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井岗山师范学院 尹根德
【摘 要】 一个极端的个案可以带给我们许多经验教训。通过对某堂英语活动课教师行为的观察以及对该上课教师的访谈,形成了对其课堂决策行为的解释。教师课程决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个人素质构成和教师以外的因素两大方面,包括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信念、课程资源的特点、学校研究文化、学生的状况、政府政策等。
【关键词】 课程实施 教师课程决策 影响因素
① 笔者做硕士论文期间,曾以A市四所学校为个案作了大量的调查和访谈,以研究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参见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2000级笔者的硕士论文《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探究》。
② 根据Goodlad 的观点,文件课程(formal curriculum)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按照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现实社会环境和学生发展的可能,由课程研制者制定的一套文件,含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也译“正式课程”。
③ 极端或偏差型个案抽样是指研究者通常选择研究现象中非常极端的,被一般人认为是“不正常”的情况进行调查(陈向明,2000,P105)。
一、个案
通过对实施课程的相关调查与总体分析〔笔者做硕士论文期间,曾以A市四所学校为个案作了大量的调查和访谈,以研究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参见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2000 级笔者的硕士论文《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探究》。〕,我们了解到目前的英语课程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文件课程〔根据 Goodlad 的观点,文件课程(formal curriculum)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按照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现实社会环境和学生发展的可能,由课程研制者制定的一套文件,含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也译“正式课程”。〕和学生的期望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落差。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为此,笔者通过一堂英语活动课的实录与解释,来分析教师课堂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这是一堂随机选取的英语活动课,是笔者做硕士论文期间在珠江三角洲 A 市 T 校所听的一堂 M 老师的英语课。笔者征得了M老师的同意,对该课进行了录音。课后对该老师进行了多次的录音访谈。结合课堂观察和访谈录音,完成了该课的观察记录与解释(见表1)。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M 老师并不能代表A市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笔者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工具性的案例去挖掘其本身所承载的信息和价值,分析和反思其所带出的一系列问题。在质的研究策略来看,这可以算作是一个“极端或偏差型个案抽样”。〔极端或偏差型个案抽样是指研究者通常选择研究现象中非常极端的,被一般人认为是“不正常”的情况进行调查(陈向明,2000,P105)。〕这样做的理由是,“从一个极端的例子中学到的经验教训可以用来为一般情况服务。虽然这种现象比较极端,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就研究目的而言,对这种独特现象的揭示有可能比一个典型现象更加具有说服力。”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105。
表 1 M 老师的英语课堂观察记录与解释
上课教师:T 小学 M 老师,英语电大专科毕业,小学英语教师;上课时间:2002 年 11 月,某星期二下午第二节活动课;学生:30 名,来自三、四年级的学生; 教学内容:这是一场正常教学之外的活动课,没有指定教材,教学内容教师自定。课后进行了多次访谈,都在T校的语音室进行。
时 间 | 观察到的事情 | 观察者的解释 | 被访者的解释 |
3∶30 | 上课铃响了很久,教师M还在劝说着学生安静下来。接着,她反复通知星期六开设兴趣班一事,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并要求学生回去与家人商量,学费×××元。 | 教师 M 似乎没有任何准备,只是不时地强调着兴趣班一事。教师并未意识到这种不妥,把课堂时间浪费在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上。 | 粗心的学生未能记住,只有靠不断地重复。 |
3∶35 | 因为是一个混合班,既有三年级的学生,又有四年级的学生,学生不断地在议论着与课堂无关的事,教师不断地叫着:“Stop!”并反复地说着:“不少学生不乖!” | 教师的信念是: “学生靠‘管’和‘压’”,没有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去理解,而是希望学生静下来听老师讲,把不按教师的规训去做的学生定性为“不乖!”当然,这种混合班确有一定的弊端。然而,这已不是第一次上课了,教师理应对这种情况有所准备。 | 课时太多,课外时间都用在批改作业上。再加上三年级学生的口语太差,所以很难组织。 |
3∶40 | 教师用中文开课。她慌乱地在黑板上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最后写下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复习单、复数”。并随意地举了几个例子。板书如下: 单数: 复数: a bike bikes a sheep sheep an apple apples 并提问了多遍“apple”前为什么用“an ”。即使已经有多位高年级的学生答出了理由,M仍然重复了好几遍。 | 教师不理解什么叫活动。对活动课的性质定位不清楚给教师的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教师们把活动课当成了学科课程的延续,仍然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而且主要以语法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由此我们也可以间接地了解到该教师“应试本位”的价值取向。而教师的这一取向决定了她对“空置”课程的态度。显然,教师的课程实施动力仍然是源于外在的评价。此外,由于没有成熟的活动课程标准,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开发和实施的措施,更不具备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因而活动课有名无实。当务之急是,研制出清晰和可操作性强的文件课程,并鼓励和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保证活动课程与教学的质量。 | 由于课时太多,没有时间备课。另外,课外活动可以随便上,不用赶进度,不用教学大纲,所以也不会准备。单复数是四年级学生的一个重点内容,利用兴趣课给他们复习。 |
