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物理论文 → 文章内容

由一道物理题说开去“管涌”——大堤的致命危害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20 15:45:23
    有这样一道物理题:每年的7月份左右,长江进入汛期,江水猛涨,水变浑浊,堤脚处极易出现管涌等险情。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出现险情的原因。
   学习了液体的压强知识以后,我们不难解释这个问题。因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并且随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长江水在汛期往上猛涨,使汛期水位比平时高出很多,加上江水浑浊,江水的密度也比平时增大,这样会对大堤下部产生比平时大很多的压强,大堤由于自身的原因,自然会出现管涌等险情。
   这道题我们似乎已经解释明白了,但是,如果我们深究一下,什么是管涌?它是怎样产生的?我们该怎样处理管涌险情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管涌。
   管涌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水流从河岸沿着大堤基础土壤空隙而流向下游,因水流受到周壁的限制,有点类似管道中的水流,水流入堤内之后,仍有很大的压力,如果冲破了粘土性覆盖层,将下面的粉砂,细砂带出来,就会发生冒水涌沙现象,即称管涌。如图1是大堤出现管涌时的大致结构图。
   管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大堤的基础结构决定了管涌的产生,在易发生管涌的地方,大堤的基本结构是:上层是相对不透水的粘性土壤,下面是粉沙、细沙,再下面是砂砾、卵石等强透水层,并与河水相通(如图2)。在汛期高水位时,由于强透水层渗透水压强大,水的压力损失很小,大堤背水的一侧数百米范围内,表面土层底部将承受到很大的水压力。如果这股水压力冲破了粘土层,粉沙、细沙就会随水流出,从而发生管涌。
    
   
   管涌的危害在于它可将大堤的基础泥砂逐渐掏空,从而使大堤出现更大的水流管洞,至使堤坝垮塌或是洪水直接将堤坝冲倒。
   由管涌产生的原因可知,要使大堤不产生管涌,必须使大堤基础不产生渗水,这样在修筑大堤时就必须使用不渗水的材料,这说起来理论上是似乎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是不可能的。首先是一些大堤基础天然是由粉沙、细沙及砂砾卵石等强透水材质构成,修筑大堤时不可能将这些先挖走再填上不渗水的基础材料(经济上不允许,也不现实);再则长江堤防是在历年的防汛中加高加宽加固的,更不可能毁堤重建,所以只有在原有大堤基础上进行防汛,在原有大堤的基础上对管涌等险情进行处理,这样既经济可行,又符合实际,采用科学的方法,完全可以将管涌等险情控制,使大堤安然无恙。
   实践经验证明,大堤的管涌抢护原则是尽力制止涌水带砂,使大堤渗水有出路。这样既可以使粉砂、细砂不再被破坏,又可以降低附近渗水压力,使险情得以稳定。从图1中可以看出,发生管涌时,可以把江水、渗水管道和管涌出口看作为个连通器。出现管涌后,具体的抢护方法有如下三种。
    (一)反滤围井法
   该方法就是在管涌口处用编织袋或麻袋装土抢筑一定高度的围井,井内同步铺填沙石等反滤料,以防险情进一步扩大。其实此方法就是利用滤料保证涌出的水不带走大堤基部的泥砂;围井产生一定高度的水位就会产生一个反水压,减少了江水的渗透压力。
    (二)反滤导渗:在管涌范围较大,孔眼较多的地方,险情不太严重,做围井困难时,可直接按反滤要求,分层铺设反滤料(如麦秸、稻草等),其上盖块石或砂袋。这样既可滤住砂,又可将渗水导走。
   (三)蓄水反压(俗称养水盆)
   在大堤内再打一道小堤围住渗水,通过抬高管涌区内的水位来减小堤内外水的压强差,从而降低渗透压力,减小管涌出水的水势,达到制止管涌的破坏和稳定管涌险情的目的。
   大堤除了受到管涌的威协外,还会受到白蚁穴,鼠洞等的困扰,它们也同样会对大堤产生毁灭性的危害。我国水灾频繁,堤防众多,每遇洪水,堤防隐患经常导致各种险情,传统的用木棒或脚踩的原始方法探查管涌等显然落后了,科学家们于是纷纷探索堤防隐患快速无损探测技术。
   据息武汉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院近日研制出“双频多普勒相控阵地质雷达”,它可以探测到地表以下20米内的蚁穴、鼠洞、管涌,并把相应的地质状况转换成可视图像。这样,防汛员今后不上堤巡查,也可对堤坝安全状况了如指掌。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