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学生主体”观的对话
桂维诚(浙江万里国际学校中学)
吴礼明(安徽铜陵三中)
实在惭愧得很,我认识桂师还是在语文网“新生代”讨论帖子里,不过当时的印象还是不深。桂师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的是他一次次地屈尊与我这个无名小辈真诚地交谈。我后来才真正地醒悟了,我们的教学不也这样?一位好老师他不一定要侃侃而谈,他在启发,在静静地期待,他要你去思索,去亲历,去探索。我有好长的时间都有一股冲动,想把与桂师的对话整理出来!但我又担心整理不好,所以总是徘徊犹豫,这种心理的压力很大。但我究竟还是要整理出来的。姜广平先生为桂师独有的文风而激动,那他是太深得文心了;况且,像我这样浅薄的人,那一天,在“教育在线•新教育实验”《火花闪现——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教师随笔专栏》上读到桂师的《浅谈个性化教育》,竟有说不出的激动!我现在翻看那时的心得,还在呢。“第二页上桂师的大文《浅谈个性化教育》深雄奔放,而又波澜起伏,读罢真快意也!”当时就有拜师的念头。看了姜先生的介绍,我还得知桂师与家父同庚,又陡然增添了无限的敬意!
——吴礼明:写在《语文网人物速写•桂维诚》后
桂维诚:关于设“彀”的问题很有意思,似乎姜总(姜广平先生)还兴犹未尽。我认为,孔子确实不是完全放开让学生自由讨论的,他是确定了中心话题的,并也不回避自己的观点。但他不是设“彀”,因为他在《侍坐》篇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给学生。《侍坐》篇里他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表达观点,而是在学生要求他作点评时才说的,而且比较含蓄。而我对他在《季氏》里的咄咄逼人也并不太欣赏。
不过也难怪,因为季路冉有已将他们的观点付诸行动,可能会带来恶果,做老师的认为学生错了的行动而严加指责,本来也无可厚非,因为此时已不是在清谈了。我同意姜总这个观点:“孔子对他的学生在政治上要有大作为是期待以久的。”“孔子这人是(是否改为‘想’?)在他的学生身上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我想,今天的教师是否或多或少也有这种情结呢?这也无可厚非。
现在过分强调学生主体,那么教师是蜡烛是附庸吗?我认为教师也是主体,也应该有其自身的价值,也应该有他个性和理想张扬的空间。课堂既是学生出错的地方,也是教师弘扬真理,彰显人格力量的地方——韩愈的概括的“为师”功能并没有过时。现在的教学改革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应该是以淡化或否认教师的功能来实现的。这关系到更深层面的哲学思考,恕不展开。恳切盼望听到姜总这样的智者争鸣的声音,因为真理的火花会在碰撞中闪现。
吴礼明:桂先生的“教师主体与学生的主体”观,我私下以为这两个“主体”不能一起并列,因为不合矛盾主次的道理。我粗浅地想了一想,觉得这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让渡的关系,即教师主体向着学生主体让渡,而以学生主体为主。
我总觉得我们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当着是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可能更好些。不知对不?请批评。
桂维诚 : (以下引用吴礼明《对话情境教学的态度与方法之管见》)
……新课程无疑给了教师很大的空间,也给了教材一个很大的空间(所谓国本、地本与校本),但空间最大的还是学生。他们将逐渐地从教师的“主导”下解放出来,自主地生成于对学习的需求与期待。那么,势必会形成真正一个学习型的校园,一个学习型的社区,进而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我们有理由联系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关于“自由人联合体”这一思想的精辟论述展开我们关于学生学习自治的蓝图与设想。
我现在正思考着(也在尝试一些)课堂阅读的两个办法(问题),还请各位多多帮助!----
