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心得体会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读《论语》有感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9-03-08 09:01:22   

读《论语》有感

   高中部张瑜

其实接触《论语》的年头已经不短了,中学时就学过《论语三则》,那时侯就会摇头晃脑的背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上大学时有一门课就叫做“《论语》精读”,上第一节课时,教授就告诉我们:这学期这门课的任务就是要大家把《论语》一本书背下来,不仅如此,他还激将的说道:“如果你们觉得我水平差而不选我的课,我一点意见也没有;但是如果你们因为怕背不下来《论语》而中途退课,我一定会瞧不起你们。”于是,一群刚刚考进大学的血气方刚的新生们都头脑一热的坚定的选了这门课。之后的4个月,大家着实被每周两篇的任务折磨了够呛。但是一想到可能要面对教授鄙视的目光,就咬牙坚持了下来。至今想来真的要感谢那位老师,如果不是他的激将法,也许大学四年我们都不会有动力背下一本书。

可是,虽然很早就接触了《论语》,虽然也曾背下整本书,但是对《论语》的理解却总是停留在表面,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共鸣。直到上个月,我替田老师给初三(2)班的学生上语文课,讲起了《论语》,蓦然间才发现,那些看似离我很远的道理原来都在我的生活中悄悄的实践印证着。初为人师的我,这一学期收获良多。当自己在教学中积攒了点点滴滴的经验感受之后,再看孔子的《论语》,看两千年前的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关于教学的真知灼见,真的是感慨良多。

一.因材施教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必因其材。”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孔子对他的学生的了解是很深刻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记载:“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就是夫子对这四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深刻了解和概括说明。正由于他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所以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当学生向他询问问题时,他总是能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做出不同的回答,以解决学生所存在的不同问题。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子路冉有问“闻斯行诸”的故事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多么生动的一课,不只是让公西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于我这个新手老师也是一样。学期初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对于如何组织好一堂课还并没有什么自己的方法。还记得有一次,我师父孙永河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去自由讨论,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课堂效果非常好。于是我也想在我教的班级尝试一下。可是没想到学生却一点讨论的意思都没有,都自己盯着自己的教材,让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我非常尴尬。事后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孙老师教的七班男生很多,对于一些课内问题的分析会有些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容易讨论得起来;而我教的五班女生偏多,不像男孩子那么愿意主动发言;而且全班同学阅读量普遍比较大,所以对于一些课内分析的内容,他们能很快的得出结论,而不太需要几个人讨论解决。找到了差别所在,后来的我就针对这个班的情况进行课堂设计,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我直接进行提问,而适当将课程的外延扩大,向他们多介绍一些东西,并且对于这部分中有争议的地方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果然就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记得讲《雷雨》的时候,我带领学生分析繁漪和周冲这两个人物形象,学生们通过讨论与思考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整部作品,整堂课的效果非常的好。

二.教学相长

孔子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而同时,孔子也是一位虚心学习的老师。他从不将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意见;他也非常注重不断向他人学习。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第七》)。《礼记·学记》中将“教学相长”的经验总结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而这四个字,正是本学期我体验最深刻的地方。在复旦中文系学习了四年,自以为自己学到的内容很多,可是当真正站上讲台讲给学生的时候,才发现我所储备的还远远不够。这学期的我,课下的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看书,一遍遍翻阅那些大学时的教材、笔记,对每一处模糊或是不懂的地方都一究到底,认真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学时准备期末考——那时的我只要对自己负责,而现在的我面对的是50位学生,我的一个错误的理解可能影响他们一生。一学期下来,我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了,我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不只如此,学生们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只有简单的日语单词,更有一些新的理念。有一次跟学生谈话时,学生提到了一本书——《世界是平的》,并引用里面的观点来印证自己的选择。那时的我第一次意识到: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自以为紧跟潮流的我,已经落伍了。我向学生借来了这本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它,发现它的确带给了我很多全新的观念。学生永远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尤其是育才的高中生,他们接触的东西很多,与他们在一起交流,我的确受益匪浅。

一部《论语》,影响了两千年来无数的中国文人,而我,也在其中汲取着养料。不敢自比于孔子,但我会以孔子为榜样,力争做一个启迪学生智慧、教会学生人生道理的好老师,无愧于“教师”这样一个称号。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