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从课程标准看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3:40:05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课堂
[摘 要] 从数课程标准出发,认识新形式下的课堂。强调数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生的可持续发展”。好的课堂应“能促进有效习的进行,使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评价生的数习应“关注习的全过程,关注做数中的数思维”。制定方案要研究《标准》,研究材,研究课堂数活动,研究生的差异。
  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和材编写组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义务育阶段国家数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育课程•数》相继问世,七年级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作为实验区一名育工作者,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师和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新标准、新材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式。但是,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材,如果没有师的观念实质性的变革,那么课堂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变化,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 以下问题是一位数师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

1、 数课堂应关注什么?生从数课堂什么?
  义务育阶段的数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
展。新数课程突出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育从过去的尖子生育转向全体生的大众育;把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习真正的数生的习方式也将由传统的接受式习向自主探究式习转化,这就要求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生数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应善于激发生的习潜能,鼓励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向生提供充分从事数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数活动经验。因此,数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生的可持续发展”。数是“通过数育”,不再是“纯粹的数育”。按《标准》的理念来说,就是“人人有价值的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不同的人在数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课堂中要把握好弹性原则,不必对每一位生强求一律,应承认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同一问题的不同程度的理解,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解决。
  “关注生的发展”,强调从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知识和技能、数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体验。让他们了解数就在自己的身边,可以用数知识和各种有效的方法探索和解决周围的数问题,从而体会数的价值,了解探索数问题的不同方式。
  “关注生的发展”,还体现在模式的转变上。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参与数活动。他们是一支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思考、富于智慧,明天他们才会善于创造、善于超越。所以模式应从“为主”转变为“为主”;“”应从“”的角度考虑,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生为特色,以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景,用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认可的意义。让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知识。
  关于“再创造”,荷兰著名数育家H.Freudenthal是这样解释的:“将数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也就是说,数知识应由生本人在数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师“灌”给生。习数的过程应该是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也许有的老师会问这样的问题:“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