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会议发言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期末课题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9-05-16 14:02:20   

读了《有效教学》一书后,我对里面关于“有效备课”的章节很感兴趣,反复读了很多遍。然后开始反思自己的备课工作,我原来的教案基本是抄人家书上的,到自己上课的时候随意性很大,“书写”的时间大于“思考”的时间——将大多数时间用于书写、用于文字的堆砌,缺乏思考和原创,实用价值不大,形成“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有效教学》——31页)本来备的2课时,但总是要3课时以上才能完成。而且因为不是自己下功夫钻研的教材,上起来不仅条理不清楚,用时超出,而且还很枯燥乏味。我虽然也不是一点不钻研教材,但都是通过别人的教案来钻,先有了答案才去思考它的来源。由于思考的时间短,而且已经知道结果,有时候就拿着人家现成的直接去上课。多数时候是自己临时想起怎么上就怎么上,上课随意性很大。由于自己又不是那种能驾驭课堂生成性的高手,课堂也无法有效组织起来。造成有时候感觉不错,有时候又觉得很失败。

“三备法”很多年前我就知道的,我买有于漪的书,但总觉得效仿起来很不现实,一直也不愿意去下这个功夫。认为大家都这么备课,上课,我何必这么累。以前是教一个班的时候多,就算教两个班,杂事也少,精力也还旺盛,所以教学效果也不算太差。而现在我有两年多没教书了,加上一来就接人家上过的班,还当什么班主任,搞得我无所适从。后来又第一次教人数这么多的平行班,而且学生的语文素养完全跟原来的学生不一样。初一的时候因为安排我上公开课,我也精心准备过几节课,效果好像也还不错。但后来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改作业上了。备课的时间越来越少。效果也渐渐不好,学生开始给我提意见,说语文课很无聊,想睡觉,尤其是二班的学生。(因为我都是先在二班上了再到一班上,课程表就这么安排的。)9月10号那天在看《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发现了一句话,非常真实地反映出我这样上课的结果。“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不会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我认为效果不好最主要还是备课备得不好。2008年6月5日我上完课后回来写教学反思,我就这样写道:前面的上的课我都是按自己的想法来上的,想得好就上得好,想得浅就上得差,但都没依据现存的教案。这个学期有个奇怪的现象,拿到哪篇课文(除了文言文)我都感觉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有时候上完了都理不清自己的思路。不看参考书,不看人家的教案一点都不行的。但看了人家的教案又觉得不可能按那样去上,所以很多时候都成了临场发挥。最后我写的是:教了十年书,拿到一篇课文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必须东拼西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耻辱了。

后来认真阅读《有效教学》一书后,我决定学习于漪的“三备法”。于是找来一个笔记本,先把自己读教材的所思所感边读边记录下来,然后梳理成教案的形式。然后再找来别人的教案参考,看有什么我遗漏的重点,或者把人家巧妙的提问,过渡等等充实到我的教案中。拿着这样的教案先到一个班上,上完后回来反思,修改,写到正式的教案上,再在另一个班上,最后写教学后记。这样上课后,感觉自己很有把握,而且很期待上课,想看看上下来的效果如何。虽然花费的时间是以前的几倍,但慢慢觉得备课原来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原来在初一上完公开课后,我也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但没什么动力,也没毅力课课坚持。参加了教师区域性发展课题研究后,觉得这是一举几得的事情,上完一个单元后,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备课的速度也在加快。原来一篇教读课文上3、4节课,自读课文根本不上。现在基本可以在规定课时完成,还能多上很多篇自读课文。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学的课文增加了,阅读量也增加了。【www.ttshopping.net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这个学期我对上课很有心得,在选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上出“语文味”这些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因为课几乎都是自己备的,所以上完课的心得体会也很多,尤其是出去听别的学校老师上课,感悟非常深。比如这个学期我去七中听了那个学校老师上的一节公开课——《生物入侵者》。当时有点感受,但说不清楚,虽然蒋宗智给了很高的评价,但我认为上得并不好。后来去听了全国名师“送教西部万里行”赵谦翔、郑桂华、韩军几人的报告和几节课,茅塞顿开。自己在备这一课后就完全把握住了语文课的方向。语文课很容易迷失方向,一不留神就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上说明文最容易上成生物课,地理课。“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品味语言,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才是语文自己的分内之事。

因为备课深,所以上起来也很下功夫,课后想写反思,想写后记简直就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这个学期我写的课后反思就很多,以后再搞什么征文我简直不愁找不到材料了。原来也提到过老师们每篇课文都精心准备没有这个时间,主张就一个学期备个3、4篇课文,也能慢慢培养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但现在我每篇课文都愿意自己备,尤其不愿意抄现成的教案,觉得浪费我的时间。但是的确感觉时间有限。所以这个学期挤占了很多改作业的时间,很多都只是查阅,课堂讲评。也有种顾此失彼的感觉。这里还牵涉一个查教案和怎么改作业的问题。这可能要得到学校的支持才行。

反正现在觉得备课很有意思,备课有意思就会觉得上课有意思。《有效教学》一书中对借鉴别人成果,怎么使用名家优秀教案有一段话,我认为值得学习。“教师必须经过至少一定周期的自己深钻教材的磨练,才能在借用名人教案中悟出很多‘为什么’,才能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如果我们总是依赖现成的教案可能就会导致永远的先天不足。虽然这个应该是“入格”型教师才做的事,我们的教龄已经到了“骨干型”教师的阶段,但是不补上这个缺,要想成为“骨干型”甚至后面的“成熟型”教师还是有点难吧。下一步还要继续研究上课的问题,在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趣味性,更加吸引学生方面做文章。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打磨自己的语文课。争取早日成为研究型教师,往专业发展领域更进一步。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