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政治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略论中国问题(一)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19 13:51:13   

    现在,问题集中到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创造足够的价值,即怎样把牛车变为汽车,以承担起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公民应尽的义务和权利的责任。同时也要如邓大才先生所提到的第3)条: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筹集制度,实行投资多元化,减少农民的生产共同费用的分摊;即请肥胖的赶车人和搭车人下车,方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路,这种思路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要求有相应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原理,我们都早已熟悉。再者,处在西方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篇宗义地就国民财富的来源,得出了其决定于从事于有用劳动的人数和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多寡,以及有用劳动人数的生产效率的高低。并且说明了劳动的生产效率提高在于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却受市场范围的大小的限制等,他有一个清晰明了的理论论断。实际上与马克思的原理有同工异曲之妙!如果我们能着手解决阻碍着农民进行社会分工所受到市场范围太小的限制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民的社会分工,也实际上解决了与生产力要求有相应的生产关系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亚当.斯密之后的经济学说不过是在亚当.斯密的理论框架下刻刻划划的雕梁画栋之技,正如1992年出版的缪萨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292页)中所说,"经济学者几乎用了两个世纪来证明亚当.斯密的论断的核心真理……完全竞争、一般均衡的市场经济,会显示出资源配置的效率"。即说明了亚当.斯密以后的近二百年经济学不过是证明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在"看不见的 手"的作用下的市场经济原理的正确性。我认为,《国富论》的伟大,远胜于宋代程普的半部《论语》,或被拿破仑拜读的《孙子兵法》,以至于现今北京清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在他的《产权、政府与信誉》里发出让"政府官员应该学什么?其实很简单,政府官员应该人手一册《国富论》,二百多年亚当.斯密写的,默读三个月,比学任何东西都有效。"之感慨。由此,我试分析农民因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而缺乏必要的社会分工,造成了农民贫穷的上述原因

    第三节 农民因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而缺乏必要的社会分工,造成负担过重的客观原因和体制原因的分析
    一)我国历史自然形成的客观原因
    我国农村现状是历史自然形成的村落,它的形成是与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相匹配的生产关系的形式,即农民吃住就在土地旁,以节省时间,同时避免了劳作时的奔波之苦,就象过去城市里,工人吃住都在工厂里一样。我国广大农村就是在这样落后的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之上构建起我们的上层建筑的:县,乡,村,自然村(小队)。以我国政府的最低基层组织--乡为例:全国有4.55万个乡包容着9亿农民,一乡仅二万人左右,又同时分布在更基层的十几个村委会(全国有75万个村委会)(数据来自《中国战略构想》胡鞍钢主编),然后又要再分布到十余个自然村中,这样乡级以下就有三层结构布局,管理一百多个自然村,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成本可想而知--只会因为管理分散而随之管理成本增加;我以一个乡为例,每个基层村委会中,要设立村委主任(正、副)、村支书、民兵连长、会计、妇联主任、等近十个人的组织,自然村中再加上村长,会计。还有村委上必需有的小学建制。这样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设置,是仅仅两千(劳动力近千人或更少)左右的人口必须承担的社会管理的基本设施成本,全乡就有十余个这样的结构组织。这还没有计算乡级政府包括乡级中学教师在内的几百名国家干部、闲杂人员等的? ぷ矢旱!8猩跽撸挥屑由舷缯蚱笠怠⒋寮镀笠荡映镒式ㄉ瑁矫植蛊笠悼魉鸷诙炊际怯信┐逄崃衾匆缘馗旱5目钕睿∮纱丝芍┐宸秩嗳耍唬邮掠杏美投呐┟袢耸欢扔涤型恋赜忠揽颗┟裉崃艨钛畹拇甯刹浚蝗耆牙胪恋乜颗┟裉峁┕ぷ时U系娜耸O衷冢┐宓恼馊嗳说氖恳丫怀杀壤斐闪伺┟翊罅坎槐匾亩钔飧旱!?BR>     在此,我先以村委一级的小学教育为例,阐述单因为社会分工受到了市场范围的太小的限制,从而造成教育资源效率低下,农村农民负担的成本增加的道理。在村委会里,包括老老少少有两千口左右的人员,一年按农村计划生育的指标 1.3 %计算,同年生的同龄人仅20多个婴儿,这意味着小学每个年级开班遇到以下情况,第一,生源不足一班;第二,所需教师出现这样的困难:一个教师若只教一个年级的一门课,显然工作量不够;若教几个年级的课,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因为教学上术业有专攻,再者,因为同头科教师没有,所以教师之间交流和竞争也难以展开。也就是说,学校的规模限制了教师的分工,从而使教学效率低下。再加上必要的学校职位设立,相应的工资待遇要增加,基本教学硬件(使用率低)又必须购置,这就使有限的村级教育投入效率低下;为此,因小学教育规摸小,教育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反而造成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我国有的是勤劳、勇敢、负重的农民,但决不是市场经济中被西方经济学里首先假设的所谓"经济人"或"理性人"。也就是说,农民远远未成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经济主体,所以成为了"真苦,真累"的一群。而阻止他们成为"经济人"、"理性人"的原因,第一,我国历史是缺乏商品经济,农民群众缺乏必要的习练。第二,恰恰是我国取得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农村革命,"农村承包责任制"--也是一种"不患寡,就患不均"的平均主义体制所捆扰;这种体制,表面上是给了农民生存的一定的生产资料之基础,实际上也限制了农民进行其他劳动选择的可能性。这也是国家政策迟迟不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的原因。更主要的问题是,在巴掌一片大的土地上,聚集着十几家农户的土地,很难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土地使用权的不确定性,也难以产生大量投资土地、进行土地增殖的热情和竞争意识!第三,"庄稼活,不用学,人家乍做咱乍做"等,诸如此类的小农意识,造就了"见利群逐,无利不干,利尽瞪眼看"的乡村小农经济。在我的家乡,我看到农村房屋墙壁上写到:"家家有项目,户户有能人"的警句。我哑然失笑!有 项目和做能人真太容易了,每个农民是否都有市场的判断力和信息收集运用的能力?显然没有!所以农民从事生产大多靠相互模仿和学习,所以是造成了以上情况的原因。还有,如果农民仅靠相互模仿和学习,毕竟缓慢,等到自己学会了,产品生命周期可能已过,即俗语说的:黄花菜就凉了。比如,我家乡去年’包菜’卖到两角一斤,所以引起农户今年大量种植,结果造成二分钱一斤仍卖不掉,只好倒扔在沟里的局面。第四,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下,同时地方官员(本身也有小农意识的影子)的愚民政策(如江西省出现回收《农民知识手册》的问题)。即地方官员害怕农民了解国家政策、法律等现象,以及什么叫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什么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自己应该怎样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都有哪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农民从思想意识上就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解释,只能从历史的经验和传闻中收寻答案--却没有社会分工的经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