自组式学习与自问式激发——自组织阶段
课堂激烈的辩论与交锋——自教育阶段
拜读了吴先生的5点构想,颇见理论功力,深受启发。但现在语文教学在许多学校遭遇到一种尴尬,最近一期《语文学习》对于漪老师的访谈就说到这个问题。不知吴先生所在学校如何,您在尝试的两个办法,进展如何?很想听听具体的做法。
吴礼明:只是“自组式学习”有一点头绪,其余操作起来还有很多的困难。目前我在搞“播种一颗文学的种子”的提高文学兴趣的活动。高一初始即向学生推介大量的文学作品以供阅读。老师并亲自剖析讲解,在写作、人生、情感、哲理等等方面让这些孩子逐渐地感受到语文的文学之美。而文学的教育,要按照一种文学的方式来上课,要依照文学的具体的要求,而不是那种仍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知识灌输的方式的零星变通。我还有组织地办好“杂志”《十一月》。而我还没有想到这么快的是,我的学生撇开了我,已经在悄悄地办刊呢。我的一个义举而大胆的学生,模拟网络的样式,实行跟帖式交流和写作于一体的创作方式,在“帖”一本《杂杂集》。这里有很多的诗歌、散文、小说,都不是刻意写出的,他们已经尝到“以我手写我口”的滋味,一切谈起来都是亲切可观的。这里的诗,或冰心式的一点人生的感悟,或对生活的某种激情的倾泻。他们对人生见地有了看法,有了思考,有了心灵的放飞与希望了,这些都源于有感而发。他们已找到了表达他们自己的方式,对我而言,又如何不欣喜呢?现在,又有一个大胆的学生,在老师之外,“另立中央”,拉了一批人,串通了几个班级,在搞一个叫“青山文学社”的活动。不仅事先没有打招呼地给了我一个“顾问”头衔,还打通了学校的最高层,是在最高找我说话时,我才知道我的那些学生他们在干了些什么了!
桂维诚 : 好!忽然想到——兼与吴礼明先生商榷。刚刚我又拜读了吴先生的教学手记《那一缕阳光下的一丝柔情》,面对一群很现实很物质的孩子,您循循善诱地让他们懂得许多他们原来并不懂的东西,您的主导作用是显然的并是成功的。这与您的理论似乎并不相符,是不为也还是不能也?我想大概是不能也,面对现实,是让孩子们在迷途上摸索呢,还是以吴先生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去感召他们呢?我以为您是选择了后者,因为“那一缕阳光”正是来自您的思想,您的学生是有幸的,能从您的解惑中感受到“一丝柔情”。
在您慷慨陈词的时候,您就是主体,主客体是相对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当学生接受您的观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时,他们就是主体,您的影响只是施加的外因。何为教学?它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现在过于强调学生是唯一的主体,那么让他们自己在游泳中去学会游泳吧,要学校何用,要教师何用?仿佛我们在文革时就见过那种教授与工农兵学员的定位——不过现在穿上一件时髦的外衣而已。
我以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错。如果连导也不要导,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有的说是伙伴,也就成了陪太子读书的伴读了,这就体现平等了吗?您曾比喻师生如教练员和运动员,我认为这比较恰当。有谁否定过教练员的指导作用呢?我们教育界大可不必自己给自己头上着粪,否定教师的功用,似乎教师退到一个“服务员”的地位就是新理念了吗?君不见自称“公仆”的衮衮诸公,比“主人”可牛多了!我们教师为何偏要自作多情,自我淡化呢?三尺讲台本是传承文明的神圣领地,教师怎能放弃自己的天职?中国教师的地位刚刚有些提高,我们干嘛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呢?现在许多时髦的理论搞得我们都不会上课了,课堂上好像不讨论就不行了,老师多讲些也不行了,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浮躁和形式主义。当然,我认为在方法上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完全有必要的,但从哲学上颠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大可不必!
