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岩溶山区雨水资源有效利用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县马官地下水库为例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47:10   

摘要:以贵州省普定县马官地下水库为例,从区域岩溶地质概况、成库条件、库容分析和降雨量及补给量计算、工程效益等方面,对马官地下水库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马官地下水库是岩溶山区雨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典型,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岩溶;山区;雨水;利用

中图分类号:P42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1)05-0467-07

1 引言

  贵州是亚热带强烈岩溶化山区,岩溶化的碳盐岩出露面积达 13×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 73%,碳酸盐岩的总厚度占贵州沉积岩总厚度的 70%;该省发育岩溶母岩分布面积之广、厚度之大、相对面积比重之高,在全国不仅是独一无二,就是世界上也属罕见。贵州山区在宏观地域上基本上是高原—峡谷地貌景观,即由岩溶高原区和岩溶峡谷两大地貌单元组成。贵州属于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 15~18℃,年降雨量 1100~1400mm,雨量丰沛。因此,贵州有“天无三日晴”之称,按理说,贵州雨水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又好,农业发展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岩溶山区具有地表、地下两大系统构成的二元空间结构特征,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岩溶高原上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及峰林盆地区,峰丛及峰林山坡基本上均已石漠化,植被覆盖度差,残留于坡脚洼地的土层也已瘠薄;地表漏斗、落水洞、竖井及溶隙发育,并常与地下溶洞、地下河及管道系统相联通。由此可见,岩溶山区地表破碎,渗漏严重,地表雨水均以注入式快速补给地下系统;地下水系因受岩性、构造影响,紊乱无序,埋深又较大,不易开采。因此,地表雨水资源无法拦蓄利用,进而影响着农业的深度发展,只能以耕种业为主,粗放经营,以毁林、毁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维持人口逐年增加的低标准口粮。盲目垦荒,扩大耕地,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无水源涵养之地,旱灾加重,甚至畜饮用水困难,据 1999 年统计,全省尚有约 100 万人口未解决人畜饮用水问题。

  普定县位于岩溶高原区,距黔中安顺市 25km,全县面积为 1108km2,碳酸盐岩层分布面积占全县面积的 84.27%,水土流失面积为全县面积的 27.4%,土地石漠化面积每年增加约 550hm2,成为国家级贫困县。境内的岩溶地貌景观主要是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及峰林丘陵盆地。每一单元流域内均具有二元三维空间结构特征,地表河与地下河流频繁交替转换,沿程明暗相间;普定多年降雨量为 1400mm,高于全省平均年降雨量,雨水资源较为丰沛。如何根据县内岩溶环境条件,二元三维空间结构系统特征,以及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转换规律,充分拦蓄和有效利用雨水资源,成为全县发展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贵州省普定县岩溶综合试验站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经过 20 余年的岩溶地质与地貌、岩溶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岩溶山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等攻关项目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为今后生态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普定县马官地下水库为例,就峰丛洼地岩溶地质地貌特征、地下河发育规律、扩大集雨面积,增加雨水资源拦蓄量及其效益,略予探讨。

2 区域岩溶地质概况

  马官地下水库位于峰丛洼地向峰林谷地过渡带的地区,利用该地区发育的水洞地下河及其连通的冲头洼地联合蓄水,形成地下水库。水洞地下河经冲头洼地底部,在水洞出口流入马官峰林谷中。地势由东向西降低。峰林海拔高程 1425~1550m,洼地高程 1306~1420m,相对高差 110~210m。冲头洼地底部高程 1342m,周围峰林高程 1425~1550m。

  地层为三叠系关岭组中段(T2g2) 的薄层至中厚层泥质灰岩夹少量泥页岩。按照水文工程地质性质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岩组(图 1)。

图 1 马官地下水库水文地质图
Fig.1 Hydrogeological map of Maguan underground reservoir

  (1)T2g2-1:下部为中厚层泥质微晶灰岩,上部是介壳灰岩和虫迹灰岩,岩溶发育,厚 120m。

(2)T2g2-2:薄层至中厚层灰夹页岩,厚 91~115m,该组可划为 3 个亚组。①T2g2-2-1:泥页岩与极薄层

泥质白云岩和泥灰岩互层。厚 6~15m,为一相对不透水层,分布于冲头洼地深部,成为隔水底板。水洞地下河河口段河床属该组。由于未受构造破坏,该亚组隔断了 T 2g 2-1 和 T 2g 2-2 的水力联系;②T 2g 2-2-2:薄层到中厚层灰岩和泥灰岩,厚约 40m,呈带状分布于峰林半腰及冲头洼地中。岩溶较发育,水洞地下河就发育在该亚组中;③T 2g 2-2-3:薄层白云岩与杂色页岩互层,厚 5~10m,分布在冲头洼地峰林山腰和滴水滩一带。该层被侵蚀击穿,仅起局部隔水作用。

  (3)T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