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国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语言素养之一。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世界各国的外语教育都把发展人的语言素质当作国际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把开设英语课程从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和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强调。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赋予英语课程的价值是什么?从哪里来?落在哪里?价值是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根本;从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中来;落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 英语教育的立意高于英语教学,这主要体现在前者既源于教学实践,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实践。它主张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更多的人文教育,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比传统的英语教学要求更高,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更大。 “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内在规律。它是事物中稳定的持久的方面,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的本质就是为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情景,让语言学习回归真实世界(Put language learning back to the living world),提供由操练(practice) 到产出(produce)的语言内化过程,设计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训练任务,通过听、说、读、写获取信息、组织信息、表达 信息、传递信息,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这种本质决定着英语教学的质量效益,决定着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时代前进的步伐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的进步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英语学习的好环境。然而我们今天的英语教育为什么还有大面积的分化率影响教学质量?我们的英语课堂为什么还在不断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还不能开口说流利的英语?这一切集中体现了四大矛盾的制约性。 (一)个性差异与被动灌输 较之其它学科,英语语言学习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它与人的个性、生理条件、心理素质、年龄特征、家庭背景、同伴影响、智能类型、母语水平、甚至性别都有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导致语言学习的行为差异。恰恰是这些差异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特别在统一要求下的被动灌输完全违背了将英语作为外语的语言学习规律,在一把尺子标准的要求下,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造就”厌学队伍。尊重差异就要研究个体,分析每个学生学习外语的成因,对症下药,扬长避短,提高英语学习的有效性,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个体。我们承认个性化的语言能力表现不同,就应从语言技能的不同方面寻找发展每个学生语言能力的突破口。 (二)工具性的社会功能与知识性的课堂功能 英语作为外语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已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的历史中遗留下的种种弊端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新人。这就是在我们的课堂上过分突出语言的知识性,陈旧的教学方法至今还在异化学习语言的目的。似乎我国的孩子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升学,为了考试,敲门砖的功利目的性引导人们只关注语言的知识性而忽视语言的工具性,“用语言做事情”的交际思想异化成“用知识考分数,用分数测交际”的现实。它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明显的。我们虽然不能一味地责怪考试升学制度,但今天的英语课堂不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英语教学就不会有质的飞跃。 新世纪资讯业的迅速发展已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使英语成为人们的工作语言。在现代社会,英语的工具性已体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原版电影可随时欣赏,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戏剧等媒介中都有大量的英语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英语教育多年追求的一种社会氛围已经形成,社会的外语环境比以往任何时期都优越,但与我们今天的教学单一化形成了极不相称的反差。英语教学如只停留在教知识、背结构,参加考试,不断创造哑吧英语的低级阶段是极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越进步,我们就越要改进方法,追求新的变革,这才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出路。 学生的多元化是指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思维品质、智力发展、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成效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我们的英语教学评价的唯一形式就是考试,鲜活的语言在考试中变异,富有个性的语言在考试中变成了统一的试题,考试的实用动机淡化了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了追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存在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将这些因素纳入教学设计的思考范围。 三、必须走出的几个误区 (一)是个性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影响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的原因,又有个体内在的原因;既有课堂以外的社会原因,也有课堂内的教学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几乎对所有学习者来说,语言学习的好坏决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个性问题。所谓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前者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后者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走出“智力差”的误区的重大意义在于解放学生的主体性,捕捉每个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发展点,在尊重差异、正视差异的基础上发挥每位学生的发展优势,这就要求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以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这一良性循环就达到了教学的较高境界。 (二)是对材料个性化的理解不同而不是思维差 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学习英语语言最能体现学习者个性化理解的差异,对同一个内容的中英文理解可反映出学生对英语的感悟程度的偏差,有的教师可能会把这种偏差归结为“思维差”。