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语文课”缓谈模式——对当今两类“阅读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3:40:48   

    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范式结构,它的建构过程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组合联系,它也得经由教学实践活动的检验、选择与改造。旧的阅读教学模式(即教案剧)经实践检验,已暴露出诸多缺陷:1、程式化痕迹严重;2、知识“灌输化”,课堂上缺乏必要的智力操作活动(重结果,不重过程);3、与实际生活距离太远(造成“语文无用论”);4、学生的创造意识受到漠视;5、使“编写教案”成为教师中心任务。

    如今,由于教育的转型,学科的发展,教育技术的进步及学生全方面、高素质发展的需要,也由于教师在教学的前沿努力探索、匠心独运并有所创造,所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例如“引导—发现”、“质疑—解疑”、“探索—发现”、“合作学习”、“自读—自悟”等教学模式。本文旨在对这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时期的流派纷呈的教学模式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评价。但正因为其“流派纷呈”,笔者的某些判断、结论经常被一些个例推翻。为了便于研究讨论,笔者根据这些教学模式在阅读性质、功能、目标上的共性,把这些现在正流行的新的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两大类:“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文章阅读”教学模式。
“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的区别如下表:

文章阅读语文阅读

    阅读性质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通过阅读领会表情达意的技巧,感悟“信息的载体——文字”的形式美,即语言形象美。

阅读功能

1、 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2、 提高思想,陶冶性情

3、 磨砺思维,发展智力

1、积累语言材料。

2、积累语文感性经验。

3、领悟语言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其中以理解能力为核心。增强学生语感。

    从上表可以看出,“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阅读,以“文章阅读”为主的教学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思辩美”,以“语文阅读”为主的教学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朗读美”。

“文章阅读”教学模式如下

基本教学流程教师指令或提问方式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师:请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

整理问题,进入重点

师:有了问题,应该怎么办?

师:你们喜欢研究解决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哪些问题比较重要?为什么?

……

自读自研,交流反馈

(个人为主,适当合作,随机点拨) 师:请你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师:请你自由选择伙伴讨论问题。

师:请你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师:请你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

再读再疑,合作解疑

师: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师:请你在合作组中解决这些问题。

……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如下:

基本教学流程教师指令或提问方式

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听读,轻声读) 师:读(听)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

理解重点段落

(理解读,感情读,自读自悟) 师:你喜欢哪一个段落?为什么?

师:你读了这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

感悟欣赏词句

(理解读,感情读,教师随机点拨) 师: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美?为什么?
想想该怎么读?

师:请你选择最有把握的一句来读。

师:请大家评一评他的朗读。

……

积累运用词句

师:这么美的段落,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

师:(创设导写情境)谁能现在就写一段话,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词语。

……

从以上对“文章阅读”教学模式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表格描述来看,这两种阅读教学模式至少有以下优点:

(一)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

    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学习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我的意识和调整,超越了“教案剧”那种受动性和依附性,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被唤起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学生的参与学习和尝试学习明显。

    由于课堂中注重展示矛盾,展开过程,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充分的参与(听、说、读、写) 和尝试的机会,并且被允许尝试失败,因此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主动地建构规律(文章阅读教学模式),超越那种被动地同化与模仿,也能进行自由的想象,直觉的思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平时所向往的“学会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三)课堂的生成性得到充分体现。

    课堂教学真实的展开与推进是很难真正被规约与计划的。传统的“教案剧”设置的问题、指令细碎繁琐,教程细密,想方设法把学生“诱骗、钳制、强迫到一条预设的路径上”。而“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则在教学设计上“框架化”,“板块化”,属于粗线条的弹性设计。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如“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哪一句最美?”这种问题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可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简单重现课文内容的回答无济于事,必须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过程。同一则教案在不同的课堂将生成不同的局面,尊重了学生自由而多样的思考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差异。

    但是,一个事物的优点往往是它缺点的影子。以“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课堂目标缺乏正确的定位。

    阅读教学该走哪条路?自然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学习语文的目的、方法上。以“获得语言文字所负载的信息”为核心的“文章阅读”教学模式侧重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创造力的培养。因此,课内比重最大的精读、研读都是围绕课文情节、思想内容阐幽发微,条分缕析,课内言论成了一场思维游戏。也就是说“文章阅读”教学模式过于注重逻辑的推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而忽略了语言文字作为“工具”的磨练,或者缺乏对语言的必要的关注。语文课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其次,学生的发言,老师的讲解越疽代庖,成了课堂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课文语言反倒不是学习重点,这又是重大的目标误区。“学生学习语言的直接感知以积累为主,理应让他们品尝到课文的原汁原味,不需要第三者太多的解说”,总之,不管哪一类课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任何训练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进行。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