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政治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19 13:51:19   

    如此看来,生产的老概念如今也需要改一改了。一件产品,人脑中有它的设想,但现实中它还不存在,于是人们通过人脑的参与,人手的劳动,在现实中把它照着人脑的设想造出来,从而达到现实与人脑的共同存在,这属于生产,物质的生产;一条规律,现实中它早已存在,但人脑还不能认识它,于是人们通过人手的参与,人脑的劳动,在人脑里把它从现实中找出来,归纳出来,从而达到人脑与现实的共同存在,这也属于生产,精神的生产。当然,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规律”,人冒捏出来也不可能用以指导生产,人脑中没有的东西,现实中也不可能生造出来为人所用。因此说,生产的概念就应该扩展为:在大自然与人脑这两个无所不包的世界里,人们为着自己的需要,将一个世界已经存在的事理或设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发展到另一个世界去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开发也属于这种过程。

    从牧业到种植业,再到工业,随着产业的逐步升级,人们为生产同样消费或使用价值的产品,所需要投入的人力越来越多,所需要参与的自然资源(包括动植物生长代谢的部分)却越来越少了,现在一项科技成果的发现或发明,更往往需要无数人的实践,无数人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定的时候,才能集中到某一人身上归纳出来,其所耗的自然资源却为零。这就如我们现在若把一片牧场改作猎场,猎人对猎物生长发育的人力投入为零,猎场可自然生成的野兽也比原把它用作牧场可放养的牲畜少得多一样。

    再从用的角度上讲,农主品只能一次性消费,其中的畜产品更必须现产现消,时间一长就变质了;工业品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供若干人使用若干次,但最终总要破损报费;而科技的产品--知识,则不仅用途广泛,而且可以供无限多的人同时使用,并能反复地使用无限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它还是一种比工业更高级的生产力。

    但有的人还怀疑,在生产力里边面,科学技术有时更象是一个构成要素,而不是一种发展类型。以笔者的看法,从精神活动的角度上讲,作为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应该是劳动者的脑力,而不是发展脑力的科学技术,这就如在物质上能量上,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应该是劳动者使用的工具与劳动者的体力,而不是生产工具的工业与提供能量的农业一样。

    人们往往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生产力中的一个构成要素, 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发,科学技术已经逐步地渗透到了其它各个生产领域,并从根本上改变着它们的生产面貌,于工业有知识密集型工业,于种植业有科学种植,于牧业则有科学养殖,等等。而其实,改变后进生产领域的生产面貌,使其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正是一种产业,作为一种先进的主导产业,所固有的属性。如现代工业的发展,随着其地位的上升,导致了种植业生产的机械化、化肥化,也导致了牧业生产的机械化、饲料化;更早的种植业的发展也使牧业当初的放牧打草变成了家畜喂料;我们又能说工业与种植业也是生产力中的两个构成要素吗?

    同时,先进产业的兴起,又往往是后进产业为进一步发展,寻求出路的结果。如牧业的兴起始于猎犬的驯化; 种植业的兴起源于畜料的培植; 烧陶以盛放粮食(牧人们现烤现吃,装奶用皮袋),冶铁是为了农耕;当今科学技术的兴起,也正是工业企业为激烈竞争,更新设备,换代产品逼出来的——科技时代的来临已经为时不远了。

    比工业更高级的科技生产力的兴起,必然需要一种比资本主义更进步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那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把社会主义的产生,归结到科学技术的兴起上,很多人可能会有些失落,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还不太明白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的缘故。历史上,日本在开始推行明治政策的时侯,机器大生产还是一个新事物,但变革以后仅仅三、四十年(一代人),日本就摆脱了殖民危机,打败满清,击退帝俄,发展成为一个工业的强国,这主要就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强大能动作用。要知道,对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自发形成,人无可奈何,但能否即时地转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需要,则是衡量一个政权先进性的根本。如今中国东部的工业扩张已经趋于饱和,开始转而开发西部,东部的工业要再进一步发展,也就只能靠“战略性结构调整”了,因此,现在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研究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经济与社会体制,正是现实的需要与时代的要求。

    三.人与人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在物质上高于动物的活动进而能够制造与使用工具去劳动,在精神上高于动物的追求生命进而追求无限的幸福,这两者是辩证的,缺一不可的。我们当讨论生产力的时候,劳动是其根本,现在要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追求幸福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了。

    在险恶复杂的大自然中,单个的人是难于生存的,因此人们要想生存或者进而生存的更好,他们就必须以某种关系为纽带, 结成由小到大的社会,分工协作,共同生活。 这样,一个社会人所能追求与得到的幸福,也就只能是社会幸福了。

    人类最初的原始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之间,多劳也不觉得亏,少劳也不以为耻,他们为了生存,分配都是均等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组成逐步庞大,由血亲的家庭,扩展到血缘的氏族,再到姻亲的部落,以至于地域的部落联盟,随着生存之外剩余产品的出现,血缘的疏远,成员之间若要再不分彼此,平均分配,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一种新的社会组成——阶级社会开始了。

    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起不同生产作用的同类人,或者说能实现不同社会价值的同类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生产利益,为了确立、维护或者转变某种社会幸福的分配原则与方式,而结成的社会集团。

    一定时代人的社会价值的区分标准,是由一定时代的主导生产力决定的。在部落融合的牧业时代,因为人们所能左右的,并不是能产出多少(牲畜的繁殖水平是由“天”定的),而是能否保有自己的生产成果,或者掠夺别人的生产成果,又由于原始社会血缘纽带的保留,因此,英勇善战,能征服他族的部族就整体地成为服务于生产的部族——掌握社会幸福的贵族,相反被征服而接受贵族保护的部族就成了直接从事生产的贱族;在种植时代,由于耕地对种植的决定性,拥有耕地的人又结成了掌握社会幸福的地主阶级,没有耕地的人就成了受佣于人的农民;进入工业时代,由于资金投入对工业生产的决定性,拥有财富的人又结成了掌握社会幸福的资产阶级,没有财富的人就成了受雇于人的无产阶级。因此,以此类推,到了科技时代,由于人,人的知识、 智能对科技生产的决定性,社会人的阶级区别当然又要以社会主义的知识、智能为标准了——否则怎么说“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