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定稿。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性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56:0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语文教学要强调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个体之间的交互功能,包括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的脑力劳动过程,力求互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是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语文教学整个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三个部分。它们与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如下关系作简单概括:

  

  目标教学理论也强调教学过程应以师生的共同活动为基础,教师知道怎样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怎样学,要注重师生双边的“互动”。语文教学欲求师生互动,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应该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生的实际“学情”,因人善诱,向着教学目标,共同进行,互动变化。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换到对方的位置,或把对方的位置换到自己的位置来思考,即“将心比心”。教学双方,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度、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有较大差异,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也有较大悬殊,这经常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障碍,影响了教师策动行为的“有的放矢”。语文教学互动,必须消解交流障碍;而要消解交流障碍,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有利对学生心理的准确理解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准确把握。

  语文教学中的“换位思考”可分三个步骤。

  首先是“自我对象化“,即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身于教学对象——即学生的位置,感受学生学习情境,体会学生学习情绪,揣摩学生学习心理,估测学生学习能力。每教一课,教师都应设身处地地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如何分析教材、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点拨什么,学到什么,掌握什么等等问题。

  第二步是“对象自我化”,即教师把教学对象置身于自己的位置上,设想:假如学生是我,他(们)会怎么调节学生学习需要、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怎样调动、怎样激活具体落实到一篇课文,他(们)会怎样确定教学目的、怎样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他(们)会讲授哪些问题而略谈哪些内容即让他们明确目标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换位思考”的第三步是“主宾一体化”即教师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的同肘,明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水平,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最易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如何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一个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教学中的“换位思考”应该伴随教学的推进而不断的进行,因为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以及学习情境的改变,学生学习心理也在发生不断变化。只有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具体情况,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才能做到互动。

  二、巧用“思维暴露”

  “换位思考”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以便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了解“学情”不应是肤浅的、片面的,而应该是深入的、全面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有意地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诱导学生暴露思维,亮出真实的自我。同时,教师自己在教学中也应有意地进行“思维暴露”,使学生不仅了解教学重点和教学动机,而且清晰地把握教师教学的思维轨迹和清楚地掌握要攻克的教学难点。和学生形成默契的配合,不仅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是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就语文教学而言,思维暴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暴露作者思维。即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向学生显示作者动机萌发及学生学习思维提炼生经验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一番作者聚材取事、命题炼意、定体选技乃至修辞成文的创作活动,这种讲授,似乎离教材远了些,但对揭示作品的生成过程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表达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是暴露教师思维。要让学生了解教师钻研教材、分析疑难、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消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神秘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能力。第三是暴露学生思维。教师应运用启发、诱导方式,使学生大胆地暴露自己真实的思维过程,寻找学习中的困难、干扰和创见,从而不断进行反馈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一个辩证关系,结果正确往往包含着正确的思维过程,但是正确的结果并不一定等于正确思维,而结果错了,思维过程不一定会错。那种只重思维结果不重思维过程的教学,很难达到互动的最佳效益,即使表面上师生“心满意足”,但实际上是种“虚假繁荣”现象,因为它掩盖和隐藏着潜在的教学问题。

  三、追求“合力效应”

  任何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只要不是个人行为,就存在“合力”问题,“合力效应”是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的积极反映。成功的语文教学活动应使教与学保持最大的一致性,以达到互动的最佳效能。

  按照力的合成理论,实现“合力效应”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合力原则,教师作为“主导”,其主要任务就是应想方设法把教学行为(师生双方的)统一在教学目标这个合力点上,把握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提高素质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二是夹角小的原则。教师与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又有相异的生活阅历、思想意识,因而在实施教学中,即使双方“换位思考”,“思维暴露”以求互动,也难免会出现矛盾分歧。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可能激化,发生“夹角大”的现象,从而使教学双方的力量产生内耗,这样形成的合力就有可能等于或小于教与学各自的分力,形不成教学的互动。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