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解读高中生物必修本中研究性课题

来源:不详  作者:作者__  更新时间:2005-11-18 10:51:37   

  摘要:对高中生物必修版中研究性课题的解读,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研究性课题的类型及方法”、“运用研究性课题平衡学生学习的不足”和“转变观念、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开展、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三方面进行讨论。

  研究性学习是在中学教学中起步较晚的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一种方式,处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学生潜在能力的约束,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绕着、碰着障碍躲着,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产生了依赖性和惰性。研究性学习的诞生,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一条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高于课本的知识和能力。研究性学习不能也不需要脱离学科教学而独立存在,生物必修本中的研究性课题,正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一种形式,充分运用好这些课题,做好做深给目的课题,为教师、更学生为提供了一条探索知识并获得能力的新途径。

  1、  研究性课题的类型及方法

  分析高中生物必修本的6个研究性课题,大体可分为:调查法、实验探索法两类。

  课题

  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收集并交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
  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从类型及方法看,运用调查法开展的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开展活动、处理活动中积累的资料;运用实验探索法开展的研究性课题则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围绕课题的目的进行设计,并把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获得相应的成果。

  2、  运用研究性课题的杠杆,平衡学生学习的不足。

  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较浓厚,不仅在于生物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更在于其具有可探索的未知的潜在价值。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忽视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潜在能力的发挥。高中生物教材经过老教材到实验版又过渡到必修版的反复修订,教材中不仅增设了原来没有的实验、实习,更给学生提供研究性课题。把原来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的轨道上。这样的调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和探索的途径。

  运用调查法进行的课题研究,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学会相互交流和合作学习。如,“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查阅能力、运用网络资源、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能力,从而可以增强学生了解先进技术的意识和激发爱国热情。“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课题”,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获得课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识,使学生获得取样和统计的方法。“收集并交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不仅培养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 “论文写作与答辩”,更锻炼了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增强和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和建设家园的热情。

  运用实验探索法进行课题研究,能够促使学生实验技能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科学性、批判性、深刻性,学会如何设计实验。这些都是课堂上不能比拟的,更不是教师可以传授的东西,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刻思维、积极参与悟出来的,是一种潜在能力的发挥和体现。如,“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学生可以根据课本提供的目的要求、提示及讨论,进行自我认证、独立思考形成初步方案,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由学生形成完整的书面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设计实验,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关注他们,并给以适当的鼓励和参考意见。以防止学生半途而废或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失去探索研究的信心。通过实验探索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对照比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学生能够从中找出成功之处和失败原因,能够推敲出设计不足和操作失误之处。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和探索奠定了基础。

  3、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开展,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教改的目标是使教师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以及促进者,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及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的形成,引导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态度,克服传统的教学弊端,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设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也应有包容的态度,不要“打击”学生活跃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即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稚嫩些、回答问题合理性欠缺些,也应保护其积极性,更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

  3.1、注重课题开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课堂地位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高临下者的地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研究性课题在生物课本中的出现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产物,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培养学生如何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大门的能力,决不是机械地传授教材知识,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研究性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课本中规定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课题。如,“学生膳食结构的调查”、“无土栽培植物的探讨”、“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等,这些课题极大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课题研究活动的基础。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