3∶45 | 三年级学生并未学过这样的内容,所以有的靠在桌子上睡觉,有的不断说话。教师不断重复着“stop !”试图制止他们说话。她随意地和三年级个别学生说了几句“Hi! Hello!”,见学生没有多大反应,便说:“你们太差了!”随后四年级学生这边又起“风波”。她只好过来维持秩序,说不管三年级的学生,并将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规则写在黑板上。 | 教师缺乏应有的组织课堂的能力,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一切以教师为中心,而不去关心学生的内在需要,把学生当成“静听者”和“被管理者”来处理。此外,教师的评价语言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然,异质的学生组合给教师的课程实施带来了诸多不便。 | 两个班混合在一起不好教。然而由于教师太少和场地的限制只能这样编班。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基础太差。 |
3∶50 | 要求学生拿出纸和笔,准备做书面练习。由于不少学生未带,老师想办法为他们找呀,借呀。花了很长时间才准备好。有三年级学生也想参与活动,老师劝他们放弃,说这样的练习不适合他们。为了对付他们,她吩咐三年级的学生互相说“Hello”,“Hi”等。学生不予理会,照样做着自己的事。她在黑板上写下了四道关于单、复数的填空题: 1. She is (pupil). 2. These are (sheep). 3. They are (box). 4. Is it (bus)? 随后,M 与学生对答案。老师的口语中不断出现错误,而且很生硬,如:If you finished,put on your hand.有学生对第四题填了your bus ,老师竟然说错了。随后,又补充了一道题:5)Are these your (knife)? | 活动方式非常单调,老师把许多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环节上。英语兴趣课无兴趣可言,变成了语法训练课。此外,教师的专业素质比较低,连一些基本的课堂用语都重复出错,更不用说自然、流畅地使用英语。所以,对于某学生第 4 题的答案不能做出正确判断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课堂上,教师对部分学生有意“不为”,甚至剥夺他们参与活动的权利。教师主要的目标定位仍然是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和课堂秩序,按照教师的指令去行事,并且把课堂的纪律和教师的要求凌驾于学生权利之上。显然,M的行为违反了“教育即生命”、“教育即对话”的本义。 | 编一些课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本所学内容的理解,这是活动课的基本目标。第四题填 your bus, 与这里讨论的内容不符,在考试时,这样的答案肯定不能算对。所以,不能强化这样的答案。 |
4∶00 | 教师说:下面,我们开展单词接龙游戏。这时,四年级的学生兴奋起来了。大家叫着:“好玩”。他们说,班上也开展过这种游戏。三年级的学生在无所事事地当着观众和听众,不少学生感到十分的疲惫和无聊。M 认为,只要不在课堂上吵闹就行──这是 M 对三年级学生的期望。接着,游戏开始了。老师先写下一个词egg,然后让学生举手,点名让个别学生说。教师见三年级的学生有动静,也试图让个别学生参与。但可能难度太大,或者没有玩过,他们并非真正知道规则。即使举手,也只是为了吸引注意。当被叫起来的同学不能作答时,教师说:“三年级的同学什么都不懂!”这一句话重复了好几次。 | 名为接龙游戏,实际上多数学生的游戏权被完全剥夺了。学生有参与的热情,但都被教师的过多的控制给打消了。教师没能很好地利用学生的积极性,为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可惜!学生的智慧被这些无聊的练习掩盖了,学生的兴趣被教师简单而粗劣的教学方式和态度淹没了。 | 点名让学生作答,是 M 的教学习惯。M 认为这样做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更快地找出正确答案。 |
4∶08 | 教师试着和三年级的同学沟通。但非常困难,只有个别学生开了口。当老师用英语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时,学生都作了回答,但问到睡觉前该如何问候时,学生答不上来。 | 学生被过多地冷落,参与活动的激情早已消失。无聊、单调的教学方式令学生生厌。 | 上节课学过,但学生记性不太好;M 责备说,这一届学生的口语太差,与三年级的英语老师的教学有关。 |
4∶10 | 下课铃响了。学生准备冲出教室。 | 这样的课太累。兴趣课无任何趣味可言。学生带着热情而来,满怀疲惫、沮丧而去。 |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对文件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和理解。不管是否赋予教师对课程的选择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会不同程度按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判断与选择;第二,文件课程最终要在课堂层面落实;教师成了文件课程传达的最后一站,他在课堂决策中有着很大的自主权;第三,课堂实际上是文件课程运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文件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适或创造。因此,分析和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影响教师课程决策〔对于课程决策,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决策包括教师在课前和课堂中作出的各种有意义的、影响教学进程的行为,它既可能是深思熟虑的行为或有意识的选择,也可能是一种应激行为或教学常规支配下的自觉行为(马云鹏,2001,P44—45)。本文主要分析教师在课堂上的决策行为。〕的因素,有利于我们认识教师的素质构成,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除了教师这一主要影响因素外,课程本身的复杂性、质量和实用性,校长,社区和家长等同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课程实施往往围绕着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等方面展开〔 Clark, C.M.& Peterson, PL.(1986), Teachers'thought processes. In M.C. Witt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Third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269—272. 〕。而上述因素的影响最终都是通过影响教师的课程决策从而作用于课程实施。研究表明,在教学层面上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个人素质构成、学生的情况、学校文化、教学材料以及家长和社会等。
