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NSE教材备课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NSE教材中各步学习活动的设计可操作性强、效果实惠,有时甚至可直接被用作教案。所以针对哪些内容设计哪些活动已不再是我们备课的重、难点。笔者认为,要用好新教材,备课时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地把教材内容分配到课时
由于NSE不像SEFC那样分课时设计教材内容,我们在确定课时任务时难免要对教材内容的顺序作一点调整。这时既不要把教材中的整体性教学过程分拆得支离破碎,又要注意把相关内容连接在一起以使其相得益彰。“吃透”各步活动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是科学划分课时内容的前提。
各步活动内容之间主要可有两种联系:①同属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如阅读、语法、听力等项中的各步活动。②在语言知识或(和)话题信息方面具有铺垫、巩固、辅佐等关系,即所谓相得益彰。譬如:接触新内容前的复习热身属“铺垫”,借助于前面的语言材料进行新内容的学习属“巩固”,利用“Cultural corner”、“Learning to learn”等为其它活动提供素材信息或策略指导属“辅佐”,等等。
选用课本“练习册”和“附录”以及其它教辅材料时,也要考虑它们在内容上与课文的内在联系。
这里提倡把内容相关的活动顺接在一起,不赞成把形式相同的活动抽调到一块,如不宜把全单元(Module)各步活动中的“听”抽出来集中在一堂课上处理。
(2)合理地顺应教材编写者的思路
NSE教材编写的一条重要思路是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地分析现象、发现规律——即倡导归纳法(inductive approach),控制使用演绎法(deductive approach)。如让学生通过观察例句来发现某一语法项目或词汇的结构特点和意义特点(例见各“Module”中的“Grammar”、“Pronunciation”及读前活动的“Vocabulary”)。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如果我们为了“节省”时力而略去引导发现的过程,直接把结论推给学生,就犯了越俎代疱、以教代学的大忌。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教得再多,效率也不会高。只有按“展示引导——启发发现——点拨深化——强化巩固”的程式进行语言知识教学,才不会辜负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
NSE教材编写的另一重要思路是引而不发,为教师扩展知识和学生深化活动提供一个引契并留下发挥余地。从方框中列出的无注释词汇,到发现活动后的简洁结论,再到问题或任务的设置,无一不便于教师或学生借题发挥——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适时地扩展知识;学生则可因疑生趣、展开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或是被自然地引发更深层的联想。这其中也体现了对学习个体间差异的关照——好学生可借题发挥得多一些。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抓住契机,适度发挥。寸步不离教材、严格照本宣科,不是教材编写者的初衷。
有控制地导练也是NSE教材编写的重要思路之一。教材中的许多练习都是引导学生运用新学词汇的。词汇框下面的练习是如此,很多问题或任务的设置也是如此。这种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知识与语言功能训练的结合。作为教研员,笔者曾听过许多“优质”课,其中很多课为了好看,师生的听说交际都避开了生词而只用那些易于上口的初级词汇。这样看是好看了,可学生没有掌握新东西。本人评课的一条重要指标,就是看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有多少东西由生变熟。NSE教材的编写者在设计练习时通过巧妙的引导,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范围作了不显出、不露水的控制,有效地遏制了师生避生就熟的倾向。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为了追求“流畅”而自作聪明地对操练要求进行“简化”改造,那样教材的精华就会被阉割。
(3)有效地组织操练和反馈评价
NSE教材更接近实实在在的教案,却毕竟不是教案。各步活动如何导入、如何推进、操练过程如何组织(个体?群体?教师?学生?)、何时评价、如何评价,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进行周密的设计。“先进的经验+NSE教参方案+教师的创新”,是设计好教案中这方面内容的“通项公式”。对此,笔者没有能力作更为详尽的论述,这里只能点个题目。
NSE教材备课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可能还有很多,以上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
(六)宏观教学进度要按统一要求进行
我个人认为,在不具备充分实践运用条件的情况下,记忆外语知识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一定量的被重点强化过的实例性语言材料。譬如说忘了一个词的意思或词类,但只要回想起课文中包含这个词的例句,记忆也就被唤醒或确认了。通过这个载体,学习者可以更便捷地建立起联想知识的索引机制。从这个角度上讲,熟记乃至背诵课文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课本教学不能“撸”,那种匆忙赶课、挤出大量时间复习做题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不给学生提供记忆的载体。正餐不好好吃,专靠零食补充营养,是不利于生长发育的。新课标下教学内容多了,记忆的载体就愈发显得重要。各教研组要按照统一的进度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平日教学。对此,我也将通过改革统考命题加以调控。
(七)把握好知识强化与技能训练的配比
听说训练是提高熟练程度、形成综合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不容忽视。每个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时间不能少于课堂的四分之一。
(八)重视“课外”阅读
按《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除教材外,初中应达到15万词的课外阅读量,高中6、7级(前5册)学习期间应完成15万词的课外阅读量,8级(6~8册)学习期间应完成6万词的课外阅读量。与教材配套的有《新标准英语阅读》(与评价手册合订),其中有许多练习。课外阅读量必须保证。可自选泛读教材?
(九)关于教材中28%的超标词汇
平日教学不剔除超课标词汇,除少量生僻的超标词外,余者一律要求按“三会”的要求掌握(统考时视为熟词)。原因(1)有利于本课的技能操练;(2)有利于课外阅读训练;(3)可能有利于高考。超标词可在高考复习时再淡化处理。
(十)统考命题适当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理念
初步设想是:
(1)适度紧扣教材(以课本上的材料为载体命题)
(2)适度体现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看知识教学和方法引导是否有误)
(3)适度考查自主学习能力(判定“语法类”、“翻译类”与“词汇类”要点?)
(4)增加对“双基”单项的考查(如单词拼写?)
附:新教材统考题型设想(150分)
一.听力(30分)
二.课文理解与学习能力(5题,5分)
如:(不排除借助于汉语进行考查)
选择句子或句中词语的正确译文
选择语义与原句一致(或不一致)的说法(paraphrase)
If we hear someone say “I …”, we know that s/he _____.
Which underlined part in the following shows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sentence “…”?
选择正确的语义关系分析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a correct way to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
In the sentence “…”, the word(s) “…” represents or modifies _____.
Which two parts of the sentence are closely connected in meaning?
选择句中词汇的本义?
选择正确的模仿运用范例
After learning the sentence “…(汉语译注)”, we know it’s correct to say _____.
判定词类
……
三.语言知识运用
1.单项填空(10题,10分)
2.完型填空(20题,20分?)
四.阅读理解(20题,40分)
五.写
1.无选项完型填空(语法功能词)(5题,5分)
2.单词拼写(5题,5分)
3.短文改错(10题,10分)
4.书面表达(25分)(用所给的词汇书写课文概要)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