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物理论文 → 文章内容

师生互动改造习题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20 15:49:39
    面向21世纪的物理教育,应该全面地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家都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理题海茫茫,题型千变万化,但各题之间并不是彼此无关的,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留心,就会发现很多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重视习题研究,并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构造"题链",参与改造。这样做,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现以压强这一知识点为例谈点粗浅做法。
     一、题型变换,举一反三
     所谓题型变换,就是把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问答题等题型进行互相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避免学生孤立、静止地思考某个问题所带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运动和迁移。
     例一、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地上,哪种放法对地面的压力大?哪种放法对地面的压强大?为什么?(课本P125习题1)
     此题本身很平常,教师可先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弄清放法不同时,哪些量变了?哪些量不变?在他们心中有数时进一步启发:若把此题改成填空题、选择题,应该怎么问?请同学们自己把它改成填空题或选择题。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纷纷提出自己的改造方案,师生共同订正这些方案,得出以下新题。
     变⒈ 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F平 、F侧 、F立 ,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平,P侧,P立 ,则它们对地面的压力关系为_______,对地面的压强关系为______。
     变⒉ 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地上,则对地面的压力为F平____F侧____F立,对地面的压强P平____P侧____P立 。(填"<"、">"或 "=")
     变⒊ 一块砖,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30厘米、10厘米,则平放、侧放、立放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变⒋ 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地上,对地面压力最大的是(),
     二、注重基础,化难为易
     在遇到一些较难的综合题时,学生往往不知如何着手。其实,解答这些综合题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因此我们采取把一道综合题拆成几个基础题的办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应用基本公式把基础题改造成综合题,让他们在改造题目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掌握所学物理知识。
     例二、如图㈠,烧杯中盛有水,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B为一质量忽略不计的塑料片,B在水下面12厘米的深处,向管内缓慢注入密度为0.8× 的酒精,当塑料片恰好脱落时,管内酒精的深度为多少?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初看有无从下手之感。因此,在做此题之前,先启发学生:如果将玻璃管和塑料片一起从水中拿出来并在管中倒入水,塑料片是否受到液体压强?怎样把它编成一道题?于是,有了下面的题:
     变⒈ 如图㈡,所示的容器中盛有水,试求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
     在此基础上,给予启发:若用一块塑料片挡住两端开口的玻璃筒下端,竖直地插入水中A点,塑料片是否受到液体的压强?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让学生编一道求塑料片受到压强的题。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上题又变成了下面一道题:
     变⒉ 如图㈢,所示的容器中盛有水,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B为一质量忽略不计的塑料片,B在水下面12厘米的深处,求水对塑料片的压强是多大?方向如何?
     接着,继续启发学生:如果在变⒉中向玻璃管中缓慢注入一定深度的酒精,塑料片会怎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编一道有关的题如下:
     变⒊ 如图㈣所示,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B为一质量忽略不计的塑料片,B在水下面12厘米的深处,如果向玻璃管中缓慢注入10厘米深的酒精,塑料片是否会脱落?
     这样,就基本得到了例二。
   
   
   这一组"题链" ,反复巩固了公式p=ρgh的灵活应用,将一道难题是怎样从基础题演变而来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减弱了学生对难题的恐惧感,既落实了基础训练,又沟通了难题中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联想变通,以点串线
     学生在平时解题时,往往满足于把题目解出来便万事大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更向深层次探求题目的内在规律。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题,也可以以它为生长点,对原题的题设、结论进行多角度的演变延伸,把题目的进行变化,如加强或削弱题目的条件、将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互换、改变条件的数值大小、保留原命题的某些物理模型,由此生长出新的知识点,使知识沿横向和纵向发展,从而以点串线,形成一条"题链"。这不仅可以得到一系列新题,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提出新问题的良好品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五、一个重50牛、底面积为5 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求箱子对地面的压强。
     学生都能根据公式进行较完整的解答,解题也过程相当清楚,但如果就此结束解题,则该题的训练价值难以体现。于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讨论:⑴.能否将此题变为求F、S的题?⑵.能否改变题目中F、S的内容?⑶.能否使题目中F、S的条件间接些?⑷.能否在题目中增加对象?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改造,得到以下变形题:
     变⒈ 一个底面积为5 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帕,求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变⒉ 一个重50牛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帕,求箱子的底面积。
     变⒊ 用20牛的竖直向下力压放在水平地面上重50牛、底面积为5 的箱子,求箱子对地面的压强。
     变⒋ 用20牛的水平方向力将重50牛、底面积为5 的箱子压在竖直墙壁上,则墙壁受到的压强是多少?
     变⒌ 一个重50牛、底面积为5 的箱子放在面积为2 的木桩上,求箱子对木桩的压强。
     变⒍ 一个重50牛、底面积为5 的箱子放在重100牛、面积为20 的木板上,求箱子对木板的压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
     变⒎ 砖的密度为1.8× ,用此砖砌成5米高10米长的围墙,求围墙对地面的压强多大?
     通过以上变换,可以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反映出的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模糊认识加以纠正;对在分析物理过程中出现的疏忽、遗漏加以强调;对题中的隐含或多余的条件加以挖掘或否定;对所得结果进行再探索。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且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养成勇于探求的科学态度。
     
     物理教学应该是物理思维过程的教学,而不应是结论式的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参与题目的改造是完全可行且十分必要的,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让学生参与改造题目,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解答完一个题目后,还要看看在现有知识范围内,能否将题目进行改造。这样,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引导他们注意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和解题方法概括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发展能力。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