万人、6707万人,突破2000年原定的5500万人的计划数,这种入学高峰压力主要涌向人口大省的“二片”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恰恰是初中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这需要扩充师资82万多人,新建32万间教室(约为现有初中教室总数的1/3),需要增加投入296亿元。 5.新课程改革的压力 新课程改革紧锣密鼓,2000~2003年要制定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启动新教材编制工作。 从课程改革目标看,是要改革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整齐划一的、各学段之间彼此割裂的状况,建立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各学段之间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 从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看,主要是综合课程的构建和推行。小学阶段,除语文、数学以外,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体;初中阶段,构建以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至初中构建综合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结构的改革,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增强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义务教育阶段,要重视学生通用技能、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过早职业化。农村中学要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从2000年开始,在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要求的部分农村中学,推行“绿色证书”教育及通过其它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模式。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新变化,势必对新世纪的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