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政治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台湾后现代后殖民文化研究格局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10 00:28:55   

        台湾地区的“后”研究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格局。从事后现代和后殖民的者主要有罗青、廖炳惠、蔡源煌、邱贵芬、廖朝阳、蔡铮云、张小虹、陈儒修、曾庆豹、邓元忠等,台湾的后现代诗人作家代表有夏雨等,剧场创作者有钟明德等,郑明利主编过一些后现代主义方面的书,孟樊写过台湾后现代诗方面著作。近年来,关注后问题并从事后研究的者多了起来,不限于人文科领域,在社会科领域和文化领域亦有新的拓展。其成果表征为翻译了不少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方面的文章,并出版了一些论著和文集,但直接就后现代后殖民主义问题撰写的专著却很少见到,大多是个别就西方后某个专家(如德里达等)或课题进行研究。发表“后论文相对比较集中的刊物,主要有台湾大外文系的《中外文》和《当代》等。本文主要打算通过对台湾地区的后主要人物思想的探讨,对其“后”地图和最近概貌有所了解,以展开进一步的思想对话。



一    台湾的后现代主义路标



       罗青的《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于1989年在台湾五四书店出第一版。这部翻译和介绍性著作,是中国者较早的术翻译和研究著作,能够使人对当代西方和中国大陆港台的后现代地图有一个基本了解,值得重点评说。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与艺术。

       罗青[1]的代表作《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共分为七部分。其中:“导言”,作为后现代主义研究纲要,分别简介欧美各国的后现代术现状和者思想,同时对台湾地区的后现代主义者和基本研究状况加以坐标式的定位,使人能够获得某种总体印象。“文篇”,主要翻译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折》中的一章,使人能大略看到哈桑的思想。“艺术篇”,则主要翻译介绍莫道夫《后现代主义绘画》的思想。“哲篇”,全书翻译了利奥塔德的重要著作《后现代状况》,可以说,正是利奥塔德这部重要的后现代著作的最早译介,使得罗青这部书具有了较厚重的术含量。其后,“本土篇”,对台湾地区的后现代状况以及艺术发展作了一些描述。“年表篇”,则对欧美的后现代阶段和台湾地区的后现代状况大事年表加以罗列,使人能清楚地在时间的推移中把握到西方后现代和大陆台湾后现代的发生发展和基本轨迹。最后,“附录篇”列出了两篇对罗青该书的书评。

       在导言中,罗青简要地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在欧美的基本发展态式,以及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者著述,然后概括地说明台湾地区的研究状况。就台湾引进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表而言,罗青认为,“台湾大约在1980年左右,开始引进‘后现代主义’式的说法。最显著的标竿是当年出版的《第三波》。……此后,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诗歌、建筑、绘画……等等讨论,亦相继出现,在1986年左右达到高峰。该年,美国方面研究后现代文化的重要者如詹明信及哈山,先后多次来台北访问讲。使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及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2]尽管美国的“后”理论家到台湾并引起后现代文化艺术的论争,但是在台湾地区是否进入后现代的问题上尚存在着颇为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有些则认为还停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这反映了台湾近几十年存在着农业、工业、后工业三者混杂的状况和处于走向后现代的过渡时期。在这种过渡时期中,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种对当代社会的阐释方法,对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型的社会转型进行描述,甚至以后现代主义观点回顾中国历史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现象做出新的解释。正是这种泛后现代思维方式,使得罗? 嗳衔泄糯丫泻笙执蛩亓恕!爸泄榉ㄔ谔铺谑保愠鱿至恕督医豸酥榇筇迫厥ソ绦颉氛庋淖髌贰U馐翘粕趁呕橙拾训笔惫绞詹氐耐豸酥榉ǎ燃右愿粗疲儆眉舻督夤钩筛霰鸬牡プ郑缓笾刈槌梢黄碌奈恼隆4哟顺鱿值幕准安噬子〖闫祝际抢谜庵指粗啤⒎至选⒅刈榈哪J嚼粗谱鞯摹C鞒鱿值某鞘性煸埃渤浞值睦昧舜艘患呛叛降哪D飧粗剖址ǎ讶瓤占浼岸瓤占渲械母髦肿恃兜ピ粗浦刈椋纬闪酥泄钤缙诘暮笙执浇ㄖ绺瘛!盵3]在这里,罗青大胆地将后现代的复制和拼贴手法,往前推到唐代或明代。但是问题在于,后现代不仅是一种复制重组的技术,而且是一种在后工业信息社会中出现的大规模的信息传递方式,一种整体性对传统思维方式的颠覆方式,简单地说中国唐代书法明代建筑已经“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后现代式”风格,恐怕会出现很多理论难点,而且这种过分地将西方他者理论本土化,也要冒一些时间空间上的巨大文化差异的风险。

       在本土篇中,罗青用了三讲的篇幅展开自己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其中第二讲《台湾地区后现代状况》,较全面地阐释了台湾后现代状况。后现代文化是后工业社会的反映,其知识发展的方式获得新的突破,社会的价值观及生活形态朝向多元主义迈进。在思想解构中,所有的观念意义与价值都从过去固定结构中解构出来而可以自由漂流重组。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从60年代开始,台湾在食衣住行、娱乐出版、生命遗传工程等方面都出现了后工业社会信息膨胀和标新立异的新症候。在音乐、绘画、文方面,一些艺术家也改变过去的艺术思维方式,有意识地采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作品中的后现代表现因素逐渐增多,风格各异。罗青在此比较清晰地列出了台湾后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轨迹,从中可以看到后现代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对传统模式的解构式重组和多元共生式创造。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