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在国际国内对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学习策略,研究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策略的现状及优秀生和学困生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定性分析法对高中英语优秀生和学困生进行了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通过讨论分析,证明了预期的结论:高中英语优秀生和学困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且这些差异导致了学习效果的差异;弄清了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相关性程度及其原因,提出了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建议。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研究领域里,研究者们一直重视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教学流派也层出不穷,但教学效果仍然不佳。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上缺乏对学生学习策略的了解,一味研究自己怎样做,岂不是闭门造车,无的放矢吗?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就把学习策略纳入了英语教学总体目标之中,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基础阶段的英语课教学已经开始重视学习策略在中学生英语学习乃至整体能力培养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因此,要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我们不仅要研究怎样教,更应该研究学生怎样学;我们不仅要做外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做学习策略的培训者。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高中英语优秀生和学困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对比研究,对二者学习策略的使用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优势与劣势及诸多影响他们英语学习效果的因素,从而能更好地、更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能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Rubin,加拿大的Naiman,Frohlich和Todesco等人率先进行了学习策略的研究。Rubin(1975)的重点在于观察和描述学习成功者使用的策略。她的假定是学习成功者具备不成功者缺乏的学习策略。她总结出7条学习成功者使用的策略,即:主动、精确的猜测者(guesser);具有强烈的交际欲望(active communicator);不受拘束(uninhibited);除注重交际外,也注重语言形式(attending to form);操练、寻求交谈机会(practising-seeking out conversations);监控自身及他人的言语(monitoring);注重意义(attentive to meaning)。Stern (1987) 则总结了10条学习成功者使用的学习策略,即:计划、主动、强调、形式、实验、注意、操练、交际、监控和内化。 到了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质疑对善学语言者的研究,即单纯研究善学者使用的策略,不足以证明这些策略一定为善学者所用,很可能不善学者也使用这些策略。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些研究者相继从比较的角度,考察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使用策略上的差异。例如,Huang 和 Van Naersson (1985) 比较了 20 个高分者与 20 个低分者使用的策略;Abraham 和 Vann (1987) 比较了一个成功的与一个不成功的二语学习者在策略使用上的差异。Ellis (1994) 指出,虽然对比的结果不完全一致,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同意,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策略使用上存在着五大差异:善学者(1)关注语言的形式;(2)也关注语言的意义;(3)善于利用和创造学习机会;(4)通常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具有较高的意识程度,并能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很好地进行调控;(5)能灵活、恰当地使用策略。 (二)我国对外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各自学习策略的研究及成果 文秋芳(1995)、马广惠(1997)、吴丽林(2001)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结果都证明二者在策略的使用上有很大差异。 迄今为止,我国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还不多。近几年有些大学学者对中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胡春洞,1995;章兼中、俞红珍,1997)。张士鹏(1998)、郭平建和郑建凤(2002)对我国中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但对中学生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参加该项研究的学生为本校高二的一个理科实验班和两个普通文科班共162名学生,其中理科实验班学生 54名,文科班学生 108 名;男生共 54 名,女生共 108 名。该项研究侧重对通常考试得分在 120 分以上的男生(11 人)及女生(13 人)和通常考试得分在90分以下的男生(7 人)及女生(17 人)进行对比研究。 (二)研究工具 该项研究所涉及的工具是“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调查表”(见附录)。该问卷根据教育部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指标中学习策略的八级量表及实施建议中的评价案例1:“7—9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评价表”综合制成。 问卷由5部分组成:(1)认知策略(1-14 小题);(2)调控策略(15-23 小题);(3)情感策略(24-26 小题);(4)交际策略(27-31 小题);(5)资源策略(32-35 小题)。本问卷共有 35 个项目,每个项目之后有 A-E 5 个代码,分别表示:“A = 从来不使用”、“B = 基本不使用”、“C = 有时使用”、“D = 常使用”、“E = 总是使用”等五种情况。问卷采用5分等级制记分,即:将代号 A-E 分别赋以分值 1-5 分。 三、结果与分析 从表一可看出高中生整体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情况一般,其中情感策略使用情况最好,与郭平建和郑建凤(2002)的统计吻合,其次是资源策略(郭平建和郑建凤(2002)将此项归为认知策略);交际策略使用情况最差,也与郭平 建和郑建凤(2002)的统计吻合,其次是调控策略,而郭平建和郑建凤(2002)的统计则仅次于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处于中位,与郭平建和郑建凤(2002)的统计也基本吻合。