由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所以,在我们看来,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关键因素,就是课程实施的最关键影响因素。因而本文主要就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因素进行分析。
三、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因素
笔者认为,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因素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是教师个人素质构成;二是教师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M老师的课堂观察和访谈所得资料进行类属分析,我们梳理出影响学校和课堂层面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素质构成、教师的时间分配、现实的压力、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的研究文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班级人数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等。
(一) 教师的素质结构因素
从上述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表中可以看到,M教师课堂行为决策主要受其自身素质构成的影响,包括其学科专业素质、教学信念、教育智慧、教育理论水平等。
1. 学科专业素质
学科专业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教学法知识,包括了解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和学生学习具体知识的情况、对教学过程的清楚描述、教学形式和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等;二是学科内容知识,包括对当前所教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和对教材内容的整体理解;三是课程知识,即对所需要的教学材料和课程方案的掌握。这几方面是学科教师素质构成的核心。由于M老师学科专业水平较低,因而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活动,也不能灵活地调节课堂节奏、变化课堂形式;由于本身的专业知识所限,不能对学生的答案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课堂上的日常用语用得非常生硬且经常出错。同时,由于教师个人平时积累不多,以致不能给学生提供超越文本课程的内容,也无法提供一些能让全体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
2. 教师的信念
教师信念是教师对与教育有关的一些事物,包括对学生、学科、教学以及教师自身作用的看法或者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归因〔马云鹏著:《课程实施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172。〕,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即教师关于学生学习的常识性理论;(2)关于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信念,即教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应该如何;(3)关于学科认识方面的信念,即这个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在这个学科领域内能有效地完成什么任务,同时还表现教师对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的认识;(4)关于如何学习和教学的信念;(5)关于自我和教师作用的信念,教学工作依赖于他的人格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6)对学生成败的归因,分为两种:一是自我强化归因,即将学生的成功归于教师教育的结果,将学生的失败归于教师以外的因素;二是自我保护归因,即学生的失败归于教师的教育,而学生的成功归于学生自己;(7)文化信念,如儒家文化所主张的更多的是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努力的作用,提倡“勤能补拙”等思想,长期以来对中国教师的信念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个人的信念往往决定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信念可以看作是教师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模块。从 M 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以下几方面的信念影响着她的教学行为,我们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句子来表述“信念”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 M 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管理的权威,学生是受教育者,所以,学生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聆听;
● 师生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所以学生应听从教师的安排;
● 教学就是“传授──接受”的单向过程,所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教什么,学生应记住什么;
● 教学的目的是“教知识”而不是“教人”,所以教学中要考虑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
● 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多记单词和句型,以应付考试,所以语法和单词的记忆须重点关注;
● 学生的失败归因于个人的能力,所以有些学生学不好是必然的;
● 由于M认为成绩是“练”出来的,所以她要求自己的学生多进行单词听写、抄写和默写等机械练习。
笔者通过与 M 所教班级学生的聊天中得知,M特别注重抄写、背诵、默读,要求学生勤奋、努力,相信“勤能补拙”。她一直扮演着管学生的角色,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以她的“所教”为中心,并以应试为目标。
教师的信念同样决定了教师对现行课程内容的态度。一切都以“是否需要考试”作为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就会影响教师对某些非考试内容,包括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如活动课程等不够重视。甚至会有意识去贬低或公开抵制活动课程的实施。教师将这种态度带入课堂,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此课程的投入程度。
