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系统研究——以包头市郊区县为例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46:51   

提 要 准确把握县级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状况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包头市郊区县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系统”,介绍了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集成理论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遥感发现了全县土地利用变化靶区的 96.2%;GPS 的数据采集方法、“假 54”解算方法和“2D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数据精度和处理效率;相对于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整个系统带来了 20 多倍的质量—经济效益。最后讨论了建立地区 RS 判别模型、多时态地理信息系统等问题。

关键词 3S技术 土地利用 动态监测

分 类 中图法 F301.24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
威胁[1]。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规律从而制定正确决策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在我国,县级行政区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行政单元,它的土地利用统计数据意义重大。由于传统土地变更调查方法工期长、误差大、费用高,给我国实现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如何综合运用高科技手段,准确把握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航天遥感 (RS:Remote Sensing) 技术以其宏观性、周期性,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以其对空间数据管理的有效性已在“小比例尺、低精度、大范围、调查性”的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4],但在以“大比例尺、高精度”为特点的工作中还没有应用的先例。引入全球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建立 3S 技术体系进行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一个崭新的思路。

  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在包头市郊区县开展了运用 3S(RS、GPS、GIS)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验工作,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重视并拟将该成果作为样本在全国推广。下面介绍基于 3S 技术的“包头市郊区县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系统”(下文简称“3S 监测系统”)的工作方法、系统评价和结论。

1 研究试验区的自然条件、行政概况

  包头市郊区县地处市区昆都仑、青山、东河、石拐区的幅射带。地理坐标为东经 109°22′30″~110°26′25″,北纬 40°30′00″~40°47′30″。境内东西长 90km,南北宽 35km,总面积 2 250.9km2。郊区地处北温带内陆干旱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炎热,雨热同季,年降水量较少,光照充沛。

  作为包头市所辖 8 个旗县之一,全郊区县有 16 个乡(苏木)、镇,3 个农场。我们的工作区是除了沙河镇(县政府所在地)的所有乡(苏木)和农场。其范围内有铁路、高速公路、黄河、山区、牧区、农业区、城区。工作区的地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和行政区划特点(如城乡互套)使得 3S 监测系统在 RS 图像处理方法、GPS 测量、GIS 内业处理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 利用 3S 监测系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基本原理

  传统资源动态监测方法是基于多期遥感数据进行“逐个像元对比”或者“分类后对比”,但包头市郊区只有一期遥感图像,无法进行多期匹配。用栅格结构的遥感图像和矢量结构的本底数据匹配,根据“同物同谱”思想,充分利用矢量底图明显的相对关系和遥感图像上地块的几何形状,由专家(包括图像处理专家和地方专家)经过人机交互判释能够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靶区。

  GPS 采用测码伪距动态相对定位法对遥感发现的变化区域靶区进行野外定位,精度可达分米和米级,能够满足我国土地变更调查的精度要求。GPS 数据转换为数据层后可通过 GIS 与本底数据进行叠加处理,产生新的现状图,可以进行图件生产、查询显示、分析等功能。

  3S 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可概括如下:RS 子系统发现变化靶区,GPS 子系统精确定位靶区,GIS 子系统综合管理数据。3S 监测系统是在 3 个子系统之上的一个面向多源数据(遥感数据、GPS 数据、GIS 数据)、多结构数据(矢量、栅格、GPS 点数据、GIS 多边形弧段数据)、多坐标系统数据(北京 54 系统、WGS-84 系统)的集成系统,各子系统将以系统论“系统总体最优”为原则确定技术路线。

3 包头市郊区县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技术系统

3.1 遥感技术用于发现变化靶区

3.1.1 遥感图像处理

  整个 3S 监测系统的本底数据是 1991 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层(ARC/INFO 格式),选用的遥感图像是 1996-08-04 的 TM 图像。采用 DIPNET 软件的线性拉伸,统计量增强中的分块增强算法进行遥感图像增强。将增强后的图像对照
1∶10 000 地形图选择多个地物点作为影像几何纠正的控制点,进行几何纠正。然后进行灰度重采样和彩色合成。

3.1.2 土地利用变化靶区确定

  将 1991 年土地详查图和 1996 年卫星影像图叠加后显示在屏幕上,采用“矢量底图影像对比判读”方法从地块的形状和相对关系出发,由专家通过人机交互判读发现用地类型的变化靶区。利用 DIPNET 进行屏幕上数字化,获取 1991~1996 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最后该数据经过回放,得到覆盖有土地利用变化靶区范围的卫星影像图。

3.2 全球定位系统用于实测靶区边界

3.2.1 GPS 工作方式和数据采集

  GPS 测量的基本原则是测量变化靶区的封闭多边形。将这项原则结合 GIS 的数据编辑功能和土地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包头市郊区县 GPS 外业测量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 采集变化区域的边界,直接形成多边形;2 采集规则变化区域边界的拐点,在内业时联成多边形;3 采集一条弧段或者几条弧段和底图上的弧段共同组成多边形;4 使用文字描述在内业形成多边形;5 混合使用以上方式。

3.2.2 GPS 数据处理

  在 GPS 数据解算时,我们直接用控制点的 54 坐标、控制点的 GPS 数据(WGS-84 坐标数据)、移动站的 GPS 数据(WGS-84 坐标数据)解算出外业测量的各个点的坐标。该方法区别于经典的“真 54”方法,我们称之为“假 54”方法。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