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全区医疗行业行风有了明显的改善,顺利通过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评议团的评议,达到“满意”等次。
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水平
2009年,我们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架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目标,着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
监督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由于机制日趋健全、队伍不断充实,各项疾病预防和传染病监测到位,全年无重大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流行。
1、公共卫生服务架构趋于完善。区、镇两级公共卫生服务架构不断完善,并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为加快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区卫生监督所编制由10人增加到11人,另有19名卫生监督员分散在各个镇医院;由此自上而下,全区公共卫生服务架构健全,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稳定,区、镇两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
2、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一是重点抓好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组织各医院开展霍乱、登革热、流感及流感样病例的监测,改进了传染病管理机制,提高了传染病管控水平;二是认真按照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范
计划免疫管理,使全区适龄儿童i类疫苗免费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三是艾滋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开展了艾滋病基线调查,加大了艾滋病防控宣传和干预力度,如推广使用安全套等,提高了艾滋病防控水平;四是加强了精神卫生工作,完善了精神病康复网络,平沙医院被市政府确定为“珠海市精神病康复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五是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今年8月下旬开始,我市香洲区出现登革热爆发流行。为了防止登革热疫情在我区发生和流行,中心着力开展监测工作,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监测和报告,制订每日必报制度,暴发率达到零的突破,疑似登革热病例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定期开展病媒生物(即伊蚊)密度(布雷图指数,bi)监测;8月28日,我区的bi为41.3,其中红旗镇藤山社区的bi高达74.0。经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翻盆倒罐清除积水工作,至9月7日,bi降至20.2,至9月14日全区绝大多数社区bi在10以下,以后维持在安全水平。
3、妇幼保健工作又上新台阶。按照《母婴保健法》和《珠海市妇女发展纲要》、《珠海市儿童发展纲要》,依托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的妇幼保健网络,积极开展各项优生、优育工作。一是组织各医院产、儿科负责人,对全市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参与市级评审,先后举办了8期基层妇幼保健专业人员培训;二是积极推动免费婚检实施,对患有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准婚青年进行合理治疗和婚育指导;三是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四是成立了区级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成立了评审专家组,制定了妇幼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邀请市妇幼专家对我区各医院产房进行规范化设计,有力地推动了我区的妇幼工作的深入开展。五是狠抓医院产科规范建设,进一步健全了覆盖全区的妇幼卫生信息报告体系。从加强妇女、儿童保健入手,认真落实珠海市妇女、儿童发展《两个纲要》中的妇幼卫生指标,扎实推进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妇幼卫生健康水平。
4、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卫生综合执法。我们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上,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开展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卫生综合执法。区卫生监督所和镇医院卫生监督小组,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全年共受理各类投诉14起;非法行医案15宗,共处置单位15户,其中责令整改4户,立案行政处罚3宗,
5、爱国卫生工作成绩喜人。目前,我区已创建国家级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镇3个,省卫生村8个。同时,配合全区卫生防疫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通过努力,我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65和100。
三、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随着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局发起的“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为主题”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入手,一方面打击非法行医,一方面抓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延伸。要求各个医疗单位积极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工作要求,结合单位实际问题,认真进行整改。以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为重点,整体推进医疗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1、严格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医疗质量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并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各个医疗单位都能够将医疗质量管理视为医院发展的根本,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医疗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认真落实到位。为强化“三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邀请市人民医院专家对全区医院医疗技术骨干进行三基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并且要求达到全区医护人员人人参与,人人考核,人人过关,普遍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基础技能和医疗服务水平。
2、加强对外医院合作,提升诊疗服务水平。不断强化区内三灶医院、平沙医院、红旗医院均与市人民医院的合作,加强了双向转诊制度、院际会诊制度、标本联检制度、特殊检查预约检查制度、特殊项目院际治疗制度以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88gwy10188及医院人员进修与市人民医院卫生下乡基地创建等合作项目;另外,市人民医院还定期派专家到我区三灶医院坐诊,使全区群众不出金湾就可就近享受到安全、高质、经济、方便的城市卫生服务。
3、打击非法行医,确保人民群众医疗安全。根据省市卫生部门关于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行动的要求,我们与工商、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联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在该专项行动中,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加强信息沟通,不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做好大案要案查处。至今,累计出动卫生监督员35人次,查处非法行医15宗,其中立案3宗,取缔黑诊所10户,非法医疗机构36间,罚款总额6800元,发出监督意见书72份,取缔无证行医10家,没收各类药械5箱,限期整改4家。计生执法人员9人次、综治队员34人次,出动车辆9台次。共监督检查医疗机构36户,警告10户,责令改正3户;非法牙科诊所9间,非法医疗诊所1间,收缴牙椅8台、压缩机6台、药械一批。
