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化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面对课改 教师需补心理学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4 22:14:18   

  其次,是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这也是个指挥棒。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反思的能力、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其中心理教育的能力是和心理学的学习密切相关的。所以,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这应该成为评价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如果有了这种导向,教师会感觉到心理学的重要性,自觉地学习心理学。

  第三方面,是对“教师即研究者”这个观念的提倡。过去的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即对这个命题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有人认为做研究是理论工作者的事,教师没有责任;或者把研究简单地等同于做个问卷做个调查等等。所以我们在提倡这个观点时,把它的内涵讲得更确切些效果会更好。现在提出的一种理念认为,教育行动研究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模式。把研究的思想和研究的要求贯穿到教学中去,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就是一种新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能促进对这种欠缺的弥补,教师会在实践中感受到心理学的作用和价值。

  问:上面是您从宏观上提出的对策,那么具体到中小学教师,他们应该如何补心理学的课,最先补哪些,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答:中小学教师需要补的心理学课,我想首先是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就是普通心理学。通过它来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对心理学这个学科有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其次,和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三大学科必须要学。第一是发展心理学,这门课可以让教师了解教育对象的发展轨迹,知道每个年龄阶段的典型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目前我们进行的课程改革,它的标准的制定实际上也要依据发展心理学。课堂设计的难度、容量,教学进度的安排等等,都要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第二是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核心是研究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师工作的性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那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打个折扣了。第三是学校心理学,它涉及到学生在学校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这三门课是和教学直接相关的科目,非常有必要学习。

  再次,和教师自身发展相关的一些科目,比如研究方法类的课,也有必要学习。我们鼓励教师做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学一些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测量、评价、统计。方法类的课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因为做研究不仅仅是个自发地探索的过程,它有一定的规范和原则。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补一些拓展自身的课,比如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

  问:现在市场上心理学的书很多也比较杂,中小学教师应该怎么选择、选哪些书来读?

  答:我建议中小学教师选大出版社、名家的书来看。大出版社的书很规范,科学性有保障。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应用心理学书系,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12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和台湾东华书局合出的世纪心理学丛书也是一套不错的读物。但是需要提醒中小学教师的是,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第一遍看不懂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带着问题在实践中用心琢磨,慢慢体会,就可以真正领会,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行动的指导。

  “面对新课程教师该补什么课”系列报道开栏的话

  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其实是对“教师”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位,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课程,老师们必然会面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面对新课程,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观念滞后?我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能否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过去所受的教育是否还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等问题?“教师书房”特为此推出“面对新课程教师该补什么课”的系列报道,欢迎广大中小学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甚至家长来稿参与讨论这一话题。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