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2003年暑假备课参考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16 04:35:51   

               2003年暑假备课参考
    1、理论文章(1篇)
    2、设计(1课)
    3、试卷(2份)

        关于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性思考(第三稿)
                               安溪县师进修校 林润生
   《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面简称“课标”)颁布近两年来,不仅课改实验区在实践,非课改实验区也在用它来指导。对近两年来的实践作一番理性思考,有利于课标的修改完善,有利于课标的实践能够理性地健康地深入进行。
   一、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防止人文性的泛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语文科性质最为接近本质的认识。对语文科性质的认识,从是“以社会主义思想育儿童的强有力的工具”,到是“习各门知识从事各种工作的重要工具”,到“是思想育和语文知识的辩证统一”,到“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课标对它的最新定位,历尽艰辛,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课标对它的最新定位,体现了对现代语文育规律的认识,适应了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要。但是,对语文科性质的科的定位,并不能保证在实践中不出偏差。对“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割裂,对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偏重,都可能导致工具性或人文性的泛化,加上“矫枉过正”的思维方式的根深蒂固,更有可能出现这种泛化。八十年代初对科性质的认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是当时的认识水平所能达到的最为科的认识,但由于在实践中偏重了工具性,以致后来导致了工具性的泛化,把工具性当作是语文科性质的全部,从而导致了繁琐机械的练习,导致了人文性的丧失(当然也包括思想性),以致爆发了九十年代末期的关于语文育的大讨论,工具性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当前实践课标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有可能出现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盖语文科的基本属性,而忽视工具性。我们的思维方式仍然是“矫枉过正”,因为曾经有过工具性的泛化,我们对工具性存在诸多忌讳,如对“训练”的忌讳,少做练习乃至基本不做练习;对阅读分析的忌讳,不管什么文章都是整体感知;对写作方法指导的忌讳,习作课不是立足于习表达,而是一味强调“自由表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人文性,我们则情有独钟,极力弘扬。在实验科书中,也改进了以知识、能力组织材的做法,变成以专题组织材;对习方法,推崇自主、合作、探究,而惟独缺少了有意义的接受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有可能出现人文性的泛化的。而人文性的泛化与工具性的泛化后果一样,都会严重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会导致语文素养的“营养不良”。
   语文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犹如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人文性,一面是工具性,而语言就是其共同的载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离开了语言,人文性、工具性就都不复存在。以往的材,以语文知识、能力的要素选择课文并组织材,课文的导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