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内容可分成“电流强度”和“电流强度的单位”这两个要点。这节内容篇幅少,教材上只有一页半,没有设计学生实验略显单调,而电流强度这个概念是初中物理学中六个基本电学量之一,既十分抽象又十分重要,是学习其它电学知识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电流强度的概念,我们想探索一条把基础教学和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突出了以下两点:1.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增设。2.例题的选取和解题方式的选择,抛弃那种重结论,轻推导过程,由老师演示分析得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参与。学生活动占90%以上。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思想。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不论是老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但是教材在设计上只有一个老师演示实验,根本没有学生实验,基本上是把电流强度这个概念硬抬出来推给学生,使许多学生对电流强度概念的建立常常感到不十分清楚,对电量、单位时间、导体横截面及电流强度的关系。搅成一团,理解不透彻。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设计上,我们把老师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来做,并结合教材利用电流热效应的大小来判断电流大小这一指导思想,新增加设计了电流通过导线,导线发热,电流越大,发热越强这个学生分组实验,以提高学生对电流强弱的感性认识,并自制了简易水轮机,教师演示了水流大小和流量的关系,以相同横截面积上1秒钟流过的水量来衡量水流大小,帮助学生建立电流、水流类比的思维方式;并将教材P65图5──3的图示做了一定的修改,利用幻灯教学把它由静片改成了动片,帮助学生认识在相同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少、电流小;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多,电流大的概念,扫清学生在认知上的障碍,顺利地导出I=Q/T的定义式。
(三)例题和解题方式的设计
由于教材在设计上没有安排一个例题,而许多学生对电流强度、电量和时间、电流符号I和安培符号A很容易混淆,对安培、毫安、微安这几个单位的大小也缺乏感性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我增添了三个例题。例一,帮助学生掌握Q、I、t的基本练习,训练单位换算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在练习中理解电流强度的意义。例二,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为主,采用自行编题的方式,消化和巩固电流强度的概念。例三,结合实际情况,开拓学生思维,把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既强化了物理知识的理解,又达到了教育人的目的。同时,在解题方式上采用幻灯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特别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所有例题都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上黑板演练,改变了过去例题由老师演讲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
1.理解电流强度的概念及定义公式
2.掌握电流强度的单位及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4.探索把物理基础课、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5.通过对安培的简介,培养和教育学生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刻苦专心的学习精神。
1.电流强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电流强度的单位及换算。
干电池66节,小灯泡23个,水龙头一个,自制简易水轮机一台,塑料盆一个,小量筒二个,幻灯机一台,幻灯片若干,导线若干,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科书第二册66本。
1.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请一位同学回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呢?”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电流除了有方向之外,有没有大小之分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同学们可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来先做一个实验。
实验电路图1(板书在黑板右上方)
①先把小灯泡接在一节干电池上,观察发光情况如图1(a)。
②再把同样的这只小灯泡接在二节干电池上,观察发光情况如图1(b)。
教师提问:甲乙两种情况哪次小灯泡发光更强更亮?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有无大小之分?
教师讲述: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从小灯泡发光强弱的不同,认识到通过用电器的电流不光有方向还有大小。我们把电流的大小叫做电流强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电流强度。
§5.1电流强度(板书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对电流强度的感性认识,那么怎样具体的表示电流强度呢?
1.教师演示实验1,自制水轮机演示在水流大时转得快,水流小时转得慢,如图2。告诉学生水流是运动的可以利用水的流量和水流产生的效果来判断水流的大小。采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电流强度的概念。
老师提问:电流通过电阻丝时,哪根更热,更烫,并说明为什么?
学生回答:电流通过电阻丝对乙比甲更热,说明乙中通过的电流比甲大。
教师讲述: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流的大小同水流一样也可以用它的效果来判断。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实验一和二。
现象:连二节干电池比一节干电池,小灯泡更亮,导线更热。
结论:小灯泡越亮,导线越热,通过它的电流越大。
指出: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与水流相似,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积的电荷越多,电流就越大。所以电流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电量的多少来表示。
一、电流强度(板书)
1.定义:电流强度等于1秒钟内通过导体被截面的电量,用I表示。(板书)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根据电流强度的定义得出电流强度的定义公式?
2.公式:I=Q/t(板书)
教师指出:当Q的单位用库仑,t的单位用秒,电流强度的单位叫做安培,用A表示。
电流强度的单位:(板书)
国际单位:安培──“A” 1安培=1库仑/秒(板书)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总结出安培的含义?
学生F:如果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1库仑,则导体中的电流强度就是1安培。
教师提问:因为6.25×1018个电子所带电量1库仑,所以1安培也可理解为通电导体中,每秒钟有6.25×1018个电子通过导体横截面。
2.其它单位
换算关系:1A=103mA=106uA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5图5—4几种用电器的电流值,并补充“电子手表的电流值约为(1.5-2)微安”
教师提问:成都市199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B卷第4题(单项选择题),一台47厘米彩色电视机正常工作时,通过它的电流强度与下列哪一组数据较为接近:
A.1.8A B.180mA C.18mA D.1800mA。
应该选哪个答案?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来练习应用I=Q/t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例题分析(板书):(幻灯片展示例题)
例一,一盏电灯的电流强度是300毫安,合多少安培?5分钟通过它的电量是多少库仑?
求:①300mA=?A②Q=?
解:∵1A=103mA,
∴300mA=0.3A
又∵I=Q/t
∴Q=It=0.3A×5×60s=90库仑
答(略)
例二,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上的一些电流值自编一道结合实际的例题。教师巡视后,选一位编得好的同学在幻灯机上展示自己的例题和解法。
教师讲述:一般电子表内有一个小灯泡,利用它在黑暗中可以照亮表面读数,为了节约电池,小灯泡的电流不宜太大,一般约为3/100安,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若小灯泡工作1秒钟,所通过的电量与电子表正常工作多少时间所通过的电量相同?
已知:I1=0.03A,I2=2×10-4A,t1=18
求:t2=?
解:∵I=Q/t
∴Q=It,Q1=Q2,
∴,
答(略)
教师讲述:开源节流是当前世界上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节约电能,我们的同学不妨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动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电子表中电灯工作电流进一步减小,为社会作出贡献。
选自:《课程·教材·教法》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