四、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我区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自2006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进展顺利。一是领导重视,积极协调,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有力的保障。自工程启动以来,市、区、镇政府领导均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包括市政府邓群芳副市长、区委书记陈杰同志、陈刚副区长、陈静副区长等市区领导都多次亲临建设现场,协调相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由于此项工程涉及部门多,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比较复杂,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早期建设工作进展缓慢。陈静副区长得知后,马上召集相关部门领导和负责人召开协调会,解决了工程中诸多问题。在此期间,区建设局、质控站、审图中心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均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加快工程进度加班加点,开辟绿色通道,三灶、平沙、红旗三个镇的领导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目前,全区拟在三个镇建设的30家(三灶草堂村暂不建)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其中新建22家,装修或改扩建8家。截止到11月27日,己有15家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动工(其中海澄村、平塘社区、沙脊村、广发村、广益村、大林社区6家已完成投入使用),其余的预计明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将极大改善我区农村医疗设施破旧落后的现状,为全区群众提供叫完善的日常保健及“小病免费”治疗工作;同时,为确保医疗诊疗水平,区卫生局还将定期从区内医院派出主治以上医师到各中心巡诊,从而有效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小病治疗免费”的目标,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扩大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
2009年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31660人,参保率达93.5%,其中低保102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逐年提高,2009年试行a、b档管理。筹资额由2005年的每人每年50元,提高至2006年的80元,2009年提高至120元/180元(b档)。个人出资不变,提高部分主要由各级财政补助。2009年a档筹资情况:市财政补助30元,区财政补助40元,镇财政补助25元,个人出资25元;b档:市、区财政补助同a档,镇财政补助80元,个人出资30元。
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补偿水平逐年提高,一是补偿比例不断提高。2009年镇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由原来的50%提高至60%,区内补偿比例为40%,区外比例为30%。二是补偿封顶线不断提高。2009年封顶线由原来的6000元,提高至13000元(a档)、15000元(b档)。三是受益率提高。以前只保住院,2009年开始增加了普通门诊补偿,b档参合人员可享受每人每年100元的门诊补偿,受到群众的好评,2008年起全区将实行门诊补偿,响应市委市政府“大病统筹救助,中病纳入保险,小病免费治疗”的卫生改革思路,门诊补偿限定在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服务中心,起到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的作用。四是受益面不断扩大。特殊病种和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泌尿系结石碎石、肿瘤门诊康复治疗等,凭证也可享受合作医疗报销。另外,参合人员还可每年享受一次免费体检,通过多渠道增加群众的受益。
截至2009年9月份,住院补偿752人次,补偿率为2.4%,补偿金额为110多万元,其中,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补偿占46.6%,县级医疗机构补偿占4.7%,乡(镇)级机构补偿占48.7%;门诊补偿254人次,补偿金额为6671元;正常分娩补偿4200元。
六、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一年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工作,在加强卫生行风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效。同时,兼顾各项卫生工作的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标任务。
1、进一步落实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解决我区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9月初以来,根据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卫生局的指导下,我局与各镇、各相关部门行动迅速,责任明确,围绕工作目标,在注重治标的同时,着力治本,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专项整治后,共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890份,停业整顿116家,取缔63家,查处案件20起,涉案货值8.8万元,罚款8000元。补发卫生许可证163份,目前,正常开业发放卫生许可证为100,健康证持证率100。无卫生许可证查处100,对已完成经常性量化分级管理评分的612间,其中学校食堂达到100,其他餐饮单位达94.5,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和台帐达98,食品市场、超市100建立了食品进货索证索票制度,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经过20多天的大力整治,目前,这些餐饮业经营单位已基本符合要求。
2、加快区内医院硬件设施建设。区内三家镇卫生院均为上世纪60年代左右建成的,目前均已比较破旧,另外,当时的设计标准已不符合现在区内高速发展的经济和人民的卫生需求,因此,今年三灶医院、红旗医院分别建设新的医院住院大楼,目前已经完成区级立项,筹集资金基本到位,
计划2008年建成使用。同时,我们还
计划以平沙医院为依托组建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将其打造成珠海市公立精神康复和传染病防治医院。目前市政府已批准立项,区政府也成立了临时筹建小组,进行前期筹建工作。
3、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高贫困人员、家庭医疗救助水平。医院承担着公共卫生职能,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遇到家庭贫困或三无病人,医院治疗后,病人往往无法支付医疗费用,而相关部门又不能给予足额的补贴,这部分医疗费用只能由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因此,极个别医院为了生存,为了效益,偶尔会发生拒绝接收家庭贫困无钱治疗的病人。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说既是我们医院的无奈,也为我们要加快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敲响了警钟。2009年10月18日,金湾区红十字会正式挂牌成立。在金湾区红十字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上,正式通过金湾区红十字会救助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对于家庭贫困或三无病人在医院的治疗费用,在财政预算资金补贴后尚不足的部分由金湾区红十字会统一解决。至此,困扰我区多年的贫困人员医疗救助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为下一步彻底解决困难群众看病贵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大力加强卫生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的文体活动,进一步推广卫生文化建设,丰富和活跃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举办了卫生系统乒乓球比赛、歌舞比赛、“5·12”国际护士节护士才艺展示会等活动,组织各单位参加市卫生系统文艺表演等活动。
5、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作。年初,我们与各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一年两次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并将“三防”(防火、防灾、防群体性事件)的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各单位都能按照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要求,认真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对水、电、锅炉、高压氧舱的安全运行均有制度保障。同时,抓好氧气、酒精、毒麻药品的管理。全年,区卫生系统各单位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6、完成全区各类大型活动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卫生系统全力配合,为各类大型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医疗卫生保障,先后派出医务人员40多人参与各类活动的医疗保健工作,卫生保障监餐120餐次,包括区委、区政府的重要接待,各类大型会议等活动,圆满地完成医疗卫生保健任务。
7、努力做好干部医疗保健工作。我局认真负责做好对全区各级干部医疗保健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协助全区处级以下干部做好健康体检工作,并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受到保健干部的好评。
以上是我一年来工作的基本情况,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医疗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等问题。这次述职评议无论是对我本人还是对全区卫生事业发展,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将以此为契机,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开拓创新,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全力推进“卫生强镇”建设,为保障我区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上一页 [1] [2]

[
返回上一页]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