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改革日益深化,但教育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并未因改革的推进而减少,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总是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对教育理论研究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研究者面前:中国教育理论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到底是什么?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在长春召开了第九届年会,会议围绕“教育理论的新视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教育学研究的本质主义批判 有学者陈述了本质主义对中国教育学研究的消极影响。 本质主义相信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个深藏着的惟一本质,相信本质和现象的区分提供了人类观察万事万物的基本概念图式;把人类认识,特别是现代以来所谓科学认识的任务规定为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惟一本质;把揭示事物的惟一本质作为一切知识分子职业身份的内在规定和学术使命;把反映事物本质的知识称为真知识,其他都为伪知识、意见甚至是谬误;认为事物的惟一本质不能通过直观或自然观察来把握,只能通过概念的思辨或经验的证实才能把握。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学者普遍相信教育本质的存在: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本质问题,在研究论文、专著、教材以及学术演讲中频繁表达对本质的观点;本质论争成为教育学术争鸣的主要形式;基于本质主义之上的教育学术信念、认识与行为习惯已经成为或内化为教育学界的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本质主义给中国教育学研究带来表面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历史性后果。诱导教育学者把教育研究置于一个虚幻的根基之上,为教育学者提供了错误的知识信念和方法论基础。 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万事万物到底有没有本质?即便有本质,我们的语言能否表达?集中于本质主义的目的假设导致知识领域自大狂、学术霸权及蒙昧主义的产生。反本质主义认为,我们言说的世界是属人的世界,是关系的交织,通过符号表达出来的知识只不过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关系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是相对的、猜测的和向理性批判开放的。我们要将本质、真理此类问题判断为假问题而放弃,将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理念与制度引入学术生活,解构知识霸权。所以,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必须深刻地批判本质主义,走上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之路。 教育理论的失语与性 有学者提出了教育理论的失语问题。教育理论的失语表现为教育理论的学科失语和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学失语。教育理论的学科失语在教育研究中的表现是:教育研究使用的多是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话。教育学包括理论教育学和实践教育学,应该研究它们的生长点在何处。正如医学的生长靠的是化学和生物学,理论教育学的生长靠的是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由于理论教育学是演绎生成的,因此研究理论教育学必须多读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才行。正如医学的生长点不在病床上,理论教育学的生长点也不在教室里,而是在基础学科。理论教育学本身就是脱离实践的,而实践教育学的生长点才在于实践。所以,对理论教育学脱离实践的批判是没有道理的。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放弃实践而去研究什么高深的理论。中小学教师的优势就在于实践,他们写的东西应该具有性。 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学失语表现为中国教育理论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声音。中国教育学从抄袭日本到模仿美国,再到翻译凯洛夫,都是从外面翻译过来的,而没有自己性的东西。我们知道外面的理论,然而却不晓得外面知不知道我们的教育学。教育研究者必须要追问自己如下三个问题:你研究的是中国问题吗?你研究的是教育问题吗?你研究的是问题吗?只有个人和社会都需要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我们应该谈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问题,只有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才能体现性。 教育学可信、可爱、可用吗 有学者指出,教育学的有些知识是不可用的。教育学的学科范式应该从科学规定的立场走出来,进入生活的场景,以具体的教育实践为基础,建立比较合理的、理性的、可爱的教育学。现在的教育学是公共性的,讲普遍真理,但是教育学的具体实践又有很大的差异性,高度概括的语言使教育学没有了生命,成为一种标准化的知识。我们应该建构生活的教育学、艺术的教育学、丰富多彩的教育学。 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对教育学研究中脱离实际的学风和文风进行了批判:教育学研究者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正在与教育实践工作考分化为两个差异日益明显的阵营。教育理论不为实践服务,或不能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就值得怀疑。要回答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必须要强化调查意识,走出书斋,关注实践。有些研究者在话语表达上,喜欢使用当代西方哲学和一些后现代著作中的话语体系,喜欢用一些生僻的词汇和语言,使人搞不懂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教育理论研究者应使用最朴素的语言来阐述深刻的新认识和新见解。 教育学研究的怪圈 有学者指出,从近十年教育学研究的成果来看,可以说教育学研究进入了建国以来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但稍加透视就可以发现,众多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教育学研究群体自身正逐渐步入一个自我欣赏、自我师承循环的怪圈之中。不少教育学研究者热衷于用外来的理论来诠释中国实践,借西方之镜来观察中国的教育现象与问题。其实,主如其他领域一样,西方的理论在中国.会出现“水土不服”,教育领域因其文化传统和强烈的地域差异更会在新鲜一段时间以后产生“反胃”现象。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良倾向,即研究者有了联系实践的意识,也试图使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但他们是用自己在书斋中构建起来的理论去“框定”实践中形形色色的行为,让实践的多样性“就范”于抽象的理论。这种做法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理论不仅不能生动地指导实践,而且会导致实践中一系列偏差的行为,并使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形成对立。因此,以研究教育问题尤其是重大教育现实问题为己任,才是教育学研究的惟一出路。 教育理论创新面临的挑战 有学者就教育理论创新面临的挑战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挑战之一:现代人对教育改革的不满足和对教育理论导向的呼唤。世界各国都在忙忙碌碌地搞教育改革,躁动的教育改革变化多端,人们对于高素质教育的企盼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理论创新的现状有很多泡沫现象,创新的东西确实很多,但独立的、性的东西很少,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相当严重。挑战之二: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冲击和新的教育消亡论的萌动,挑战教育理论的生存权。挑战之三:人力资本化与人化、工具倾向与人本关怀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两个重要价值取向。挑战之四:教育理论创新在方法论上面临着选择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挑战之五: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和分支学科群的出现,是否表明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原理已经成为其他学科的领地,是否意味者教育学原理的终结。挑战之六:衡量教育理论创新标准的多元化和最大公认性的问题。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