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荒漠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研究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35:52   

提 要 通过对国内外指标体系在指标选取与数据获得,分级量化与准确性校验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目前荒漠化的分等定级有相当多的成分是用土地的绝对景观状态代替相对退化,影响了荒漠化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和防治效益的准确评估。土地退化生态基准初始面与终极面的恢复和确定,是建立规范科学指标体系的前提,由此提出了设计指标体系系统的三原则: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对应的生态基准面决定不同指标体系的地带性原则;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传感器的分辨率决定不同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原则和以基于 3S 景观类型为核心指标的原则。

关键词 生态基准面;地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景观类型原则

中图分类号 F301;P9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2-0160-04

  20 多年来,荒漠化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然而,全球荒漠化的总体态势并没得到根本的逆转,有些地区甚至还出现蔓延。荒漠化的研究与治理任重而道远,其中作为荒漠化研究核心问题之一的分类分级指标体系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因为评价与监测结果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荒漠化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和防治效益的准确评估。本文在对以往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土地退化生态基准面恢复和确定与指标体系间的关系,提出了设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 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荒漠化指标体系中包括类型、程度、危险度、逆转效果几方面,其中程度指标体系最为重要。目前,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有关荒漠化评估的数据各自为政,差异很大,从而也就减弱了对防沙治沙指导上的权威性。究其原因是遵从了不同的指标体系。下面就以科学准确、普适规范、简单实用为标准,概括分析指标体系存在的一般问题。

1.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由于对荒漠化定义理解上的不同,各指标体系所遵循的设计原则也有区别,共同表现在指标体系缺乏完整的系列与层次,未能体现出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与揭示土地相对退化的实质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进行大范围的荒漠化监测时,只有一个而非一套指标体系。但对同一个区域评价时却因人因单位采用各自差别较大的指标体系。究竟在评价时,用一把尺子还是用同一思想指导下的多把尺子?也就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如何既反映生物气候地带多样性,又能体现土地退化标准的相对统一性。由于指标体系未能充分考虑土地退化的相对性导致了荒漠化的评价相当多的成分是用土地的绝对景观状态代替相对退化。所以,只有在对荒漠化发生的时空尺度与程度标识方面进行统一,才能建立权威的指标体系系统。

1.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的获得

  表现在指标体系内部指标间纵横交错、繁琐庞杂,指标都在十多个以上。从横的方面,虽然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由状态、发展速率、内在危险性、压力方面考察,容易理解,但具体指标的选取缺乏核心指标;指标间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不可替代性差。如有效土层损失率、土壤损失量、单位年输沙量之间。从纵的方面看,指标缺乏层次性,过去提出的地方、区域、国家、全球四级指标体系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使不同地区的荒漠化的评判失去了可比性。在数据的获得上有的指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实地观测,甚至有的指标用常规方法根本无法获得。除植被盖度、风成物覆盖率等指标利用遥感和统计手段比较容易获得外,其它都需要实测,因而难以实施动态的宏观监测。

1.3 指标的量化与校验

  指标的量化主要包括程度与危险度评价中单项指标的分级,指标综合时的权重以及退化阶段的确定三方面。在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中,量化方面表现得最为混乱。如果说指标在选取上有大同的话,指标的量化就存在大异。在为同一地区建立的指标体系上,有三级、四级和五级的划分差异。同样是植被盖度、风蚀地所占面积和生产力下降百分率,分级量化个个有别。此外,在利用各单项指标进行区域荒漠化的程度评价时,各指标在权重确定上差别也很大。缺乏客观的野外校验是国内外制定指标体系时的另一不足。尽管利用不同的指标体系都得出过不同的评价结果,但野外校验的准确性却报道不多。这样,理想指标体系的出现就失去了良性循环的机制。事实上,由于在指标选取、数据获得、级别量化上存在许多问题,可操作性差,指标体系的指导作用难以发挥,在评价与制图的实际工作中走的却是另外的一条技术路线。

2 理论生态基准面与指标体系

2.1 理论生态基准的意义

  国内外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深层次上与荒漠化基础理论研究水平的薄弱紧密相关。这也说明,过去在该领域对基础研究忽视的负面影响已逐渐地显露出来。危险度的基本公式 D=IR+S+R+LP+PP,实质上是荒漠化自然人文复合系统形成机制的刻划,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的赋予,均要回答什么是表征土地退化核心指标,人文同自然作用所占的份额以及内部滥垦、滥牧,气候风蚀力、土壤易蚀性等具体贡献的量化。荒漠化程度划分实质上就是要从生态系统和能流物流的角度恢复区域生物气候带的基准面过程阈值与退化顶极。同样,指标的选取又取决于所依靠的遥感手段和 3S 的集成化水平。但总体来说,在荒漠化基础理论中,生态基准的恢复与确定是建立科学规范指标体系的关键。理论基准面包括退化的初始面与终极面。初始面是退化前土地同气候相适应的景观,终极面则受人类和气候影响下土地退化的最终状态。确定了初始面和终极面就确定了非荒漠化土地同轻度退化、极重度退化和中度退化之间的量化界线。也能回答退化程度的“三分法”、“四分法”甚至“五分法”分等定级的合理性问题。另外,许多对荒漠化定义的不同理解和争论,都是缺乏统一的时间尺度与统一的生态基准面而造成的。如沙漠化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还是土地生产力退化?沙漠化地质尺度、历史尺度、现代尺度上的不同理解;荒漠化土地是否包括地质时期形成的荒漠?“类似荒漠景观”与荒漠如何区别;潜在荒漠化土地同轻度荒漠化土地如何区别;以联合国提出的湿润指数确定荒漠化发生空间范围的准确性问题等。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