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20章有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名言流传甚广,它所指的现象被人们称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对学生个人的成人成才,无疑有消极的影响。诸如“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以分数衡量学生的优劣,只要成绩好,每次先进评比非他莫属,把不该属于他的荣誉一切都加在他头上,使其成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宠儿,学生心目中的“精神贵族”。即使有一些小错误,也会在一片赞叹声中消失。而成绩差的学生所受待遇与前者则有天壤之别。由于成绩影响老师的“绩效”、班级的声誉,老师、班主任常冷眼相待,稍有不慎,轻则被批评,重则惩罚,直至赶出校门,一切荣誉尽被剥夺,即使他劳动积极、运动会奋力拼搏为班级添分加彩也无济于事。 “马太效应”反映在义务教育上,表现为一个农村孩子与一个城市孩子所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差距。这种受教育权在质的方面的不平等,势必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乃至其一生的前途,其实质是人的发展权的不平等。而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原因,则与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投入的不平衡有直接关系。 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者,有责任和义务在量和质两方面为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在基本实现“普九”之后,则应把重点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质量相差不大的义务教育上。为此,就必须使义务教育的学生均衡发展,不能再厚此薄彼。纵观现在的义务教育状况恰像“马太福音”中的那句名言:多则给予的愈多,少则得到的更少。固然,那些过去就一向受青睐的学校具备先天优势和受到市场机制的帮助而左右逢源:择校费及各种捐赠使其财源茂盛,学生趋之若骛使其享尽生源上的优势,一般学校难以与其竞争。义务教育学校“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更大了,乃至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流失严重,已到了濒临消亡的程度。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若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对义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加以扶持,则其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公民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就难以落实。 近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初中学生实行“就近入学”,不准以书面考试选择学生,不许乱收费等等,近来又实行了教师工资由县级统一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很多问题上也鞭长莫及,好政策到了地方上便被变通得没了原味:如以“面试”代替“考试”,借“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名义收高价生合法化等等。一些地方官们重视的仍是“窗口学校”、“重点学校”,其政策、措施和办法仍然在向这些学校倾斜。“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由此导致“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