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
教学理念。“生成”应对于“预设”,是
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
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
计划的活动。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
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互相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气与活力,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科
学而艺术地把握“生成”与“预设”的关系?笔者试图以
教例解读的形式就“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谈点粗浅看法。
一、课堂亮点,置于“投影仪”上的放大
教例一:这是《威尼斯的小艇》中的一个
教学片段。当时
教师正指导
学生背诵,一
学生突发奇问。
生:老师,我觉得“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这句改为“行动轻快灵活,仿佛一条水蛇。”更好。
师:为什么?
生:这样好读,上口,而且小艇是在水上航行的,水蛇更恰当一些。
师:你们觉得怎样?(反问其他同
学)
生:(小声议论,有几个想举手,但终未能竖起来)
师:我同意这位同
学的观点,同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这位同
学的修改很有意义。
生:(纷纷举手,有个别忍不住鼓掌)对,我也觉得有道理,只是不敢说。
师:这位同
学敢于向权威挑战,对课文提出自己的想法,其实你们也可以
学着他的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敢不敢试一试?
生:(齐)敢!
(
学生阅读思考,完全沉浸在语言文字之中,几分钟后,一份份《威尼斯的小艇》修改稿出来了,虽然改的不是很好,但从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极为可贵的。现摘录几例。原句: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改句: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蔚蓝天幕中的各式新月。原句: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改句:古色古香的桥梁横在水上。原句:在河上行船的时候,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改句: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
教例解读:在老师的诱导下或在某种情景中,
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知识或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亮点。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堂生成资源,它可分为可预设和不可预设两种。预设的课堂亮点是
教师精心设计、诱导的结果,自然善加利用。常被忽视的是不可预设的课堂亮点,如上例中
学生的质疑。因它是课堂中突发产生的,所以常被
教师忽视。如何把这类生成资源有机的融入课堂预设,发挥其最大作用?我认为
1、尊重
学生是生成的基础。
该例中的
学生之所以得到了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是因为
教师有正确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端上桌子的都是好菜”,习惯了分析作品中的成功之处,缺乏审视与批判的目光,我们在呼唤师生民主平等的同时,忽略了
教师与
教材,
学生与
教材之间的平等,
教师跪着
教书,
学生便习惯了跪着
学习。该例中,
教师面对
学生对
教材的质疑,及时予以肯定,在
学生中树立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榜样,为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铺平了道路。
2、 将个别人的亮点置于“投影仪”上放大。
课堂上出现亮点后,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对该生进行一番鼓励,然后仍旧按照原有的
教学设计组织
教学活动,这是对生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该例中,
教师及时调整
教学方案,抓住这个亮点,置于“投影仪”上放大(让所有的
学生都来关注这个亮点),
学习这位同
学,推敲课文语言,改变句子说法,使所有同
学都得到语感的训练。因为
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意见时,他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在接受碰撞。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
学生深入思考,开拓思维,引发创新欲望。这就要求
教师及时发现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二、异样声音,请到“主席台”上陈述
教例二:一
教师上《草船借箭》,在就题质疑时,大多数
学生都围绕“是谁借,怎样借,借到没有”等提出问题,唯独一个
学生提出“《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不准确。因为‘借’是要经人同意的,而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我认为题目应是‘草船诈箭或草船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也这样想。”“老师,我不同意。”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此时,
教师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自己的
教学预设强行施
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借’好,还是用‘诈、骗’准确,我们先把课文细细的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个现场辩论。”
正方:大家知道,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假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为国为己都要在三天之类“造出”十万支箭,谁都知道十天造十万支箭都是不可能的,何况三天?不借怎么行呢?书上说,船的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箭以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骗箭还要说谢吗?只有借箭才会说谢谢。
反方: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曹军摸不清虚实,骗曹军射箭,这是骗;诸葛亮明知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可还是答应下来,并立下军令状,这是骗周瑜,也是骗;再从诸葛亮做的准备工作来看,他不让鲁肃告诉周瑜,也是为了骗箭,而不是借。
反方:曹操最后知道上了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这一点看,也说明是骗而不是借。
正方:两军对垒,运用计谋,不能说是诈与骗。再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作战中,诸葛亮又把这些箭如数的奉还给曹操了。
反方:用骗来的箭射人家,有这样还的吗?
……
教例解读:“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现在的课堂,
学生往往不顺着
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
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
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
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实是挑战
教师的理念与智慧。跟着
学生走,势必打乱
教师原有的
教学设计,冲击
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
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例中的老师面对
学生“异样的声音”,不急于表态,而是把球踢回去,是非曲直由
学生说。其实课题是否准确已不重要,重要的是
学生求证的过程。辩论中
学生的旁征博引,不正是我们理想的
教学状态吗?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以人为本,尊重
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生成”,让异样的声音,有机会站到“主席台”(有时空、有听众)上陈述,“异样的声音”将如珠玑落盘,悦耳动听。
三、偶发事件,采用“特写镜头”拍摄。
教例三:体育课上
学生正排着整齐的队伍,认真听老师讲解立定跳远的要领。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了一只绿色的小青蛙,在队伍中跳来跳去,顿时,操场上热闹起来,再也没有人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了。
看着这只“惹祸的青蛙”,
教者不打一处来气,本想把它扔得远远的,但转念一想,何不让这个立定跳远的“小能手”一起参与到课堂中来呢?于是
教者改变了原有的
教学计划,让
学生全部围到青蛙四周,仔细观察青蛙怎样立定跳远的。
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有的说“青蛙先是双腿弯曲,跳出去的时候后腿好象非常用力。”有的说“青蛙着地时,是前脚掌用力,身体全部展开。”有的说“青蛙跳远时两腿是分开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在了解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后,
教师又让
学生开始模仿青蛙的姿势、动作进行练习。有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小
教练”,
学生一个个跟着它模仿、练习、纠正、再练习,甭提有多高兴了。体育课顺利结束了,这只惹祸的小青蛙俨然成了赫赫的“大功臣”。
教例解读:在我们的课堂
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怎样处理呢?很多
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会设法排除外界干扰,压制
学生,使
教学回到原先设计的轨道上,这常常激起
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不偿失。有经验的
教师往往巧妙地把
学生引回课堂,完成
教学任务。像上例中的这位老师,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应变能力,把一只惹祸的青蛙变成重要的课堂生成资源加以利用的更在少数。该老师敏锐地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让
学生安心听讲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顺应
学生的好奇心,让
学生围着青蛙,观察、模仿,
学生呢,两眼就像摄象机一样,拍摄着青蛙跳动的“特写镜头”,议论着青蛙立定跳远的姿势、动作,在模仿练习中
学会了立定跳远。
上述三个
教例说明,课堂
教学确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
教学中,我们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
学生
学习的自主性;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缺乏目标,也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
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
教学安排上来。作为
教师则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科
学而艺术的融合“预设”和“生成”。唯其如此,
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有了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

[
返回上一页]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