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障碍,而这些障碍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试从分析中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障碍入手,对如何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 阅读障碍 阅读策略 阅读技能
导言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阅读理解是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阅读者通过自身已有知识体系与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发生作用而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中学生已有的汉语知识体系与英语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之间难免会产生多种矛盾,故而使阅读者在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阅读教学的任务,一是提高阅读速度,二是提高阅读理解率;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学生的阅读障碍必然会影响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故本文试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常遇到的阅读障碍分析入手,对如何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排除阅读障碍,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来进行探讨。
1. 心理准备方面:东西方人思维的差异是导致英语阅读理解障碍的原因之一。东方人偏重综合思维,写作方式迂回曲折,文章开头往往与主题关系不大,随后再渐次过渡到主题;而西方人偏重分析思维,写作方式呈直线型,即直接了当,开门见山论述主题。另外传统的阅读心理与现代阅读心理的差异也阻碍了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传统阅读理论认为,学生只要按照单词—句子—篇章的顺序,逐词逐句地理解文章就能弄懂全文,换言之,阅读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被动解码过程;而现代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阅读的心理过程中包含“自上而下”(up—down)的主动“猜测—证实”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他们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2. 文化差异方面:汉语同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学生在阅读时带来很大的障碍。词汇方面:英语中除了一部分核心词外,很多词汇常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学生仅凭汉语的释义很难体会到某一个词在文化内涵上和汉语词义的差异。如:revolution (革命)、propaganda (宣传)两词在汉语中带有褒义,而在英语中可用于贬义。表达方式方面:英语中,习语、俚语、成语、谚语等这此特定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积淀着丰富的英语文化。阅读时仅凭字面意思而望文生义,可能会贻笑大方。如:talk horse (吹牛)、as cool as cucumber,(泰然自若)、a drop in the bucket (沧海一粟),这些结构反映了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背景知识方面:在特定的语篇中,作者论及的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宗教、价值观念、甚至特有的自然环境等非语言知识,都会给缺乏这方面知识的学生造成阅读障碍。如:学生在学 A Freedom Fighter 时,若不了解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及黑人运动的斗争史,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因为“公交车事件”会引起黑人的罢工和游行、为什么马丁.路德金会发表 I Have a Dream 的演说。
3. 语言结构方面:英语是拼音文字,结构上重形合、句法规则十分严密。英语篇章中长句多、复合句多。而汉语是表意象形文字,重意合,是一种典型的意合语言,句法规则松散。受此影响,学生阅读英语时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常常感到理解困难。如:What is beautiful is good, and who is good will soon also be beautiful.(美丽的东西当然是好的,品行好的人必将是美丽的。)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汉语的语序与英浯语序有些不同。
4. 词汇量方面:有限的词汇量是影响阅读效率的一大障碍。词汇量小不仅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而且还影响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反之,词汇量越大,阅读面越广,视野就越开阔,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就越高,阅读兴趣也就越犬。
5. 语篇知识方面:中学生理解文章往往以词语、句子为阅读单位,结果出现“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现象。
6. 语境方面:语境既包括语篇内部的环境,即由词汇、语法、语音等构成的上下文,也可以指语篇之外语言行为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身份和关系等非语言语境,它还包括作者所在言语社团的历史和风俗人情等。因此,当学生遇到缺乏衔接的上下文时,在阅读中不能揣摩和合理想象相关人物的处境、心理和有关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不能在理解时补上缺少的衔接语,阅读就会受阻。
7. 语用知识方面:语用知识包括言语行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必要的语用知识能对理解语篇整体意义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的语用知识,就不能领会文中暗藏于表层语句中的深层意图,从而引起阅读理解中的空白和断层。
8. 阅读习惯方面:不良的阅读习惯,诸如:a、译读(有意或无意将英语转化为汉语) b、有声读 c、指读 d、逐字阅读 e、回视 f、过分依赖词典等。
以上是常常影响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障碍,对中学生阅读障碍的分析有利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上存在的问题,便于老师“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利用良好的阅读策略,排出各种障碍,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就谈谈如何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二、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排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方式去阅读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文章的习惯。学习英语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阅读英语文章时,如果事先作好心理准备,跳出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入乡随俗”,会使阅读过程顺利得多。
