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可见,培养创新意识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提高创新素质的前提和条件。
  一个人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就很难取得创新成果。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受到创新教育。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良好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1、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对老师有感情,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如“试试看,你准能行!”“你积极举手,真勇敢!”“××同学,你来做给同学们看看好吗?”“你别急,好好想想,我相信你会想出来的!”学生在这样的氛中,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气氛和谐,情在学中,学在情中,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2、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小学生好趣、好奇、好异,他们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样的好奇心必须加以保护和鼓励,它蕴藏着极强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教师提问:“课文最后,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往旁边一闪,狼扑了个空,来不及收脚,掉进小溪里淹死了。”还有的说:“狼往小羊身上扑去,这时候,猎人枪响了,狼被打死了。”众说纷纭,尽管有的说法很牵强,但是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答案。只有容忍学生出错,才能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鼓励质疑求异,迸发创新火花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质疑上。有“疑”才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
  教师对待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教师要十分珍惜,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看问题,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
  例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一位学生对“父亲”说得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不同意文中‘父亲’的观点,我认为桃子、石榴、苹果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这一飞来“横祸”,教师并没有因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恼羞成怒,而是立即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到底是“父亲”的观点对,还是这位同学的观点对。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同意这位同学观点的明显占了上风。有的说:“花生可以结出果实,供人享用,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也可以给人享用,而且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还使人赏心悦目,不是更好吗?我愿意学桃子、石榴、苹果。”有的说:“以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现在讲究‘酒好还要勤吆喝’。花生虽好,但默默无闻,桃子、石榴、苹果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是展现自己的风采,像做广告一样推销自己,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规则。我愿学桃子、石榴、苹果。”不一而足,教师虽然没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所以教学中,对于那些有创新的、开拓性的问题,一定要及时鼓励、肯定,进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解疑答难,获得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发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就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过程而言,要想培养其创新精神,应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入手。学生一旦对所发现的问题倾注了兴趣,就会产生精神动力,进而激励他们有所创新。当一个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问题意识,便会通过自己的双眼去发现,运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去创造,其创造精神也就随之萌芽、滋长。
  1、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发现”意识。
  我们在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在开凿八达岭隧道的时候,教师详细讲解了“两端同时向中部凿进的方法”,并画出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教师讲解的方法,自学“中部凿开法”,让学生自己按课文的内容画图。有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做铺垫,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
  像这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有助于学生利用旧知识,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2、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借助直观教具进行教学,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效果等)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海底实况录像,向学生展现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使原本深邃莫测、遥不可及的海底变得可知可感,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展示自我的空间,使他们从小就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创新人格。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