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
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
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
教育支柱之一。合作
学习作为对传统
教
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
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
教
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
学习方式,促进了
学生在
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
学习。如何有效地组织
学生开展合作
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
学习,缺乏对合作
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
学生进行合作
学习的环境,以及
教师在合作
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导致合作
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合作
学习的价值
传统的课堂
教
学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的活动,座位统一的“插秧式”编排,回答问题时统一的举手姿势,甚至连坐姿也作统一要求。每个孩子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并被要求努力地理解黑板、书本上的内容或完成老师预设的一些问题,完全被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
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
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
学习。
1、合作
学习为
学生提供了终身
学习的必备素质——
学会
学习。
学会
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
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
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
学生的
学习方式。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
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所有这些,如果我们在课堂
教
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
学生特点的合作
学习的方式,使每位
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
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
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
学生获得终身
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2、合作
学习中
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
以数
学课堂
教
学为例,课本中几乎每个数
学公式、原理、法则、性质等都有着清晰阐述的过程,如果
教师一味地进行“淋漓尽致”地讲解,那些常常令人充满兴奋和富有挑战的思想,就会由于我们的老师的“倾心倾力”而被甄没。如果让
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这些公式、原理、法则、性质形成的过程中,在相互合作中彼此进行交谈、倾听、解释、思考、反思,在观点分享与协商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之内“畅游”科
学家几十年的经历,油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我也能行”的积极情感。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
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3、合作
学习培养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
数
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合作
学习的形式,每个
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
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
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更进一步,许多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下仅凭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被
学生们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
二、构建适合
学生合作
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
教
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
教
学,注重的是
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
学习者,不同
学科的
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
教
学条件下,合作
学习都是最佳的
教
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
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教
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
学生进行合作
学习的环境呢?
(1)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合作
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
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
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
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平常的
教
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
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
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
毫无顾忌地打断
学生的
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
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
学习。因此,在
学生进行合作
学习时,要使
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
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
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
教师应因组而异,为
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
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
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
教师的帮助。其次,
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
学生的成功
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
学中
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
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
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
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
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三、
教师在合作
学习中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的启动,
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
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
教师在
学生合作
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在
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
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
学习任务的难度和
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
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
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
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
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
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
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
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
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
教育
教
学理念的
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
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
总结、提炼与运用时,
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
教师需要倾听
学生的汇报,回答
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
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
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
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特别是当不同的
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
教师还需要时不时地对
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的
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总之,合作
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的一种重要
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
学习,能够唤醒
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
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
学生进行合作
学习的环境,呼唤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
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
教
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
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
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
教育支柱之一。合作
学习作为对传统
教
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
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
教
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
学习方式,促进了
学生在
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
学习。如何有效地组织
学生开展合作
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
学习,缺乏对合作
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
学生进行合作
学习的环境,以及
教师在合作
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导致合作
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合作
学习的价值
传统的课堂
教
学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的活动,座位统一的“插秧式”编排,回答问题时统一的举手姿势,甚至连坐姿也作统一要求。每个孩子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并被要求努力地理解黑板、书本上的内容或完成老师预设的一些问题,完全被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
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
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
学习。
1、合作
学习为
学生提供了终身
学习的必备素质——
学会
学习。
学会
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
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
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
学生的
学习方式。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
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所有这些,如果我们在课堂
教
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
学生特点的合作
学习的方式,使每位
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
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
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
学生获得终身
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2、合作
学习中
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
以数
学课堂
教
学为例,课本中几乎每个数
学公式、原理、法则、性质等都有着清晰阐述的过程,如果
教师一味地进行“淋漓尽致”地讲解,那些常常令人充满兴奋和富有挑战的思想,就会由于我们的老师的“倾心倾力”而被甄没。如果让
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这些公式、原理、法则、性质形成的过程中,在相互合作中彼此进行交谈、倾听、解释、思考、反思,在观点分享与协商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之内“畅游”科
学家几十年的经历,油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我也能行”的积极情感。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
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3、合作
学习培养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
数
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合作
学习的形式,每个
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
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
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更进一步,许多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下仅凭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被
学生们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
二、构建适合
学生合作
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
教
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
教
学,注重的是
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
学习者,不同
学科的
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
教
学条件下,合作
学习都是最佳的
教
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
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教
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
学生进行合作
学习的环境呢?
(1)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合作
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
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
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
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平常的
教
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
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
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
毫无顾忌地打断
学生的
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
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
学习。因此,在
学生进行合作
学习时,要使
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
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
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
教师应因组而异,为
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
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
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
教师的帮助。其次,
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
学生的成功
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
学中
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
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
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
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
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三、
教师在合作
学习中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的启动,
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
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
教师在
学生合作
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在
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
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
学习任务的难度和
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
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
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
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
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
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
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
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
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
教育
教
学理念的
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
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
总结、提炼与运用时,
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
教师需要倾听
学生的汇报,回答
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
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
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
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特别是当不同的
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
教师还需要时不时地对
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的
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总之,合作
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的一种重要
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
学习,能够唤醒
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
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
学生进行合作
学习的环境,呼唤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
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
教
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
返回上一页]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