2.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密切联系。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展示着该民族文化的内涵。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必然会阻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化教学的素材。如:SEFC.教材中 Body Language,American English,A Freedom Fighter etc.这些文章是专门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师如果善于捕捉、精心设计此类文章,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 A Freedom Fighter 时,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向学生介绍并讨论一下美国种族问题的根源以及黑人运动的斗争史,再联系几年前在美国洛杉机发动的种族骚乱,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种族歧视的严重性。学生以后再看到关于 racial discrimination 方面的文章,就能更好地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见识。
再如,还可以精选一些文化知识丰富的阅读材料进行训练。
E. G: A little girl at her first church wedding suddenly whispered loudly to her mother,“Mummy,had the lady changed her mind?”“Why,dear,whatever do you mean?” her mother asked. “Well,Mummy, she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
对话中谈到的女士与一个男人走上礼坛,却与另一个男人下来,即新娘由父亲带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如果不熟悉西方的这种婚礼习俗,还真以为新娘换了郎君,同时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幽默了。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法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近几年来由于提倡英语教学“重交际运用,轻语法”,有些老师“谈语法色变”,认为语法可以被忽视,致使学生在理解复杂句、省略句和晦涩句时经常出错影响学生对阅读材料全面、正确的理解。所以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语法知识,借助语法分析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句中事与事或人与人的关系,才是正确理解所阅读材料,获取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达到阅读目标的有效方法。反之,脱离句法分析的阅读往往是肤浅的,理解的偏差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例如: SEFC Book 3,Feed the world 一文中 20 个词以上的复合句共有 14 个,其中有一句“No one is sure how many people are hungry,but it's thought that 500 m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don't have enough to eat,that is about one in ten.”这个句子包括一个宾语从句.一个主语从句.一个并列句和一个短语。如果学生不能对这些长句进行语法分析,尽管能认识所有的单词,也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因此学生要重视掌握英语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SV、SVC、SVO、SVOO、SVOC),在此基础上掌握各种复合句的结构,这样有助于理解长句、复杂句,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相应提高。
要进行成功的阅读理解,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必不可少的。掌握词汇的多少可以决定能看懂什么程度的文章。如果词汇量极有限(limited vocabulary),那么就只能读简单的阅读材料;反之,词汇量越多,读文章的速度就越快,阅读能力也越强。所以我们不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熟记《大纲》中的词汇,还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一定情景一定上下文的情况下扩大词汇量。
另外,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我们在学习使用母语时已经习得的各种技能,根据英语的特点,逐步培养正确可行的阅读技能与习惯。例如:
(1) 英语单词是可以分析的,所以可以运用构词法知识来猜测、确定词义。除了为数不多的词根以外,英语单词是能够分析的。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生词用构词法知识来推测词义,由已知推测到未知,举一反三,效果通常是非常好的。如:我们由 fail 动词“失败”能推测出 failure 为名词“失败”;由 credible “可信的”推测出 incredible 为“不可信的”等等。
(2) 一个单词总是出现在一个连贯完整的语篇中,有一定的情景及上下文限制;所以,可以利用上下文推测确定词义与语义。英语中有许多多义词,即使是已熟悉的某些单词也只有在一个具体上下文中才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其词义。一个词在词典中的意义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一个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讲,遇到一个生词首先想到的并不应该是去查词典,而是通常应该分为两步来推测其含义.
第一步:这个生词在句中的功能与作用?
E.G:The adjutant walked into the officers'sitting-room,he sat down and ordered a large whisky.The 定冠词限定 adjutant 表明该词为 noun,he,walked,sat 表明该词表示“人”。
第二步:生词所处的句子或段落能否帮助你获得推断该词含义的有关信息?这方面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 同义,eg:When the captain surrendered,the others gave up too.surrender 与 give up 同义,意为“投降”或“放弃”。
b. 对照:At the beach,some parts are deep,and others are shallow. deep 与 shallow 对照,即“深与浅”的对照。
c. 比喻:Rhythmic speech or writing is like waves of the sea. moving onward with alternating rise and fall.将有韵律的演讲或写作比喻成海里的波涛,时起时落,alternating为“交替”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d. 定义: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way in which language works. is 后面的内容就是对 linguistic 的解释。
e. 逻辑推理:I gripped the wheel as hard as I could with both hands, and began to turn it. 由 with both hand turn 可以推段出 grip 为“握紧”之意。
(3) 利用语篇中逻辑连接词的纽带来推测,确定词义与语义。逻辑连词是体现作者行文时逻辑思维发展的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手段。掌握逻辑连接词的意义和运用,不但能帮助我们顺着作者行文时的思维,进行阅读,而且能帮助我们推测生词的词义以至整个句子的语义。这方面的逻辑连接词主要有以下三点:a)表示重述关系 b)表示对照关系 c)表示因果关系
a. 表示重述关系:通过重复、解释、例证等手段进一步说明词义。有关的连接词:similarly,consequently,that is,equally, in the same way,for example,for instance,it would be better to say. 例如:They seem to have problems with directionality. In other words, they got lost. 通过 in other words 的衔接。我们能推断出 directionality 的大致含义及整个句子的语义为“他们好像有点辨不清方向了,也就是说他们迷路了。
