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醒示:湿地功能的再认识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43:43   

提 要 分析了 1998 年松嫩流域特大洪水发生与湿地丧失和退化的关系,根据湿地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和效益,提出了松嫩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防洪体系建设对策。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增长,人水争地,松嫩流域内湿地丧失达 70%,湿地质量也发生明显的退化,使本区湿地具有的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功能逐渐降低,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必须从全流域、大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上、中、下游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湿地的地位,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圈地分洪,保护湿地,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整治环境,合理开发,将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环境基础上。

关键词 洪水 湿地功能 松嫩流域

分 类 中图法 P931.7 S422

  1998 年入夏以来,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接踵而至的 4 次洪峰在嫩江、松花江两岸肆虐咆哮,洗劫了城镇、耕地和油田,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据 8 月 9~26 日的星载雷达影像分析结果和黑龙江、吉林两省统计资料,这次特大洪水共淹没土地面积 107万hm2,受灾县(市)区 62 个,受灾乡镇 778 个,进水村屯 6458 个,损毁房屋 214.4万间,受灾人口
986.2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300亿元。

  1998 年松嫩洪水汛期之长,水势之大,灾害之重,为历史罕见,令人触目惊心。洪患甫定,痛定思痛,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今年嫩江、松花江流域如此规模的特大洪灾形成与湿地的开垦和破坏是什么关系?洪灾能给我们什么醒示?重新认识湿地在松嫩流域抵御洪水、环境整治、发展经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可能寻找出既有利于流域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可操作性又强的新途径。

1 洪灾与湿地退化的关系

  水患的发生是降雨和下垫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异常、植被破坏和防洪设施标准过低固然是洪灾形成的重要原因,但根据松嫩平原的水文地理条件、洪灾发生形成过程以及当地人水争地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由于人类开垦和破坏,湿地及其功能的丧失和退化,也是造成 1998 年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1.1 湿地在松嫩流域洪水调蓄中具有重要作用

  嫩江是松花江的的北源,全长约 1100km,纵贯松嫩平原西部,全流域面积
28.3万km2( 包括内流区面积),约占松花江流域总面积的一半[1]。嫩江流域右岸主要支流有甘河、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霍林河等,大多发源于大兴安岭。嫩江左岸支流较少,主要有讷谟尔河、乌裕河等,多为内陆无尾河,但丰水年也能向嫩江汇水。进入平原后,嫩江河道坡降骤然降低,下切能力很小,因此河道极其弯曲,在富裕县城附近至嫩江下游,曲流带宽达 7km,弯曲系数达 1.5。松花江的曲流带更宽,在肇源附近宽达 12km。松嫩平原区内还有大片无河网的内流区域,地势低平,河网稀疏,河曲发育,排水不畅,河水泛滥,湿地发育广泛。建国初,嫩江下游嫩江与松花江汇合处以北的大安、肇州、大庆、泰康之间,东西 50~60km,南北 170~180km 内均为湿地[2]。乌裕尔河、讷谟尔河、雅鲁河的下游、霍林河、洮儿河也分布着大面积湿地和湿草地,总面积约 201.9万hm2[3],各类湖泊泡子总面积 31.33万hm2[4],这些湿地的蓄水容量相当可观。以三江平原 192万hm2 湿地储水 34.84亿m3 计算[5],本区湿地可储水 36.6亿m3。区内湖泊总面积 3133.46km2, 平水期蓄水 47亿m3,两者相加,蓄水总量可达 83.6亿m3,相当于嫩江流域年径流量的 39.4%,如果加上丰水期蓄水量,对减缓洪水向下游推进的速度,降低流量,削减洪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大大缓解下游中心城市防洪抢险压力。

  松嫩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 400~500mm,年径流量 212.4亿m3,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河川径流量季节变化显著,尤其在夏季,经常发生一日 70mm 左右甚至更大的降水量[1]。建国以来,共发生了 12 次较大规模的洪水,平均每四年一次,主要是由于短时大强度降雨,地表低平,洪水宣泄不畅,也需要湿地作为滞洪区或分洪区,蓄纳洪水,降低洪峰,减轻洪水灾害。

1.2 湿地开垦与功能的退化,造成调蓄洪水能力降低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开发不断向低河漫滩湿地逼近,城市和工业用水进一步减少了湿地的水源供应,湿地破坏和退化的速度十分惊人,漫滩上的湖泊数量和水面面积不断减少。据遥感分析,本区湿地面积减少了 70% 以上,湿地面积仅存 65.万hm2[3],局部地段湿地率减少为 10% 以下。干旱年份一些湿地保护区不得不从外引水,才能保证有限的水禽栖息地和人工繁育动物的用水要求。60 年代以前,本区芦苇湿地的面积达 28.7万hm2,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乌裕尔河中下游和哈拉海甸子、吉林省的霍林河中下游、洮儿河中下游月亮泡一带。70 年代以后,由于连年干旱,管理不善,芦苇退化严重,许多苇塘变成旱塘,芦苇湿地面积减少了
13.33万hm2[6]。湿地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和质量的下降首先导致湿地蓄水容量减少。嫩江流域湿地面积已较建国初期减少 50% 以上,局部地段湿地率减少为 10% 以下。储水空间变小使洪峰向下游推进。而嫩江下游地表坡降极小,河道曲折,洪水宣泄十分缓慢。湿地疏干,草根层破坏,植被演替也降低了湿地对洪水的拦蓄性能。由于缺少了湿地的拦蓄沉积作用,洪水中的悬浮物、污染物得不到净化,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沿江筑堤后,许多原本依靠汛期洪水泛滥补给的湖泡,割断了与嫩江水系的联系,淡水补给不足,随着湖水不断蒸发,湖水盐度逐渐上升,水质变坏。湿地破坏后,湿地向地下水补给水分的功能丧失,降低了地下水储量。湿地疏干后,湿生植被演变为中生或旱生植被,覆盖率降低,扩大了地表蒸腾蒸发,加剧了干旱化、盐渍化和风沙化程度,导致区域环境恶化。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