吴礼明:诚心拜读桂先生的宏论,受益匪浅!诚恳地说,我是受了李镇西老师的鼓惑!他认为即便启发式教学也还残留着“教师中心主义”的痕迹,所以他倡导对话式教学,倡导“共享式”教学,已无所谓以谁为中心不中心的。而我似乎激进了一些,由此再进一步,以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地位必然会下降的。昨天我看到姜广平老师的宏文《新世纪语文教学视角前瞻》( 88yuwennet88/bbs/dispbbs.asp?boardID=1&ID=6840),深为叹服,甚至有“毁弃旧作”之念呢!他那里也谈到教师地位下降的问题。
您所引用的我的小文,那是在“教育在线”的时候,有幸为李老师组的一个沙龙稿子时,为使这个稿子像个样子,预先颇为动了一点思索而写成的,就像吃酒席前先在家里吃点饭垫垫肚子,再去喝酒一样。
好像有位windy 先生,他在《请教吴礼明老师》(请见 88yuwennet88/bbs/dispbbs.asp?boardID=59&ID=6498)那个帖子里,问了我这样的话,兹引录如下----
您在论坛上发布的《对话情境教学的态度与方法之管见》一帖,窃以为,在方法论上语焉不详,在态度上倒是谈了不少,可否将这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透露一二?同时,我也感觉本文是不是写作的时间久远了一点,好象与时代……纯属个人浅见,如有冒犯,请勿见怪:)
我是这样回答这位先生的----
您的意思是,跟不上时代了。呵呵~~,其实这篇文字才是不久前,在“教育在线”为李老师组一个稿子时附带写成的。也许是旧了点儿,但细想一下,又觉着李老师所说“真正的对话教学还没有开始呢”,很有道理。“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又非常困难。我想即使做一个省课题要解决它也非易事。“营建层递性对话系统”,使具有可操作性,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无错原则和自主地建构预备阶段”,着眼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焦虑。“建立一种‘自治’型的共同学习机制”,恐怕就不是现在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下面回答您的第二个问题。感谢您耐心地读了小文《那一缕阳光下的一丝柔情》,您想说的是不是我的这篇小文(上课)仍然还是“教师主导型”而非“学生主体型”?确实是这样的。现在是这样的。因为在“教师主导型”的环境下,直接进到“学生主体型”,我以为还不太现实,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马克思说无产阶级的从自在到自为不能在其内部自发地产生,必须经由外部的输入。我们现在就是在逐渐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想,小论也与您刚刚进行的“教师/学生主体”的精彩剖析不悖的。不知这样的回答行不行?
桂维诚:吴先生客气了。您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学者型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走自己的路。教学也应该百花齐放,为什么要一个“主义”打天下呢?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应该因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制宜,吴先生的教学手记《那一缕阳光下的一丝柔情》所展示的教学艺术,是令人折服的。我想如果采用学生讨论式,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对那位官宦子弟的错误认识,您通过巧加点拨,收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理念也不能说不新。
关于是“ 教师中心”还是“儿童中心”,完全没有必要去辩个孰是孰非,所谓“中心”也不是绝对的,无不因地因时在变化着,要不承认也难。只要不加上“主义”的吓人帽子,大概不会有反对新理念之嫌。我们要防止“全盘西化”,跟在人家后面学,既学不像,又赶不上,这里还有国情、民情乃至民族心理的差异。西方教育搞了近百年的“儿童中心”,感到质量下降,还想学学东方呢。因为“距离产生美”,掩饰了许多瑕疵。正像他们看不到我们真正的弊端一样,我们对他们的东西是否溢美多于冷静的分析?我想将来的地球村一定会形成东西方交融汇通的教育态势。所以我们中国的教育完全应该走自己的路。看看我们的教育,还有多少地方的学校是由“张美丽”们支撑着,还有中国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望,对分数名次的崇拜,学生的不堪重负等等现实的问题,正在困扰着我们。中国的高考、中考不下大力气改革,一切都是空话!“减负”了吗?“素质”了吗?美丽的口号掩盖不了残酷的现实。
我们语文教师大多是理想主义者,苦苦在探索着前卫的理论;然而语文的地位却在一天天下降。学校不愿意在语文上过多投入,学生也不愿意在语文上过多投入,就有学生拿着北大状元的体会文章,做他们不学语文的论据。所以,一个具体的行动要胜过一打纲领。“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陈钟梁先生主张“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呼唤语文研究少些“性泛滥”,是很有见地的。
扯远了,就此打住。顺祝吴先生教艺长青!
