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回归常识 扎根大地——谈拐点上的小学语文教学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21:02   

回归常识 扎根大地

谈拐点上的小语文

(讲座稿)

        福建省安溪县师进修校   林润生

语文课程改革,已到第四个年头,到了关键时刻。《人民育》2004年第17期(9月份的刊物)开始开辟题为“行进在拐点上的语文育”的专栏,进行这方面的报道,编辑赖配根在题为《让大爱温润课堂》中称:“有人说,语文改是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这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比喻。”“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坠。”

来到拐点,有两个重要会议,还有2004年的《人民育》都在对语文育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一个是全国小语会四月份在上海召开小语文课程研讨会,会上对下列问题形成了共识: 1、针对片面追求形式问题,指出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形式;2、针对母语育滑坡问题,指出一定要真正重视语文育;3、针对忽视传统问题,指出要继承语文育的优秀传统。4、针对浮躁心态,指出在习和吸收外国先进理论的同时,必须要有自主意识,语文育要在稳定中循序渐进。

另一个是中国语文育高峰论坛,10月份在上海召开,与会者或是著名的语文育专家、或是著名作家、或是有影响的文少年。论坛发表了《金山宣言》,宣言指出,习语文的兴趣在减弱,习成绩在下降。(对此,上海市给出的数据是,2002年全市语文高考平均分92分(命题期望分96分);2003年命题期望分98分,可阅卷结果全市平均仅91.5分。其间的落差逐年拉大。呼吁要让生重拾习语文的兴趣。

来到拐点,我们选择理性的回归,回归语文育常识,扎根母语育与本土经验的大地。                        

一、  回归工具理性,在与人文性的统一中超越

    工具性是语文科的基本属性,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基本成分,对这一点的认识,我们要做到坚定而不动摇。 

(一) 课标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与理想境界

1、工具性

(1)保留语文工具性的基本属性,但要求上有所变化。

语文的工具性基本范畴有多大,以往几个版本的大纲都说是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本范畴不变,但要求有了新变化。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