3. 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主要指教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和个人的实践知识,包括有关学生的学习方式、兴趣、需要、长处和困难的第一手经验以及教学技能和班组管理技巧的全部内容,教师用来建立和调整行为以及简化计划的机制、教学常规和习惯,个案知识,等等,这些都是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有研究表明,我国在过去的师范培训中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职业素质培训重视不够,以致培育了一大批只有学科专业素质而缺乏岗位专业素质的“知识匠人”。从 M 这一堂课中,我们同样可能感受到这一点。M把英语教育看成是“知识填充”活动,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没有去关注学生的感受,没有尊重学生的需要,甚至在评价中使用伤害学生的语言。M 缺乏应有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因而不会自觉去思考所教内容即课程的价值,重视学生所学的结果,轻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M也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所以不能认识自己在课程中的地位。如她所言:“活动课程没有教材,叫我们老师如何去上?”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权改组或创编课程资源,而是一味地依赖于“上级”制定的具有具体操作方案的课程。面对班级秩序,她只知道采取“管”或“慑”的办法来控制,没有相应的教育机智,缺乏灵活变通的、吸引学生注意的方法。情境性的个人知识也是教师专业智慧的重要表征,而M机械、呆板的课堂管理方式映证了她专业知识的贫乏,从而也就决定了她面对学生只知道说“STOP!”或瞪眼睛。M老师尽管已经是多年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了,但由于她并不会积极去反思个人教学实践和积极学习他人经验,没有进行职业进修,所以她不能算是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教师的个性化经验的形成源于教师个人的反思和专业学习,不努力反思和学习也就不可能有成长和进步,永远只能是一个“未入门”的教育工作者。
(二) 教师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
来自学校现有条件、环境、文化等外在资源的影响因素同样有力地影响着教师的课程决策。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些因素与教师决策的可能关系。
1.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403。〕。无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还是条件性课程资源,都是教师课堂决策的重要前提条件,都可能影响教师的内容决策和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的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的课程决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课程目标的清晰性、实施建议的可操作性以及与教师的适切性都可能影响教师对文件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课程目标过于浪漫和宏大,教师无法真正把握其真实的内涵,也就无法去落实目标的要求。此外,由于课程条件资源的限制,如信息技术资源的不足,教师很难有更多可借鉴的资源,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因此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教师的课程决策与选择。
(2)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切性。课程材料,包括课程标准、必要的设备、教科书、教师用书和教学辅助材料(教具、学具、参考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协助理解文件课程的资源如资讯科技和电脑软件,可供教师咨询和学习的机会,教师自己制作的资源,等等能否满足教师的要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程决策。课程除了提供必要的理念外,还应该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因为完全依赖教师自己的操作策略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M老师的“教学无能”与资源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3)教学空间的限制。实施全员参与的教学活动需要较宽敞的课堂空间。由于教学空间仅限于教室当中,而学生人数较多,每一个教室都摆满了桌椅,开展大面积的活动非常不方便或者有些不可能。在访谈中,M教师不止一次一提到这一点。
(4)教师的时间资源。访谈中了解到,教师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备课、教学和批改作业。教师时间的分配不当以及文件课程所规定的时间未能准确地包括教师实际需要的时间,是教师时间不足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课程和实施课程目标所需的时间,他们就会采取其他较为简单的方法来替代文件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同时可能不顾其他课程的目标,以减少教学内容,节约时间来做他个人以为比较重要的事情。M老师的课堂设计正是源于她个人时间分配不当或投入的不足。
2. 学校的研究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们长期一起工作和生活而形成一共同的、被成员认可的对问题的看法及对待事物的方式和习惯(马云鹏,1999,P172)。学校研究文化包括学校的研究项目、教学改革和学术气氛,对考试和竞赛的态度,管理文化,校长的思想与理念,上级部门的检查、指导与评课,同事之间的关系,教学文化如教师之间的交流、集体备课和校内公开课,校际交流,等等。M老师所处的学校,教师之间极少有专业上的合作,也很少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而且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不友好的,所以专业上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教师的专业层次比较低,而且很难有提升的可能。
3. 学生的状况
