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从整体上看还有许多低效现象,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反思,大多数实践操作还处于经验的水平,小组合作学习的潜力亟待开发,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本文将就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 20 世纪 70 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其相对的是“个体学习”、“集体教学”。这种学习形式与传统班级授课制相比,在增加学生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力量加以整合,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的能动性,以此达到教和学的统一和教为学服务的目的。这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促使传统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更不是让学生“自由地”任意活动,而是力图破除“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它要求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这种学习形式不仅可以发扬教学民主,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显而易见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策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却出现了不少低效现象。 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课堂上,有时教师抛出一个话题之后,教室里鸦雀无声,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只是低头独自思考,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里,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 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合作学习问题,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致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深入进去,而且小组成员各自为政,成员间缺乏深层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由于学生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强弱,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其中,学习成绩优秀者占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权,成绩差的学生要么一声不响地听别人说,要么做与合作学习不相关的事情。这样,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发言机会不均衡,而且小组意见往往只以优秀者的意见为主流,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 5.各组成员分工不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而且,成员内分工不到位,各人担当的角色比较固定,往往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代表发言,而忽视了表达能力较差学生的锻炼机会。 在实际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了不恰当的角色。教师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成了控制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了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教师就缺乏一种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灵活处理的能力,很多时候教师反而成了学生思想火花的扼杀者。 (二)产生低效现象的原因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低效现象的原因诸多,主要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点。 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教师所选的教学内容往往吸引力不够,内容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教师偏重于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而忽视了合作教学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取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形式的教学内容不是随意的,而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与挑选。既然合作是多个学生(一般为4~6学生)共同讨论与合作,那么,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合作的价值,能够引起学生积极讨论的兴趣,能够留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将学生引入最佳状态,激起他们的兴奋,刺激他们讨论和合作的热情。随意性的学习内容会对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起到反作用,出现学习低效现象。 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内容时,还应该注意内容难度不宜过小,如果单靠个人可以解决,就没有大家共同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具有普遍性,能够使全体学生都融入到合作中来。学习内容过难容易出现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易取得效果;内容过易又会使学生无需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这样的合作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是很有限的,课堂教学既有集体学习,又有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往往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不能留给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导致合作学习不充分,使讨论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另外,从量上看,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任务,使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真正发挥它的优势,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 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互助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接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形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 三、消除低效现象、充分开发潜力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潜力?如何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以下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一些有效策略。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小组成员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临时性,教师对成员组成缺乏统筹考虑,没有把成绩档次不同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有时甚至让学生自己组成合作小组,这就往往导致好的学生集中在一块,差的集中在另一块,由此形成了合作小组之间的水平差距,使小组之间缺乏横向比较的公正性。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小组间的可竞争性。小组合作一般以 4 至 6 人为宜。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确保全班各小组展开公平的竞争。 在对一个新的班级进行分组之前,我通常进行一次“学习小组分组”的调查。调查表如下:1.你希望的小组人数是: A. 2 B. 4—6 C. 8—10 2.你希望的位置形式是: A.马蹄形 B. 圆桌型 C. 传统型(二人并坐) 3.你希望的组合方式是: A.自由组合 B. 由老师安排 C. 随机组合 4.你希望的活动形式是: A.结对活动 B. 小组活动 C. 全班活动 5.你希望你的组员与你的水平 A.相当 B. 稍逊 C. 略强 D. 无所谓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 4—6 位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进行小组活动;同时也发现很多同学喜欢自由组合。但在老师讲清楚小组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后,同学们对由老师安排具体的组员表示赞同。
(二)明确合作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
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应有明确、具体的任务,应有合作学习的目标,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设置合作学习小组长和异质分组是为了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在角色分配中,每个小组可以民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可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定为每组的副组长,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分发表格(如下),使每位组员清楚自己的任务,并努力使本组的活动获得好评。
但是,小组中的角色又不是永远固定的,角色可以而且应该经常轮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此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各小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发展为一个整合的群体。如果合作小组的成员搭配得不合理,学生就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果小组成员间缺少配合,那么小组合作学习也难以顺利进行。所以,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密切合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应该确立共同的学习目标,且这个目标应成为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而且还要理解这一共同目标,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最终把共同的目标转化为小组合作成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的行动。
(三)对合作小组合理引导、积极调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和宏观把握是小组合作达到有效成果的有力保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应进行理性的设计,不能是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为这样学习场面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合作能力的提高却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承担好学习鼓励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
1.设计合理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的问题在难度适中的基础上,应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前所述,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更不能简单化,从而抹煞学生合作的兴趣,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应该以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为标准。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并事先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就对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准备,以实现合作过程中的充分性和深入性。
例如《领先英语》第二册第 1 单元介绍了各类Club,于是我要求学习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一个心仪的 Club,以下问题可供参考:1.Choose a name for your club. 2.Why do you want to organize such a club? 3.What activities will you have? 4.What can you provide the members with (such as service)? 5.What should the members do? 6.How to make more people join your club?
设计结果大大出乎笔者意料,学生设计的 Club 既实用又丰富多彩,有 Pet Club,Weight-losing Club,Adventure Club,Laughter Club,Anti-stealing (反扒) Club 等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 Anti-stealing Club,组织者把该 Club 的必要性和准备组织的活动作了生动阐述,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学生锻炼了语言能力,同时在欢声笑语中接受了德育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2.进行适时有效的管理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进行适时有效的管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各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并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教师的学习促进者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合作学习的组织方面,制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话语霸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努力使合作成员的表达机会均等;(2)在面对具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时,教师应让合作学习者学会倾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言之有理。要在听取其他小组合作成员论点论据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争论,并在吸收小组合作成员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3)在合作学习的方法方面,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了解小组合作问题的背景,并要求学生对小组合作的问题有一个预先的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来回走动,主动发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
3.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成果
教师对小组合作成果应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小组合作成员间意见的交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以一个终极决定者的身份出现,更不能以自己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结论,否则就会抹杀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甚至会逐渐遏制学生的开放型思维。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评价小组间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并非只有聪明人才能成功,而是能吸取别人意见、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成功。
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合作中必须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同时达到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确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评价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类:(1)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要求各小组定期评价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和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2)要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以各组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总体考察,注重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过程,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3)教师应该在对小组合作的引导和调控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反思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自评和互评表。可以定期进行评价,如在学完每单元后;也可不定期进行,如完成某一个教学任务后。当然,自评、互评表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和具体目标,设计得更详尽。
四、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有赖于广大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只有教师对合作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对每一次活动设计做好精心准备,才能真正减少小组合作低效现象,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东根等:《活动与发展:活动教学实验研究》,学苑出版社,1999 年
3.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中国教育学刊》1998 年第 5 期
4.张东兴:“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 年第 9 期
5.赵笑梅:“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基本经验”,《教育科学研究》2001 年第 12 期
6.卢敏坚:“试论英语课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功效”,《广西教育》2002 年第 9 期
7.陈惠芳:“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索”,《云南教育》2002 年第 28 期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