男优生在各项策略的使用上均高于女优生,但从学困生来看,女生在各项策略的使用上均高于男生。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类学生在策略的使用上均有一定共性,即在各种策略的使用比分基本相当。从整体上讲,优生的各项策略的使用情况均明显好于差生。为了弄清优生与学困生在策略使用 上的差异,分析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以便进行学习策略指导,特作如下具体分析: (二)认知策略的使用差异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掌握目标语言、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思维方法以及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理应是学习者最常用的策略之一。然而,调查结果显示(见表 2),认知策略的平均分仅处于中位,各种层次的学生在这项的得分比例上基本相当。学困生中的男生基本不使用此策略,女生使用状况为一般。 总的说来,优等生在该项策略的使用上较好,但具体策略的使用上仍不均衡,而且男女也有别。相对而言,男优生做得最为突出的是第9项,第3项也做得较好;但第14项做得特差,即几乎不使用该策略,而且比女优生做得差,但从调查表和学生高二下半期英语学习小结中看出尚有 2 位(2/11)男优生经常和总是使用该项策略,女优生中有 3 位(3/13)。女优生使用较为频繁的策略为:2、8、9、11;但11、12、14 这几个方面做的特别差。这说明男女优生在性格特点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在认知策略使用方面的差异。男生更善于思考,但不愿做较细致的工作;女生则显得更加认真、踏实、细心。 学困生在认知策略的使用上普遍较差,但女生略优于男生。女生对此策略的使用情况一般,而男生是几乎不使用。从考试成绩上讲,这部分女生的平均成绩一般也约高于男生。男生使用情况一般的策略有 2、9、10 和 12 等,基本不使用其余策略。女生使用该策略的情况一般,必要时借助汉语知识理解英语这项策略利用得较好,甚至超过女优生。从整体上讲,学困生在集中注意力学习方面做得较好,也能在必要的时候借助汉语知识理解英语,有些学生上课记笔记也较认真,但由于他们不善思考,缺乏联想、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课前很少预习,课后也很少复习,词汇量小,不善运用有效的记忆策略,加之很少操练、运用英语知识,知识的迁移能力差,还有就是策略的选择运用和综合运用能力差,这就是他们英语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调控策略使用差异表3调控策略使用情况统计 此项策略的整体使用情况一般。男优生最好,但也只是属经常使用的下限。女优生的使用情况属一般的上限,女学困生属下限。男学困生是基本不使用。男优生在19、20两项上做得不错,女优生没有突出的地方。男学困生仅在22、23两方面做得一般,其余项目是基本不用。女学困生在15、19和22等项方面做得还算一般。多数学生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英语学习的体会和经验,学优生略好一点,学困生是基本不交流。 有少数特优生就很善于创造学习机会,如有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总结中写道,他常收看英语电视新闻,注意模仿播音员的发音和语音语调;空闲时常以收音机和录音机为伴,让英语萦绕在他的耳边。我校聘有外教,他课上课下常与其交流,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高二上他就当上了学校英语调频台的播音员。他以纯正的语音、地道的语调、流利的语流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成功的外语学习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并根据个人的需要有意识地摸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Stern,1983 : 406)。 (四)情感策略的使用差异 各类学生使用情感策略的情况相对而言都是最好的。优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英语学习又有浓厚的兴趣,语言素质好,学习主动积极,因而能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情绪,克服害差和焦虑心理。 学困生在这个方面表现情况一般。看来尽管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很多的挫折,学习困难重重,但他们尚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自己的情绪,消除焦虑,有一定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正如一位学困生在英语学习总结中说:“学习是为自己,我一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尽管成绩不理想,我也没有灰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促使他们提高外语成绩的一个积极因素。教师应该保护和利用好他们这种积极因素,以此为契机,鼓励和培养他们使用好其它学习策略,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交际策略的使用差异 交际策略是各类学生使用频率最低的一项,整体为基本不使用。男优生常使用 28 和 31 两项,女优生常用的只有 31 一项。大多数学困生是基本不使用或从不使用该策略。这是因为中学班额相对较大,英语教学更偏重于书面语,课上对学生进行口头交际训练的机会较少,课后又缺乏英语交际的语言环境、缺乏真实的交际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其量只能是模拟交际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句型结构和交际用语。此外,到目前为止,我国所举行的各种类型的外语考试中很少把口头交际作为必考项目,因此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学生使用各项交际策略的意识自然也就不强。 (六)资源策略的使用差异 资源策略的使用频率很高,仅次于情感策略。男优生利用得最好,女优生次之。这说明男优生更注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善于从多种渠道吸取知识营养。女优生则更重课本知识,更重视知识的准确性,但知识面相对较窄。因此,在涉及知识面较广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题型中,男生往往占优势。男学困生使用此项策略的频率比较高,在通过多种媒体获得英语信息,扩展所学知识方面比女学困生做得好,尽管其它方面不如她们。可喜的是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经常使用工具书查找信息,知道如何自助。