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生物课上加强认识具体植物的探索

来源:不详  作者:作者__  更新时间:2005-11-18 10:49:34   

生物课上加强认识具体植物的探索

 

[内容提要] 由于历史等的原因,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植物认识甚少,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笔者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发现学生认识了较多的具体植物有利于扩大其知识面、积累较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

1 问题的提出

  由于高考、中考等升学指挥棒的作用,初中生物学在中学阶段普遍不受重视。各级学校为了抓升学率,将“赌注”几乎全押在了升学考科目语文、数学和外语等上面,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多数学生到中学毕业后,仍对身边的植物知之甚少。由于感性认识不足,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出现障碍,全面素质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笔者以为,在生物课上加强认识具体植物的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经之一,应当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来培养。

2 认识具体植物的意义

2.1 认识常见的具体植物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生物资源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关系密切。神农氏、李时珍等前人不就是靠了他们丰富的动植物知识,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而惠泽于人类吗?

  从另一角度来说,不了解一些植物常识对于我们的文学欣赏、写作及观赏动植物的情趣会大打折扣。国内外古典、现代优秀文学作品中有关动植物细节的精彩描写不乏其例,有时对某种动植物特性的描写会成为某一章节的点睛之笔。

2.2 认识较多的具体植物能促进生物学教学

  生物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初步认识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初步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的一些生物资源。上生物课时,教师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突破难点,经常要举一些常见的植物实例、旁征博引,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但学生,尤其是长时间埋头于主课作业堆里的学生不一定能把它们与自然界中的实物对得上号。这种感性认识的易位,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尽管教师讲得趣味盎然,但于学生来说,依然是索然无味。所以,只有将课文上的知识与表现在具体植物上的形态结构特征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基础(即感性认识),才能使学生较自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2.3 认识具体植物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基本点

  人们对不认识的事物往往缺乏感情、缺乏兴趣,有时甚至熟视无睹。一堂课活跃的学习气氛往往只是表面兴趣的短暂表现,只有潜心或立志钻研生命奥秘才是深层次兴趣的持久表现。对学生来说,只有认识了具体生物,特别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物,才会时时引起对它的注意,才谈得上有兴趣认识它和进一步研究它,否则,他会觉得该种生物离自己非常遥远、与己无关,兴趣更从何谈起。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让学生认识尽可能多的具体生物,不应“纸上谈兵”。

3 方法与步骤

3.1 学生知识与现状

笔者在九九学年度任教五个初一平行班,从中挑选出四个基础、条件相似的班级,两个实验班、两个对照班,共178名学生。在开学初作了一次植物常识的调查,结果显示:知道本地区(佘山地区)高等植物大致种数的仅为12.2%;能叫出四十种植物名称的只有73.4%,其中,33.8%的学生只能叫出二十种以下的植物名称,知道常见植物用处的就更少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小学生对于具体植物认识的匮乏,对自己身边常见植物的漠不关心!同时也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在生物课上介绍一些常见的植物。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笔者给实验班上课时,每堂课上介绍一种课前采集来的植物,花三~五分钟讲解其名称、形态特点、分类地位、生活环境和主要用途等。例如银杏,它属于裸子植物,是我国特产的“活化石”,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落叶大乔木,雌雄异株,叶呈扇形,入秋变为金黄色,种子俗称“白果”,可入药;野生银杏仅分布于我国湖北省神农架和浙江省西天目山,现全国各地已普遍栽种。不出一星期,学生们便对这种教学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几乎每堂生物课都有学生从校外采来一些植物枝条让老师作介绍。除了课堂介绍这一形式外,带领兴趣小组学生到校园、上佘山到大自然中认识植物是又一种常用方法,这种形式能让学生在实地了解具体植物的生活环境等,更能激发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激情。

  在介绍植物时,若能将该种植物与文学作品的欣赏、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到扁形动物血吸虫时,介绍毛泽东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瑟鬼唱歌”,诗中提到的薜荔是一种生长于荒凉、阴湿地带的一种植物,只要有它生长的地方通常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原先人烟稠密的村庄现在处处长满了这种薜荔,其荒凉情景、血吸虫的危害之大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学生一则认识了植物,二则了解了血吸虫的危害,三则欣赏了毛泽东诗词。

由于季节等因素,教师有必要对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季节采集不同的器官进行介绍。例如,不少学生只认识开花时节的白玉兰或紫荆,但当其花谢、长出叶时认识的人就不多了。因此,教师可以在早春时先介绍白玉兰、紫荆等的花枝,到了夏秋季再介绍其茎叶等,使知识趋于完整、系统。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努力在教学形式上做到多样化。譬如,采取智力抢答的形式温习旧知识;冬季上课时,将夏天采集、制作的落叶植物标本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回忆、思考;教师讲出几句古诗,让学生填入该诗句中的植物名称,等等。

