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心得体会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9-03-08 09:01:17   

 假期总要带两本书回家看看,以便完成读书心得的假期作业.这次带回家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德的《育人三部曲》.说句实话,这本书到现在还不能说是完完全全看完.一个原因是字太小,看起来不是很舒服。另一个原因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观点实在是太精辟了,勾勾划划,影响速度。正因为如此,读书心得写起来也很困难,好像无从下手。好在李镇西老师近期发表了一篇《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的文章帮我理了理思路。眼看快开学了,慢慢写起来吧。

     这本书分三个部分: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在这三部分前,还有译者的话和编者的话,这部分内容也相当重要,它将整本书的精华作了总结概括,都应该细细的读。【www.ttshopping.net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纵观整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源于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爱。所以读这本书的第一点收获就是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爱的教育。“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 ,这些语言如果没有和孩子们的亲密接触,没有一颗爱心是无法观察和总结的。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去,而这个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脸”。我曾经对到学校里参观的人自豪地说:“看,我们的学生多有礼貌,每次见到我都会主动问好”。孩子们对你只是礼貌式的问好还是能与你推心置腹的交谈,这就是教育者和教育家的差距。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 ,他认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苏霍姆林斯基在描写师生关系时,也很经典,他认为,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真正的学校,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爱好把施教者和受教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孩子的情感、思想、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教师的讲台有时会变成一度高墙石壁,教师在墙壁后面向他的学生(敌人)发动进攻。但更多的情况下则是讲台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后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多么形象的比喻,看到这我嫣然一笑,有时的我们的确如同无能的指挥官,对孩子们的种种行为会感到束手无策,实际是缺乏沟通的表现.

     读这本书的第二点收获是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勇于实践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办学过程中勇于实践自己的理想.“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使我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又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多少呢?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更好地开办快乐学校,提前一年招收学生,开办预备班,他叫得上所有孩子的名字,了解所有孩子的家庭,接着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十年时间里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学生在童年、少年、青年期的各种表现。他能指名道姓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先后为3700名学生作了观察记录。这种实践精神,如果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恐怕离教育家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第三点收获是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如一日的痴情于教育事业,虽然他也曾遇到过困难和坎坷,但他从未动摇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贯穿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