教师必须走出这个误区,否则就不可能在教学行为上发生重大变革。我们应情醒地认识到语言不是教会的,教师的“教”应是创设能让学生感悟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学生运用,这就必然产生由不会到会、由错误到比较正确、再到完美的过程。语言的正确完美是在多次错误中汲取营养而获得的。在母语中我们既然承认儿童语言与成人语言的差别,承认因性格不同其语言行为表现也不同,为什么在学外语时就要苛求一步到位呢?充分尊重和保持学生对语言个性化理解的程度差异,提供语言内化的过程,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由于各类考试的导向,已造成了“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获取升学的敲门砖”的曲解。尽管社会发展使英语的工具性得到了确认,但由于我们对英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认识还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课堂还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天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的“教”仍停留在语言知识结构上,我们学生的“学”只有考试的动力支撑,其结果就非常危险了。况且在教材的交际功能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还继续以传授知识结构为主,就更危险了,甚至都可能越来越脱离正在变革中的英语高考。我们的英语教材在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上还不完善,这就要靠教师对其进行交际化改造以体现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用语言做事情的情境和任务:口头交际、笔头交际、阅读信息、收听信息、传递信息等,千万不要一上课就说本节课的重点是“现在完成式”。要让学生在用语言做这件事情上感到有学习“现在完成式”用法的需要,在需要中产生的学习动机更加可贵,因而学习效果也更好。 (四)是大面积高频率互动而不仅是师生的个别问答 现在的英语课堂很多互动仅局限在教师与学生的个别问答,甚至仅是几个优生的多次回答,大部分学生一节课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即便是小组活动,个性不同的学生获得的机会时间也不同,这时教师的组织就非常重要,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师生的互动形式,更要利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际。英语的课堂活动很多:两两对话、角色扮演、信息差、小组讨论、编剧表演等。这些活动互动面大、频率高,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学习语言的环境,教师如果在学生活动中再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其潜质效果就会更好。 (一)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包括:(1)语言能力(对语言形式结构本身的操作能力);(2)语篇能力(把语言形式结构置于语篇中运用的能力);(3)语用能力(把语言形式结构置于具体生活情景中运用的能力)。 明确了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我们对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才能有准确的定位。语言的知识和结构是语言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但决不是终极目标。英语课堂教学应着眼于设计促进交际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的情景。这就是英语教育要求的“以培养语用能力为核心”的重心所在。 (二)单纯语言练习与信息处理活动 如果把语言当作一套知识或是一套结构,那么,学的、练的、考的肯定是操作形式结构的技能,语言练习也就仅仅是孤立地操练只有意思(meaning)而没有意义(sense)的句子、语法和词汇;如果把语言当作一种交际工具,当作处理人与人交往信息的思维能力,当作把知识和技能包容进去的综合体,就一定会把语言当作工具来练习,学的、练的、考的肯定是获取、选择、加工、传递、表达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活动强调认知机能的调动,强调主动性、创造性,强调通过交际运用而学习,注意力不放在语言形式上,而是放在信息上,即放在如何达到交际目的上。 (三)主动词汇和被动词汇 主动词汇即积极词汇(active vocabulary),是指既能认识、又能运用的词汇。而被动词汇(passive vocabulary)是指只认识却不会运用的词汇。就掌握一门语言而言,积极词汇越多越能自如运用。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能力的主要差别。我们的语言教学要帮助学生扩大积极词汇,使语言信息在头脑中编码成为可能。只有通过设计各种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Activities),才能为学生提供语言内化(Internalization)的过程,达到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 (四)句子和话语 区别句子和话语(sentence and utterance)首先要明确“意思和意义”(meaning and sense)的概念。Meaning 是语言形式本身原有的意思,也就是脱离语境的静止孤立的单词或句子,例如句型操练的句子和结构。其实,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脑中关于世界知识、生活经验、文化背景、认知情感等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才是带有本次交际行为特有的意义(sense)的语言,具有语境含义和功能价值(contextual meaning and functional value)的语言。Widdowson 指出:作为句子有意思的,作为话语却不一定有意义(As a sentence it may have meaning,but as an utterance it has no sense.)任何一句话都必须放在交际情景及上下文中才具有意义。 例如:句型操练中常由教师说出的一个句子“Am I an English teacher?”,在实际生活中,这句话几乎不说,但在我们的课堂上类似的句子却经常出现。了解句子和话语的区别旨在强调语境,教师应该学会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真正用语言做事情。 (五)语境和情景 语境(context)即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指词所存在的短语、句子、语段、文章,即把语言置于语篇中(language in discourse),它可分为词汇语境(lexical context)和语法语境(grammatical context)。 情景(situation) 指交际情景(communicative situation)。即把语言置于交际情景中,置于时、地、人物身份及关系、有关情况、交际目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非语言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例如,The fish is ready to eat. 一大早,小孩指着鱼缸对爸爸说这句话,意思是“鱼要吃东西,该喂食了”。中午,妈妈对家人说这句话,意思是“鱼已做好,可以吃了”。 1. 以信息意义为焦点 综观现在的英语课堂,我们英语老师在设计训练任务时,主要针对的是语言形式,针对信息意义的训练较少。由于学生相当一部分练习的重点是落在知识型练习和试题上,故语用能力提高不快。 英语教育观指导下的语言教学要求教师明确哪些是单纯语言学习活动,例如:词法变位、给出派生词、背课文、复述、语法填空、变换句型、句法分析等。这些练习或考题中的语言大多数没有语境,更没有情景。 以信息意义为焦点的练习就是有语境和情景的。这种练习是做事型练习或试题。例如:听一段机场广播,记下你要去的目的地的有关信息;打电话问候一位住院的同学;写申请要求参加学校志愿者协会,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等。 2. 语言训练的层次性 操练和产出(practice and produce)是语言训练活动的不同层次,它强调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哪些是操练的活动?哪些是产出的活动?层次性主张提供由“感知—操练—模拟交际—真实交际”的过程,创设交际情景,将语言学习沉浸在活生生的环境中。创设这类情景应遵循以下原则:(1)与学生能理解的生活紧密相连;(2)对语言材料进行感知、分析、理解,进行模拟交际;(3)在真实情景中把所学语言知识提炼成自己的语言来做事情,形成真实交际;(4)明确语言的教学目的性,强调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和结构。 