  此外,讲授常见植物知识应注意与生物学基础知识相结合,为生物学教学服务。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一节时,告诉学生:常见植物中有很多植物如银杏、夹竹桃、法国冬青、和构树等能吸收空气中的多种有害气体,黑松等能吸收大量灰尘;讲到生物分类知识时,更可以用熟悉的植物编制简易检索表。由于学生对这些植物有了感性认识,理解起来更容易,记得也更牢。

4 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介绍了近90种植物),笔者又对这四个班(已升入初二)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4.1 认为常见植物的知识对今后的工作学习没有用的仅占全体学生的6.6%,不少学生甚至认为这种知识性的介绍比教材中的知识更有趣、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些知识对今后的工作、学习

肯定有用

说不清

没有用

69.2%

24.2%

6.6%

不认识有关植物对欣赏文学作品

影响很大

影响不大

没有影响

64.8%

18.7%

16.5%

作文时插入一些植物细节描写

会更生动

意思不大

没有必要

78.7%

16.3%

5.1%

 

  由此看出,学生们普遍希望能获得较多的植物常识,不少学生对上生物课不感兴趣的原因,要么是教材上的知识过于枯燥、难以理解,要么觉得这些知识离自己太远,学了又没啥用。

4.2 实验班和对照班对于课本上一般性的植物常识的认识相差不是很大,但一涉及到具体植物的细节性知识则差异显著,如下表:

 

植物常识

实验班

对照班

显著性测验

阔叶十大功劳能入药

51.6%

12.6%

极显著(t=4.23>t0.01=2.576)

车前草是能入药的草本植物

49.5%

32.2%

显著(t0.05=1.960.01)

刺槐是一种落叶植物

29.7%

11.5%

极显著(t=3.03>t0.01)

紫荆开的是贴着茎的紫色花

48.4%

29.9%

显著(t0.050.01)

认识了60种以上的植物

68.7%

31.8%

极显著(t=4.99>t0.01)

  如此显著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教学手段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换句话说,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相信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4.3 从四个班第二学期的期末生物成绩来看,同样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班级

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实验班

初一(5)

45

83.53

91.1%

42.2%

初一(7)

47

88.57

100%

51.1%

对照班

初一(3)

44

76.64

79.5%

33.5%

初一(4)

48

76.85

83.3%

39.7%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识别常见植物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基本点,学生对具体植物认识得多了,上课有了兴趣,增多了有意注意,减少了厌学情绪,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5 总结与建议

  实验班中有73.7%的学生希望能再多介绍点常见植物知识;有75.8%的学生认为,应该将这些植物知识纳入生物学教材中去。笔者以为,在初中生物课上加强具体认识植物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了一些具体植物的常识,而且使学生积累起一定的感性认识,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另外,笔者发现,在生物课上进行认识具体植物的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

  首先,在课堂上介绍一、二种标本的形式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植物生活环境的整体了解。笔者也常带兴趣小组去佘山活动,深受欢迎,但这毕竟只能限于小范围之内,难以使全体学生受益。

  其次,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本地区的部分植物也不够了解,不少植物叫不出名,不知其用途。而大多数中学又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资料供查阅,光凭教师的一张嘴,很难做到生动、全面。

  再次,由于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属于“课外”内容,加上没有考试压力,造成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对此不够重视,往往是学生们听之有味,但听过就忘。有26.4%的实验班学生认为:因为不考试,老师讲的内容“全忘了”,使这种教学形式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据此,笔者有以下建议和设想:

  第一,能否将具体动植物的识别作为学习任务,定期达标,进行考核。在目前教材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某一地区的教育部门可列出一定数量的具体生物名录,然后相关的教学设备、标本等逐步跟上。对于学生来说,有了一点压力,对信息的接受也会主动些。

  第二,在形式上可灵活多样些,而不仅仅限于教师的口头讲解。譬如,目前大多数学校已开展的给校园植物挂标志牌,能使各年级学生及教师都可以随时接受这些无声的“讲解”;定期在宣传栏内举办学生自己采集、制作的生物标本展览,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功感,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第三,充分利用野外活动和课外活动如夏令营、秋游等,对校园及周围环境进行生物资源的调查,摸清本地区生物资源的现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动植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知识。

 

 

 

参考文献:《生物学教学》

上海教育科研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