学生的现实结构同样是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须考虑学生的基础与需要。一般来说,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学生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信心的高低影响着学生潜力的发挥,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影响非常大。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开口,敢于表达,语言学习较快,也能够有快乐的学习体验。二是学生现有的能力是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参照条件之一。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低。四是学生的学习背景,包括其受教育的经历和家庭背景。五是学习态度、自我期望和学生的需要等。M老师的这堂英语课之所以不成功,与学生的构成也有一定的关系。如M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低年级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整个课堂中发生了发化,与M的负评价有很大关系。
4. 政策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
目前课程政策的推行主要有以下三种策略:一是实证理性策略,它相信人是理性的,只要各实施者显示改革的合理性,他们就会顺利加以实施。二是权力强制策略,即利用法定权力和自身权威,通过法律或政策的形式,强迫无权势者顺从。三是规范再教育策略,即当事人积极投身改革方案的设计和自身的发展。在我国,教育政策的主要推行方式以前两种为主。由于“自上而下”的文化传统,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假设只要课程设计合理,凭借行政的力量就能顺利得到实施,因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课程设计上面,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关注不够。在这样一种政策模式下,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空间受到限制,因而挫伤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课程研制能力的养成,养成了教师对上级政策的依附性,或者促使教师产生抵制情绪。从M老师身上明显可以看出这种政策推行方式的不足。
5. 教师的压力
教师的压力同样是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压力主要包括来自领导评价的压力、学生家长的压力、业绩评定的压力和学生升学考试的压力。这些压力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左右着教师的课程决策。教师在名为“活动课”或“兴趣课”上都不敢“浪费时间”从事与非应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和兴趣课成了应试教育的延续,这说明教师受着“应试”教育压力的支配与控制。M教师在活动课上仍不能抛开考试的左右,与上级评价的标准和学生升学考试要求的压力不无关系。
教师教育可以包括了以下几个阶段:职前师范教育、在职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校内发展。由于目前教师职前培训课程存在着明显不足,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在职培训机制,而且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并与目前的学校制度存在有着大量的不协调性,所以导致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缺陷。M教师的素质构成与其所受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表现为:一是 M 的专业素质的构成明显有偏差,二是其教育教学能力无长进。因而,强烈呼吁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同时,还应该加强校本教师的发展与培训,特别是要加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
7. 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分为长期的积累和当前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M 老师由于平时积累太少,所以对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不能做出正确判断。此外,M 老师在上课时显得手足无措,也可以看出M在课前准备不足,因而只得采取各种办法来消耗时间。
8. 家长及社会的配合
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同样对老师的课程决策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家长和社会期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特别是长大后能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做个有出息的“人上人”,他们把中小学教育看成是小孩走向上层社会的工具。因此,他们期望学校成为帮助自己孩子“成才”的工具。学校变成了一个工具化的场所,教师也因此成了帮助学生考好的工具。教师在课程决策中不能超越这一现实目标的规限,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得以这一目标为轴心。
总之,教师课程决策的影响因素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而是教师自身素质及外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课程实施的改善不能只注重一个方面,而是应着眼于英语教育整体的调整与改革。
四、结语
“方法至上”,诉求于某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理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隔障了我们英语教育的视野。着眼于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改革,注重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关注英语教育的整体存在,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全方位因素而不仅仅关注“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一元素质”的培训,可能有助于我们理性地反思和解决英语教育中的问题。就像学生评价的方式与维度需要变革一样,对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成也应该有一个全方位的思考,对英语教师的培训更需要全方位地观照。英语教师的培养应走出“误区”,要由过去“匠才模式”的培养方式走向“英语教育家”的定位:既要着眼于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培养,更需关注教师职业素养的塑造;既要关注职前培训,又要创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注重教师在职特别是校本培训;既要关注教学的改革,更要关注课程的更新,并注意两者的有机整合;既要关注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研究素质的提升,培养研究型教师。这样的英语教育才不会是片面的教育,而是真正全面的教育。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