b. 表示对照关系:通过二种不同或相反的词义形成对照。连接词有:but,however,in spite of,on the contrary,on the other hand,yet,whereas,while,though,nor.例如:The questions were civil enough in form,but Mr Smith though the could detect a hidden malice.通过 but,civil 与 malice 在意义上形成相反的对照,malice 的含义就明确了。此句意为:这些问题表面上非常文明,但史密斯先生认为他能发现隐藏的有预谋的恶意。
c. 表示因果关系:通过原因来说明结果或反之。连词有:so,therefore,hence 等。例如:He had not cleaned his car for over two months,so it was filthy.从句的语义通过 so 说明了结果,filthy 的含义“肮脏”。也就不言而喻了。此句意为:他两个月没洗车了,所以车很脏。
5. 从宏观角度分析语篇结构,抓文章的主题。
微观结构理解侧重于对语篇的表层进行分析,要真正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还必须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主题思想是对全文的概括,也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见,掌握并确定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正确理解全文及成功地进行阅读的关键。主题思想往往通过段落中的主题句来体现的,而主题句在段落中出现的位置无规可循,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种:
(1) 置于段首的主题句;(2) 置于段末的主题句;(3) 置于段中的主题句;(4) 隐含主题思想;(5) 重述主题句。确定段落的主题句对理解整个段落起了很大的作用,能帮助读者在进行逻辑推断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效果。
段首主题句的确定:一般来说,这种形式的主题句都位于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然后围绕主题句展开论述,这些论述句都属细节,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文章或段落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演绎写作手段。掌握这种常识及熟悉这种文章结构有助于读者对全文的中心思想、叙述的内容层次及情节一目了然,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读者可以通过问以下两个问题来判断主题句。 1)这一段讲些什么或讲的是谁? 2)作者确定要我们了解什么或了解谁?第一个问题可以帮助确定文章或段落的标题,内容可以是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地方。第二个问题要求读者从句中或文章及段落中的字里行间里找出作者的真实意图,即中心思想。
位于段首的主题句及细节句。我们
可以通过伞形图来显示(图一):
图中的主题思想(Topic sentence) 在伞的项部,伞中是涉及文章或段落的全部细节。
段末主题句起着总结或归纳本段所阐述的观点或情节
的作用。以伞图形表示如下:
(图二)
段中主题句:它连接首句及末句所陈述的细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用伞图形表示如下(图三):
如何找出隐含主题思想:
一般来说,对于没有明显主题句的段落,我们应根据上下文,细节琢磨和推敲,分析段落的每一细节,从这些细节中归纳出其论述的焦点及主题思想。如何找出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主题思想,我们可以问以下两个问题:
(1) 这段讲些什么或讲的是谁? (2) 作者要我们了解什么或准?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否都陈述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如果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那么,这就是段落的主题思想。
重述主题句:即在一个段落中出现两个概括全文的句子。这种段落往往以主题句置于段首,作者陈述主题句后,再用重述主题句再次强调主题思想,两者前后呼应,却突出前者。
6. 运用推断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推断是以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未知的信息。推断能力在阅读理解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一些文章的作者有时并不是明确陈述他们的观点和描写他们想解释的事物,而是通过暗示使读者从字里行间悟出言外之意。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借助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背景知识对文章的主题、作者意图等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a、在进行推断前必须确定正确的论断或前提。有了正确的前提才能导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推断包括演绎和归纳。b、正确的推断取决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在阅读文章时首先应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对作者的观点,丈章论述的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切莫望文生义,用自己的观点替代作者的观点。c、注意修饰语;忽略形容词或副词的作用常常会导致推理错误。培养推断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好的阅读习惯的过程。它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和不懈的努力。
7.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为了克服阅读障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英语学习者首先要学会意群阅读,摆脱逐词阅读,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率。一个句子的完整意思是根据句子结构和词与词之间在意思上的互相联系而形成的,因此,语言的意群单位也就根据结构和词义在句中的作用而定。一个句子从句义上来说可以是单意群的,也可以是多意群的,不能无根据地任意打乱。按照句子的一般语法结构来看,可把它划分成为以下意群视读单位, (1) 短句 (2) 名词短语 (3) 介词、不定式、分词短语 (4) 动词短语 (5) 主谓结构 (6) 动宾结构 (7) 系表结构 (8) 动状结构 (9) 从句。例如:
(1) 短句:a.Where are you? b.I'll manage it.
(2) 名词短语:a.many people b. a terribly wounded soldier
(3) 介词、不定式、分词短语: in a dask forest, to hear from you,taking a deep breath
(4) 动词短语:take place,turn over,give in.
(5) 主谓结构:a. She has been crying for minutes. b.The girl is sitting between her father and mother.
(6) 动宾结构:help me,try to stop,find a broken cup
(7) 系表结构:looked pale,seems good,has been ill
(8) 动状结构:sit outside,work very hard
(9) 从句:If I were you,I would stay.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we met yesterday.What he said is right.
视读单位的长短是根据词组的意思而定,它可以长也可以短,甚至短到只有一个词。如果视读单位分得短,眼睛注视停顿也就多,阅读速度也就降低。如果一瞥范围大,覆盖的视读单位长,注视停顿也就少,阅读也就提高,这样理解率也可大大提高。
另外,在阅读训练时,提醒学生改掉如译读、有声读、指读、回视等不好习惯,遇到生词不要忙于查字典,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排除中学生常遇到的阅读障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参考书目:
1. 庄恩平主编,《大学英语阅读分类技能教程》,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版;
3. 华威、潘能主编,《英语阅读和技能》,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版;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