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英语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阅读课教学中问题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32:45   

阅读课教学中问题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一、问题提出的原因

  SEFC教材中每单元都有一课是阅读课,如何进行阅读课教学呢?国外学者研究了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提出了自下而上式(Bottom-upprocessing)、自上而下式(Topdown processing)和综合式三种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自上而下的交际性阅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上而下的交际性阅读是指从语篇整体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文字符号获取的信息上。它包括:

导入→带着问题读(初读)→从语篇整体出发(分段,找主题句、理解各段内容和逻辑联系等)→掌握课文结构(通过图表、表格等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段落结构)→讨论等过程。

教阅读课时,常要求学生阅读2~3遍课文。学生每阅读一篇都有不同的目的。从表层内容到深层内容使阅读不断深化。新教材的阅读量大,话题广泛,课文的信息量多。课文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设置出质量高且针对性强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存在以下问题:



1、设置与阅读内容联系不大的话题,导向性不强。



如在教授SEFC1A 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 时,通过当选的第43届美国总统布什(George.W.Bush)引入课文时,大讲美国总统选举时党派之争及其背景,将学生兴趣吸入其中,但引入时间较长,导致喧宾夺主,重点不突出。



2、问题形式简单



为提问而提问。SEFC课文教学中常用的问题类型有:

(1)问题本身包含课文中的细节性信息,只要求回答Yes或No, True或 False;

(2)问题本身不包含课文中的细节性信息,学生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引用信息回答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是用who, when, where, what, which, how many (much) 等引导的问题;

(3)利用课文中的信息回答问题,但这些信息并非是一句话,而是要求学生对细节问题加以理解、辨认和简单概括;

(4)可引用课文中的信息回答问题,但这些信息是隐含在课文中的;

(5)回答问题时,需要对课文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补充信息。



有些教师在讲阅读课时大量地设置类型(1),即Yes或No,True或False 型的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将阅读课讲成了对话课。



3、问题分布不均匀,没考虑文章的整篇布局。



如教授SEFC1A Lesson 34 时,有的老师注意设置问题说明CAAC购买计算机前后变化的情况,而对最后一段A person at the CAAC said:“In our opinion it has become necessary to spend all this money on the new computer.… These people will be welcome on our planes.” 不闻不问,错失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该段通过第三者的评价突出计算机在CAAC领域的应用给人们购票带来的方便。若在此处加上 Why doesn’t the writer speak directly but use a person’s words?则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从多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



4、缺乏时代感,不注意与生活题材相联系。



如教授SEFC2A Lesson6 No smoking, please!时,只注重根据课文意义讲解烟民数量、吸烟的坏处等,不注意结合创建无烟学校活动或世界无烟日宣传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来缩短材料与现实的距离。



5、设置问题时平铺直叙,无高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一位老师在讲授SEFC1A Lesson38 At the tailor’s shop 时,问了(1)What did the customer want? (2)How did the customer look? (3)How did the customer want to pay? 等问题,也叫学生扮演了戏剧了的角色,但没有留下时间给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Is money everything? 这一话题没有引导学生讨论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人们应以何种观念去看待金钱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启发诱导,组织讨论,发挥学生的合理想象,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则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6、不意分析材料性质和结构特征,对不同的材料采取同一处理方法。



如在SEFC1A Lesson54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重该课特点,问了许多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该课阅读材料为三封简短的书信,语言障碍较少,可让学生作限时阅读用,突出的重点是如何找主题(title)及如何写回信。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阅读的动机。有研究表明,外语学习的各种动机都能使学习者获得一定的成功。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引导学生正确的外语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是外语教师的重要责任。

二、问题设置时应遵循的原则



NMET英语科考试说明对阅读理解的要求如下: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理解具体的事实和抽象概念;

3、理解字面意义和深层含意(包括作者的态度和意图等);
4、理解句、段意义,把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正确判断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因此,学生应具备:
(1)、掌握常用句型和词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获取信息。
(2)、掌握语篇语义的概括能力,准确把握中心大意。
(3)、对语篇内部结构的逻辑分析能力,确认各种内在联系。
(4)、对语篇信息词语的有效把握能力,掌握文章主脉。
(5)、对篇外因素的推断力和想象力,理解深层含义。
(6)、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分辨能力,对本国和异国文化具有理性认识。

为使学生达到以上能力,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好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在设置问题时遵循以下原则:

1、阶梯性的原则



阶梯性有三层含义:一是学生从高一到高三不同阶段能力具有阶梯性;二是一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学生理解力具有阶梯性;三是同一班级不同学生在同一阶段能力具有阶梯性。因此课堂设疑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即教师课堂提问,尤其在设计问题的难度上要有针对性,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也应鼓励学生向学习的更高层次冲击。课堂设疑应由浅入深,并逐步减少Yes—or—No类的问题。特别是要尽量避免采用学生齐答方式。每节阅读课的问题应包括细节性问题,深层理解问题和评估型问题。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