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尽可能全面的张扬,并焕发出创新意识。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已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老一套的“师道尊严”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及内容在新的世纪中无异于“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自身职责重在“引路和导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理性思维,使学生在自主、自觉的学习中得到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师生双方情感与思想的沟通,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是自身成长、生存的需要,是振兴民族的需要。当学生一旦进入这种心理状态,就会对学习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就会以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这里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自主学习选择内容。学习主体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心理特点、志趣、爱好等主观条件和社会需要、学习环境等客观条件确立学习目标内容和发展方向。二是自我培养。学习主体根据既定目标,科学地发动各种因素,达到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塑造相应技能的目的;三是自我调控。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目标,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教学工作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体现出来。教师的教只有面向学生的学,才会有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又要避免盲目追求形式参与、表面参与的倾向。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因而全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类、分层地对待,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激活思维,并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内涵颇广的概念,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决定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所以创新教育应该着眼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之上的高度综合,而传统教育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上先天不足,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就是要从“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向“整体化知识”教育,帮助学生突破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人才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大胆设想,并勇于付诸实践。杨振宁教授在谈中美两国教育哲学的差异时,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学生,就要鼓励他多学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讨论的是一个亚洲的学生,他的教育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永远胆怯。美国大学校长一致觉得中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知识扎实,也很谦虚,但小心谨慎、自信心不强。客观地说,课堂上美国学生往往不如中国学生,而实践中,中国学生不如美国学生机灵、富有创造性。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哪怕对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某一学生对教师的某一观点质疑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都应给予正确引导和鼓励。同时,还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要鼓励学生勤思善思,敢于标新立异,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见解或发现问题,不拘泥于某些既定论断,善于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实践,使知识和能力在想象中不断发展。 人的创新能力,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协调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又往往是发散思维。传统教育偏重于收敛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求同性思维非常发达,但在求异性思维方面却很薄弱。所以,创新教育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人的创潜力而言,大多数人的创造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极少数人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而这极少数人也都具有较强的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的创新潜力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学生。为此,要造就创新型人才,教师本身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必要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创造性,绝不局限于对教学方法的个别发现及运用。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严重地制约了青少年儿童的好奇、求知、探索意识,因此,迫切希望尽快改变现状,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上。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具备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起到扶持促进作用。 同时,还要体现民主的教学思想,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教师最大限度地体现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让他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活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前提,从教育社会心理角度看,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潜在的、长远的、深刻的导向作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人格上的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都能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真正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机会,让他们能以健康的心态、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滋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产生创新的情感和行动。 总之,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强调教会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