但遗憾的是不少学生,主要是中等生和学困生,缺乏对所获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储存的能力,以至于没有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 四、结论与指导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优生在各项策略的使用上明显优于学困生,他们不仅单项策略使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选择和综合利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学困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显然很差,虽然能经常使用部分策略,但由于缺乏系统性、选择性和综合性,故效果不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高中英语优秀生和学困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且这些差异与学习效果的差异成正相关。 学习策略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训练加以培养。Oxford (1990) 在她的专著中指出,教授学习策略为的是使学习具有“一双更加明亮的眼睛,一对接受能力更强的耳朵,一条更加灵活的舌头,一颗更加专注的心和一个反应更加灵敏的头脑”。一句话,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提高外语水平。 要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教师首先需要学习、研究外语学习策略,需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外语学习策略的特点与作用,知道如何将外语学习策略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使其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学习策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备课、上课、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充分考虑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生对象进行不同的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运用。 学习策略的指导既要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学习策略指导与运用,又要进行专门的学习策略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充分了解、领会、操练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懂得外语学习策略在外语学习中的意义与作用,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改进自己的外语学习。 研究分析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对使用频率较低的策略要反复强化,使其自觉使用这些策略。要培养学生学会选择策略,即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要培养学生综合使用学习策略,即在学习某一特定内容时,综合使用几项相关策略,以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附录: 认知策略:(1—14) 1.我根据需要进行预习。 5.我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6.我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 7.我善于总结所接触的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并加以应用。 8.我在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作好笔记,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 9.在听和读的过程中,我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 11.使用英语时我能意识到错误并适当纠正。 12.必要时我借助汉语知识理解英语。 13.我自觉阅读英语报刊及其他英语读物。 14.我主动用英语记笔记、周记或日记。 调控策略:(15—23) 16.我经常根据需要制定英语学习的计划。 20.做练习及备考时,我注意研究各类常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学习和掌握应考策略和方法。 情感策略:(24—26) 25.我在使用(说、写)英语时不怕犯错误。 交际策略:(27—31) 28.我善于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29.在交际中,我善于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 30.我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 31.在交际中我注意并遵守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 资源策略:(32—35) 33.我经常使用工具书查找信息。 35.我通过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资源获取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所学的知识。 参考书目及文献 1.Cohen, J.2000.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Harmer, J.2000.How to Teach Englis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Nunan, D.2001.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O’Malley, J.& Chamot, A.2001.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Tarone, E. & Yule, G.2000. 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吴一安,刘润清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12.尹鸿藻,毕华林:《学习能力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林崇德,蒯超英:《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4.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15.郭平建,郑建凤:“中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16.李静纯,“谈英语学习策略”,88pep8888/yingyu/forum/index1.htm 17.王雅芬:“高一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1期 18.吴增生:“值得重视的‘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现代外语》1994年第3期 19.刘润清:“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2期 20.庄志象,束定芳:“外语学习者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1994年第3期 21.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施意义”,《国外外语教学》1996年第4期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