吴礼明:桂先生一番高论又让我倾心折服啊!您的“我们要防止‘全盘西化’,跟在人家后面学,既学不像,又赶不上,这里还有国情、民情乃至民族心理的差异”,正说到我的心坎上了。我在骨子里是中国的本位主义,我不希望我们这个华夏民族最宝贵的东西在不断地流逝,我不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成为崇洋的前沿阵地。我正在努力地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思想不断地走向现代化。我觉得我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但我却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虽然我的这些做法和想法,在大方之家看来还幼稚得可以。这里又谈“主义”了,呵呵,请先生多谅!
桂维诚:我们还是回到《对话情境教学的态度与方法之管见》一文中。对,李总(李镇西先生)是主张“平等中的引导”的。我认为他指出的那种倾向很有代表性。
干君(干国祥先生)的“引导”之功着实厉害——充满雄辩的智慧!如果简单地得出“愚公之愚,愚不可化”的结论,甚至当作是创新,那是误导。我们的新生代教师都身怀绝技,而弃“引导”之功不用,岂不可惜! 对“学生主体”的认识应该是尊重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学生观,而不要形而上学地把它绝对化。教师也应该在履行职业责任的同时,求得自身的主动发展——他们也是大写之“人”或曰“主体”,“蜡烛论”可以休矣。教师居高临下地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施教客体显然是错误的,但师生是平等的,例如:当学生主动地从教师身上汲取学养和人格的营养时,教师可以看作是学生审美移情的客体;反之,教师从孩子们身上受到启迪和激励时,教师何尝不是主体呢?
吴礼明: 桂师大论,真是精彩!但我想有几句话要说,不知对不对。在师生这个关系体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否还是主体?当然,有人说,学生是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的主体。但教学之中,是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我想,这样一想,问题应该比较清晰了。过去,钱梦龙师说,“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今天则只能说“以学生为主体”,为什么?因为依照矛盾分析法,一个矛盾实体内不能有两“主”,而只能一“主”一“次”,要么教师为主,要么学生为主。但是这也会招来批评,会被扣上“一元论”的帽子:现在是一个提倡多元的时代了,“一元论”的思想应当休矣!然而这种看法却是与“多元”没有关系。在哲学中,所谓的“元”,是指不依赖其它而独立存在的。如果硬要讲,那么师生,可以作为二元存在,但钱师的这种“二元”思想在现实着很难操作,因为师生毕竟要发生关系,不能并存于教育的“目的”之中。事实上,学校和教师的“服务意识”,就鲜明地体现在对“学生主体”的积极作用上;具体在教师身上,那就是“引导”,而不再是“主导”或“主宰”了。如果一定要讲教师“主体”的话,那他的主体不是在与学生这组关系之中、而是在与其他的教育关系,比如,教学一线与后勤的关系之中显示出来的。以上就是在下的“两个主体让渡”说。当然,浅陋了,还请桂师批评。
桂维诚:吴先生对哲学也颇有研究,读了深受启发。现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念上是一大进步。但教学是双边活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次方是在变化的。您的“两个主体让渡”说倒是很有意思。现在有些观点以为一提“学生主体”,以为只有把教师定位在从属的地位才对,这是机械地看问题,容易滑入否定教师功能的歧路。随便说说,欢迎批评交流。
吴礼明: 桂师所言甚是。其实在实际的情形之中,教学交织,有时实在很难对师生两者作出区分。大概对好的学生,教师的作用可能要小一些;对于差困生,教师可能就要多费心了。另外,从小学到中学,教师的作用是否存在着一个递减的趋势?
其实,说这些的时候,我的思维里总感到很别扭!因为这些观念的输入总是外来的,西方的。我们东方不强调“分”,不一定要搞一个谁主谁次,而是注重于“合”,讲究协调,注意和合,所谓“和实生物”:一种“相生”(自然是在避免“相克”)的关系。 请桂师批评。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