活动层次性与认知层次性如何匹配既是理论问题,又是技术问题,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但是,如果教师学会从认知发展水平与活动层次性两个角度控制语言的训练,教学效益一定会大大提高。 3. 以过程为重心 语言运用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既然强调语言运用,那么教学重心自然就应该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了。现代英语教育要求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在过程中既要关注“学什么”,更要关注“如何学”和“如何用”,即如何听、说、读、写。重视“如何”,而不仅仅是“什么”,则要求教师善于观察、了解和分析过程,并注意发挥活动之间的连接和关系的作用:扩展、深入、发挥、引申、总结。 给学生读一篇课文,不只是为了学这篇课文是什么,也不只是为了学这篇课文的语言点、语法和词汇,而是为了学会如何读。不能泛泛地只给“Read the following text”的指令,而要给具体的要求:预测大意、略读求取主要意思、寻求具体和隐含信息、揣摩观点和态度、联系经验理解意义、比较论点或信息、作认知的推论、综合、分析、判断、结论等。 以过程为重心自然就会以学生为主体,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新课程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做中学”的任务型教学理念,将英语学习完全渗透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追求“自信与思考、合作与交流、实践与创新”的课堂教学效果。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理念是“Learn a language by using it.”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诸多交际教学途径中的一种。任务型语言教学思想仍然是在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理论框架之内。学习者不仅可以通过完成各种任务发展交际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用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在信息交流上,而不只是放在语言形式上。 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目标赋予英语学科的价值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把握住这个重点是目标达成的前提,方法又是目标达成的关键。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如教授阅读课,千万不要一上课就说“本课文有9个语言点”,教师要在充分挖掘阅读价值上下功夫,设计各层次活动,提高学生在字里行间获取信息、在决策中运用信息的能力。目标达成的基本方法就是重交际,通过做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来介绍和把握语言,学习就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传递信息、展示信息。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看重学习过程,既看练习层次,又看目标的升华。目标达成还要追求课堂突出互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信息化,民主化、情感化。 2. 语言技能训练 语言技能训练以教师的课堂角色转变为重要前提,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又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逻辑起点。 一词一句地讲解和一句一句地分析剥夺了学生读的机会,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教师要转而给学生提供机会、保证条件、创造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参与、实践、交流、合作的过程。给学生当交际助手和为学生配交际助手,对学生学习起指导和协助作用,是教师在语言技能训练中的角色定位。 3. 英语课堂活动设计 课堂活动设计是教师把理论付诸实践的途径,是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体现,这种能力能自觉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境界。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至少在以下两点达到了共识:①教师事关重大;②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以课堂活动为载体的研究,是对这些观点的回应。机械训练还是感悟体验,告诉事实还是主动观察,怎样在“变式”训练中形成能力,怎样设计“铺垫”引导探究?以专业引领与行为跟进为关键的课堂活动设计对于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向课堂的转移问题,确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 (1)设计原则 以信息意义为焦点原则,活动层次与认知层次相匹配原则,活动面和活动频率协调原则,激活原则,交际原则,分享原则,发挥专长原则,统一和个别关注原则,激励后进原则,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原则,集体与个体反馈原则。 (2)任务分析与设计 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语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材中的语言点与任务活动结合起来。以任务为核心,计划教学步骤。设计的活动注重语言行为表现并能让学生体验成功。 (3)步骤 (Presentation): 创造情景,产生需要,介绍语言知识和形式,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意义。教师不仅要提供过程,还要示范。 练习(Practice): 提供练习,组织语码,如造句、复述、模拟交际等。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产出(Production):在具体情景中说或写,组织信息交流。教师给予很少帮助,直至完全让学生自由交际。 语言输出,是组织信息、加工信息、展示信息的过程,是语言运用的主要渠道。输入的目的是输出,只有打开通道,才能实现语言内化,只有运用,才能扩大积极词汇,才能提高语用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的整合旨在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整合的原则是技术为思想服务,技术为教学提供支持。就英语教学而言,多媒体设备不能只提供文本呈现,而要创设语言情景,提供语言发生和产出的过程。 六、结语 用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育观指导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实施课程标准的质量,提高中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其意义在于推动英语教学改革适应社会的发展;其价值体现在文化意识的渗透;其现实作用是促进教师用科学的语言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如何学如何用英语;其课堂生命力是以尊重学生课堂生命力价值为逻辑起点,从而达到尊重教师自身的课堂生命价值。 无容置疑,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素质为目标的英语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立意,是建立在追求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之上的。这对今天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达到英语教育的目标是新时代赋予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书目 1. 李筱菊:《交际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4. Ellis Fod. 1982: Teaching Secondary English,Longman Group Ltd. 5. Harmer, J.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Longman Group Ltd. 6. Widdowson, H.1990.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OUP.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