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政治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19 13:51:53   

较多地吸取而不是舍弃,从而加速了对政治文化的理解、内化、认同、接受。

从这两方面看,与一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相比,“文革”期间的政治社会化具

有鲜明的强制性、社会性、快速性、持续性、特殊双向性(即一方面是主流政

治文化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传输;另一方面则是大众对强制性传输的主流政治文

化表现出极大的认同与亲合)。这些特点加速了对政治文化特别是大众政治文

化的畸形化过程,进而影响到了整个政治文化的结构变动和功能指向。


注释:

  (1)对于政治文化的确切含义,政治学界见仁见智。本文使用的是中观

政治文化概念,即政治实践活动在社会成员观念上的反映与积累,包括政治心

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政治思想、政

治理论等。

  (2)政治社会化是指一定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变动的过程。

  (3)政治主体是在政治体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构成要素,它

是政治权力的载体和对政治运用产生主导作用的政治实体的总和。它有这样几

个层次:1、处于政治关系中的人,包括群体的个体;2、政治性组织;3、国

家政权及公共权力的物质附属物,即军队、监狱、法庭等。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501—502

  [2]汪玉凯等:政治主体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2

  [3]王人博,程燎原:论法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16

  [4]、[7]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80、112。

  [5]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文化大革命”研

究资料,(上册)[M],1988,82

  [6]张涛: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2,233

  [8]、[16]张鸣,乐群:“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思[M],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1,第6、14、39、2页。

  [9]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M],北京:朝花出版社,1993,

30

  [10]于东升:孤寂而冷漠的花朵——且说样板戏[J],青年思想家,

1992,(1)36-45

  [11]李炳印:“文化大革命”时期乱改地名的历史教训[J],青年思

想家,1991(4)39-43

  [12]秦晓鹰:历史的错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9-120

  [13]郭笙:新中国教育四十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36、38

  [14]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1。

  [15]J.密尔:论自由[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115

上一页  [1] [2] [3] [4] [5]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